如何应对留守后的局面?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离晚一点,短一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0-6岁是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早期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良好的亲子关系难以形成,分离年龄越早,无论分离时间长短,都可能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6岁以后开始留守经历的儿童,则分离时间越长,对行为和情绪发展的消极影响越严重。
  外出父母若要减轻亲子分离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亲子间的互动,使孩子感到父母和自己“身离,心不离”,这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
  在留守期间,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亲子互动,主要体现为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弥补亲子分离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研究发现,亲子沟通的频率对于儿童的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如果亲子分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家庭决策结果的话,那么,通过不同形式频繁进行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鼓励父母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孩子的联络与沟通,想方设法降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利影响。
  从沟通的内容上看,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或者孩子的监护人进行通话时,内容多数是关心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安全以及是否服从监护人的管束,而孩子更多的是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并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双方很少涉及情感与思想交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的限制之外,更主要的是无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外出父母,都没有把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看得非常必要,往往忽略了孩子这方面的沟通需求。因此,保证高频率、长时间、多话题的亲子沟通尤为重要。
  寻求同伴支持
  心理学家沙利文(Sullivan)提出,友谊的功能是互相证实或共享兴趣、希冀,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父母关爱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缺乏支持感,同时其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受到威胁,而同伴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补偿作用,满足留守儿童的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
  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当儿童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遇到烦恼与困惑,紧张与焦虑时,他们可以在同伴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缓和情绪,这对儿童个性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尊重和赞许,可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等。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的机会,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学习怎样给予和接受帮助,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同伴可以作为一种榜样或者社会模式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如果让儿童和那些更为成熟的儿童在一起,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合作,更多地采用建议或商量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攻击性行为;如果他们经常跟能够慷慨分享的儿童在一起,他们也会变得更加慷慨,在与同伴相处中懂得谦让、分享。
  留守儿童在缺少家庭模仿对象,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很好的评价的情况下,会经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种社会比较过程是留守儿童建立自我形象和尊重的基础,良好的同伴榜样示范将有利于留守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这一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关系缺失造成的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不足。
  培养抗逆力
  为什么同样在亲情相对缺失的不利环境中,有的儿童出现了发展上的问题,而有些留守儿童却没有出现问题,甚至能够发展良好呢?我们可以把留守孩子在不利处境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强奋进、积极发展的力量称之为“抗逆力”。
  所谓抗逆力,是指个体在不利的环境中积极适应的能力,是个体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改变、自我校正及复原的一种能力。抗逆力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不利环境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发展不良,儿童仍有机会保持正常的发展, 并且其发展水平甚至会超出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在这一积极视角下看待留守儿童的发展,就会使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留守儿童群体表现出来的问题,而是更为关注他们的积极品质和其自身的发展潜力。
  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1个体保护因素,这主要包括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将来的能力及对未来的积极预期、自主行动的能力等。
  2家庭保护因素,包括父母的支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管理、父母关系的和谐、留守监护人的关心和良好的教养方式等。虽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之间的交往方式比较特殊,但有研究表明,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儿童行为的了解、调节和控制,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关注和关心,增加了孩子面对逆境的积极信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孤独感。
  3社会环境保护因素,包括来自学校、社区等环境中的资源,如教师的支持、积极课程的开发、积极友谊关系的建立等等。
  培养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关键是通过增加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保护因素的水平,来提升孩子内部的资源,进而达成在不利处境中积极发展的目的。
其他文献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熟练运用幽默技巧,妙语连珠,将会使授课平添无穷魅力。在我踏上三尺讲台之初,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幽默教学之路”。  我觉得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不喜欢沉闷严肃的课堂,那犹如“一池死水”,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而幽默则如一块石头,能打破“死水”的沉默,泛起“千层浪”,从而激活课堂
期刊
自从爱上户外运动后,我经常骑着我的山地自行车四处游玩。每天下班以后,我都要安排一个小时以上的骑行活动,有时在白天,但大多数时候在晚上。夜游乡村,听蛐蛐歌唱,嗅醉人花香,看朦胧月色,顿时,人生的失意与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心里只有轻松与满足。  每逢周末,我们会选择一个稍远一点的地方,一般当天就能返回,难度不是很大,很多人都乐意参与。骑行,不再让我们觉得无聊,也不再让我们为没有朋友而苦恼。每年,我们
期刊
周末朋友小聚,已荣升为副校长的师范同学阿梅告诉我,单位里新近发生了一桩糗事:在开学初的干部任免大会上,工作勤奋、吃苦耐劳的王副主任,却在最后的领导测评环节未通过,依然担任副职;而业绩不如他、工龄未满十年的教导干事大张,则被火线提拔为正职,并全票通过。  见我面露疑惑,阿梅一五一十地向我描述了两人平素的工作情况。  王主任是个头脑聪明、手脚勤快、品格厚重的“老好人”,在单位里,他具体负责文件的起草、
期刊
在过往20多年的生命中,我常被“挚友”的问题困扰。我曾一直觉得友谊深厚的朋友是不会轻易分开的,但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我—很多之前还不错的朋友最终都因毕业、出国定居等各种理由分开了。大学时期,我好不容易交到一个认定为一辈子不分开的朋友,但是后来因为一些矛盾,也断了往来。这段失败的友情让我很是难过了一阵子。后来我发现,周围的很多同学也都是我这样。也许表面上看起来有不少朋友,也曾在某一时段有过可以交心的挚
期刊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3岁亮亮的“远行”却是要打引号的。每天早上送亮亮进入幼儿园,妈妈都久久不肯离去,因为亮亮刚刚入园不久,暂时没有适应新生活,见到老师会哭,妈妈心疼不已,每次都急忙上前哄亮亮。即使被丈夫拉出幼儿园大门,她还是不放心,贴着墙壁、竖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  母亲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如果家长不反思自己爱的限度和方式,“任性地爱”,很可能造成养育中“限制有余,放手不足”的现象,其中最
期刊
昨晚我梦到他了。他是我的同桌,也是我第一个喜欢上的男生。梦里,我一边和后排的女孩说话,一边偷偷看他。而他呢,将头埋进臂弯里,眼含笑意,正温柔地看着我。梦境很唯美,也让人感动,我醒来后,心仍沉浸在那种甜蜜中,很久很久不愿起床……  他比我大,相貌英俊,性情温和,文采斐然,是整个年级有名的才子,许多女孩子喜欢他,我是其中之一。她们都羡慕我和他同桌,但我无法“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太腼腆,太胆小,别说和他
期刊
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有些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了束缚,沉溺于玩乐之中,学习成绩下降。虽然父母外出打拼会使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物质上的满足难以弥补孩子心灵上的缺憾。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1孤僻抑郁  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但是,儿童也具有强
期刊
A它“藏得很深”  阴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中的五类症状之一,它包括:情感迟钝、言语贫乏、动机缺乏、期待性快感缺乏和社会退缩。通俗地说,阴性症状也就是病人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人际交往、自我照料这些能力的下降,也叫作“缺陷综合征”。  阴性症状在发病早期,往往被家人认为只是性格的改变而不被重视,不像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那么容易被家人察觉出异常,所以,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人往往被延误诊
期刊
空闲的时候,到处转转。阳光柔柔地洒在身上,很温馨很惬意。  那天,微风习习,旭日朗朗。夏的风、云、山、水、花、草、树都是那样明朗而富有生机。绰鸣蝶舞,昭告生命的活力;草长莺飞,夸耀自然的繁茂。缓缓移步于这样一幅清秀明媚的画卷中,心里异常欢欣快慰。  不久,来到一个岔路口,一个东西分叉的岔路口。向东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西边,则有一片波光粼粼的池塘映入眼帘。两个相反的方向有着不一样的佳景,我应举
期刊
李大婶今年63岁,一辈子勤劳善良,先人后己,孝敬公婆,和睦乡邻。无论家人还是邻居,很少听到有人说她的不是。可是,李大婶最近却总觉得活着没意思,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天天以泪洗面,甚至想要去自杀。  家里人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按说子女都成家立业了,老两口在老家生活,养了几头奶牛,活也不累,日子很悠闲。跟年轻时的艰苦相比,如今简直就像在天堂。老太太为何看不到生活的好,总揪着那一星半点不如意的事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