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原一望无际,宽敞平整,远道而来的人们,夯起土墙,围起院子,盖起土坯房。
家有了,女人有了,孩子也有了,可是看看四周,看看院子,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
忽然想起来,院子里没有树。
这样荒凉的地方不种点啥,人心里就不踏实,空落落的,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家。
没着没落的异乡人,回到家乡,带回了杏树、梨树、苹果树等树种。葡萄苗最不起眼,只有一截断根,筷子般长短,拇指一样粗细,根须极少,让人疑心它是否能够成活。
就是这样一株简单的葡萄苗,竟然在荒原生存下来,阔大的荒原,随便一块空地,一片围墙,都会种上一株葡萄。繁茂的葡萄植株,被木头架子牵引着,一直伸到每户人家简陋的土坯屋顶上。那些爬满了房顶的绿啊,像是一间房子的呼吸,甜美的安宁的呼吸。
每一间土坯房,每一块荒地,包括黄河边的一整个农场,都种满了这种叫葡萄的植物。因为满城浩浩荡荡的葡萄,这个城市被称为“葡萄之城”,还为葡萄举办过“乌珠慕”(蒙古语“葡萄”之意)节,这都是后来的事了。因着这些事,葡萄这种简单的植物,成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城市岁月的一部分,甚至是风的一部分,雨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意义与价值依托。
关于城市葡萄的各种宣传里,都会提到经度、纬度等一些专业词语。荒原上的人们关心的,只是葡萄的甜。甜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滋味,再多的苦,有了甜,就不那么苦了。
葡萄是热爱阳光的植物。
荒原的阳光是浓烈的、炙热的,从葡萄架间的空隙洒下来,像亮白色的金属,尖硬地插进葡萄叶子的心脏。那些小小的鲜嫩的心脏一片片裸露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葡萄花开了,一场大风,又纷纷落地。还没有来得及端详葡萄花的样子,那些花朵就幻化成一串串青绿的果实悬挂下来。那么多枝枝蔓蔓沿着葡萄架向上攀缘,每天都会往前长一大截子,青青的葡萄就藏在叶子下面,摸上去硬硬的。可是等不及了,它们就挂在头顶上,让人心神不宁。用手拨开叶子寻去,哪一颗稍稍泛一点紫,就摘下来,用手慢慢捏它,软一些,急急地放进嘴里,却是一嘴的酸涩。那也舍不得吐出来,含在嘴里的葡萄,带着温度,带着汗水,全都咽了下去。
一日日地,数着葡萄,数着时间。期盼其实是酸的,没有想象中的甜。
葡萄,在眼巴巴的目光一遍遍抚摸下,在雨水和夜露的滋养下,颜色鲜亮起来,表皮轻薄起来,柔软的汁液向外涌着,简直要把那一层薄皮撑破。风一阵一阵吹过来,葡萄叶子哗哗地响,发出快乐的笑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白葡萄、紫葡萄、红葡萄、青葡萄,像小孩子一样,安静、甜蜜、幸福地睡着。
葡萄熟了。
给职工们分葡萄是蘇海图矿每年秋天都会有的节目。农场的葡萄园里热闹非凡,到处是笑声、说话声、好久未见的熟人寒暄的声音。每个人的袋子里、篮子里、筐子里,甚至手上都是黏黏的葡萄汁液,那些葡萄样的无法擦去的紫色。
荒原上的风,吹过苏海图所有的葡萄园,葡萄的香气在大风中飘荡。气味本身也是有力量的,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葡萄的香味,它们嚣张地向四周蔓延,苏海图的整个秋天都是在葡萄的香气中度过的。
秋天宽阔,紫色的香气铺满了整片天空。
秋天狭小,只剩下一串幸福的葡萄。
黄昏变得越来越短,冬天来了。
葡萄也怕冷,它们身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白霜。用手轻轻一触,那些薄霜就消失了,落得一手的冷。
葡萄里,最好吃的还是经霜之后的龙眼葡萄,有着其他葡萄无法比拟的甜,薄薄的皮,水嫩的果肉,似乎不用咀嚼,就消失在口腔里。现在的葡萄园,已经把荒原上最初栽种的龙眼葡萄纷纷铲除了,大面积栽种着各类品种优异、早熟、多产的葡萄。我还是想念着龙眼葡萄,像想念荒原。
霜降之前,葡萄藤必须要全都埋好,否则第二年就很难成活了。葡萄藤被小心地收起来,盘卷起来,用疏松的沙土盖着,埋在院子里。
摘下来的葡萄,吃不完,就一串串整齐地放进菜窖里。苏海图每户人家都在院子里挖一个菜窖,储存冬天吃的白菜、土豆。种葡萄的人家会搭一个简易的木头架子,存放葡萄。把葡萄根部的把子塞进切开的土豆里,这样存放的葡萄会一直保持着新鲜的水分。过年的时候,端一盘鲜灵灵的葡萄上来,再寒酸的年节也有了一份隆重的心意。
荒原上的冬天,没有颜色和温度,一片巨大的空。大风每天呼啸着从土坯房上面掠过去,菜窖里的葡萄,成了唯一的念想,冰冷的甜无处不在。
为了这隐秘的甜蜜,为了这幸福,馋嘴的孩子制造了并不存在的困难。一个人躲在菜窖里,四周黑黑的,到处是沙子,还有浓浓的土豆和白菜的味道。在黑暗中,用手摸到一串葡萄,偷偷摘一粒放进嘴里,好像没有咀嚼,那粒葡萄就飞快地穿过嘴巴、喉咙,到达心里边。战栗的冰凉的甜蜜。
一整个冬天的甜蜜。
关于葡萄的记忆,怎么会离开那一片月光?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就坐在一蓬葡萄架下,月光落在葡萄上,每一粒葡萄都闪着光。我想起少年时的一轮满月,银子一样,明亮、蛊惑,我真想再次沐浴在那一刻的月光下。
姐姐们说,在阴历七月初七的月亮下许愿,你喜欢的男孩子一定会出现。
我和英子总是很认真地相信着各种各样的传言,否则,这样荒凉的地方,还能去相信什么呢?
阴历七月初七,我们两个站在葡萄园子里,谁也不说话,像是在等待一件重大的事情来临。
月亮升了起来。
四周像蒙了一层白色的薄雾,慢慢流动着。葡萄叶子一会儿碧绿,一会儿暗紫,一会儿深蓝,到处闪着光,分不清是夜露还是葡萄。
我看着英子的脸,那张月光下的脸,葡萄一样透明的脸,眼睛里流动的水,因为吃惊抑或困惑微微张开的嘴唇,让她脸上散发着白天见不到的美丽。
我相信,我的脸也是。
月光唤醒了葡萄,也唤醒了沉睡中的女孩。我们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丽,身体深处有什么东西被月光召唤了出来。那神秘的潮涌和悸动,像一粒汁液饱满的葡萄,散发出甜美饱满的味道,新鲜欲滴。
一切都不像是真的。我们两个人竟然害羞起来,不敢彼此对视,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无处不在的光。谁也不说话,喘气声也压到了最小,仿佛任何一点响动都会惊扰到这片海洋一般的静谧和完整。我伸出手去,触摸这些把我完全笼罩住的光。光停留在我的手上,我的手也变透明了,我竟然有落泪的感觉,像是面对一个美丽的幻梦,怕自己很快醒来,怕一切成空。
我想停留在这瞬间。
葡萄知道,月光知道,我许下的愿望,和年少的喜欢无关,只想着离开,去向远远的地方。
许多年就那样过去了,快得像那些水一样流动的月光。我远走他乡,成了一个不再相信传言的人,英子在一场意外中离开了人世。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告诉对方,曾经许下的心愿。
那一串映照过月光和星辰的葡萄,被岁月漂洗过的葡萄,藏着七月七的秘密。
它的甜,像初恋。
因为葡萄,月亮始终是我喜爱的事物。在异乡,看到满月,总是不自觉地寻找那下面的一架葡萄,还有长在葡萄里面的月光。是它们,为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感觉,用来想念和疗伤。
架上的龙眼葡萄模糊在暮色里。
葡萄上的白霜,月光一样,伸手可触。
(选自2020年第8期《草原》)
原刊责编 杨 瑛
家有了,女人有了,孩子也有了,可是看看四周,看看院子,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
忽然想起来,院子里没有树。
这样荒凉的地方不种点啥,人心里就不踏实,空落落的,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家。
没着没落的异乡人,回到家乡,带回了杏树、梨树、苹果树等树种。葡萄苗最不起眼,只有一截断根,筷子般长短,拇指一样粗细,根须极少,让人疑心它是否能够成活。
就是这样一株简单的葡萄苗,竟然在荒原生存下来,阔大的荒原,随便一块空地,一片围墙,都会种上一株葡萄。繁茂的葡萄植株,被木头架子牵引着,一直伸到每户人家简陋的土坯屋顶上。那些爬满了房顶的绿啊,像是一间房子的呼吸,甜美的安宁的呼吸。
每一间土坯房,每一块荒地,包括黄河边的一整个农场,都种满了这种叫葡萄的植物。因为满城浩浩荡荡的葡萄,这个城市被称为“葡萄之城”,还为葡萄举办过“乌珠慕”(蒙古语“葡萄”之意)节,这都是后来的事了。因着这些事,葡萄这种简单的植物,成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城市岁月的一部分,甚至是风的一部分,雨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意义与价值依托。
关于城市葡萄的各种宣传里,都会提到经度、纬度等一些专业词语。荒原上的人们关心的,只是葡萄的甜。甜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滋味,再多的苦,有了甜,就不那么苦了。
葡萄是热爱阳光的植物。
荒原的阳光是浓烈的、炙热的,从葡萄架间的空隙洒下来,像亮白色的金属,尖硬地插进葡萄叶子的心脏。那些小小的鲜嫩的心脏一片片裸露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葡萄花开了,一场大风,又纷纷落地。还没有来得及端详葡萄花的样子,那些花朵就幻化成一串串青绿的果实悬挂下来。那么多枝枝蔓蔓沿着葡萄架向上攀缘,每天都会往前长一大截子,青青的葡萄就藏在叶子下面,摸上去硬硬的。可是等不及了,它们就挂在头顶上,让人心神不宁。用手拨开叶子寻去,哪一颗稍稍泛一点紫,就摘下来,用手慢慢捏它,软一些,急急地放进嘴里,却是一嘴的酸涩。那也舍不得吐出来,含在嘴里的葡萄,带着温度,带着汗水,全都咽了下去。
一日日地,数着葡萄,数着时间。期盼其实是酸的,没有想象中的甜。
葡萄,在眼巴巴的目光一遍遍抚摸下,在雨水和夜露的滋养下,颜色鲜亮起来,表皮轻薄起来,柔软的汁液向外涌着,简直要把那一层薄皮撑破。风一阵一阵吹过来,葡萄叶子哗哗地响,发出快乐的笑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白葡萄、紫葡萄、红葡萄、青葡萄,像小孩子一样,安静、甜蜜、幸福地睡着。
葡萄熟了。
给职工们分葡萄是蘇海图矿每年秋天都会有的节目。农场的葡萄园里热闹非凡,到处是笑声、说话声、好久未见的熟人寒暄的声音。每个人的袋子里、篮子里、筐子里,甚至手上都是黏黏的葡萄汁液,那些葡萄样的无法擦去的紫色。
荒原上的风,吹过苏海图所有的葡萄园,葡萄的香气在大风中飘荡。气味本身也是有力量的,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葡萄的香味,它们嚣张地向四周蔓延,苏海图的整个秋天都是在葡萄的香气中度过的。
秋天宽阔,紫色的香气铺满了整片天空。
秋天狭小,只剩下一串幸福的葡萄。
黄昏变得越来越短,冬天来了。
葡萄也怕冷,它们身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白霜。用手轻轻一触,那些薄霜就消失了,落得一手的冷。
葡萄里,最好吃的还是经霜之后的龙眼葡萄,有着其他葡萄无法比拟的甜,薄薄的皮,水嫩的果肉,似乎不用咀嚼,就消失在口腔里。现在的葡萄园,已经把荒原上最初栽种的龙眼葡萄纷纷铲除了,大面积栽种着各类品种优异、早熟、多产的葡萄。我还是想念着龙眼葡萄,像想念荒原。
霜降之前,葡萄藤必须要全都埋好,否则第二年就很难成活了。葡萄藤被小心地收起来,盘卷起来,用疏松的沙土盖着,埋在院子里。
摘下来的葡萄,吃不完,就一串串整齐地放进菜窖里。苏海图每户人家都在院子里挖一个菜窖,储存冬天吃的白菜、土豆。种葡萄的人家会搭一个简易的木头架子,存放葡萄。把葡萄根部的把子塞进切开的土豆里,这样存放的葡萄会一直保持着新鲜的水分。过年的时候,端一盘鲜灵灵的葡萄上来,再寒酸的年节也有了一份隆重的心意。
荒原上的冬天,没有颜色和温度,一片巨大的空。大风每天呼啸着从土坯房上面掠过去,菜窖里的葡萄,成了唯一的念想,冰冷的甜无处不在。
为了这隐秘的甜蜜,为了这幸福,馋嘴的孩子制造了并不存在的困难。一个人躲在菜窖里,四周黑黑的,到处是沙子,还有浓浓的土豆和白菜的味道。在黑暗中,用手摸到一串葡萄,偷偷摘一粒放进嘴里,好像没有咀嚼,那粒葡萄就飞快地穿过嘴巴、喉咙,到达心里边。战栗的冰凉的甜蜜。
一整个冬天的甜蜜。
关于葡萄的记忆,怎么会离开那一片月光?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就坐在一蓬葡萄架下,月光落在葡萄上,每一粒葡萄都闪着光。我想起少年时的一轮满月,银子一样,明亮、蛊惑,我真想再次沐浴在那一刻的月光下。
姐姐们说,在阴历七月初七的月亮下许愿,你喜欢的男孩子一定会出现。
我和英子总是很认真地相信着各种各样的传言,否则,这样荒凉的地方,还能去相信什么呢?
阴历七月初七,我们两个站在葡萄园子里,谁也不说话,像是在等待一件重大的事情来临。
月亮升了起来。
四周像蒙了一层白色的薄雾,慢慢流动着。葡萄叶子一会儿碧绿,一会儿暗紫,一会儿深蓝,到处闪着光,分不清是夜露还是葡萄。
我看着英子的脸,那张月光下的脸,葡萄一样透明的脸,眼睛里流动的水,因为吃惊抑或困惑微微张开的嘴唇,让她脸上散发着白天见不到的美丽。
我相信,我的脸也是。
月光唤醒了葡萄,也唤醒了沉睡中的女孩。我们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丽,身体深处有什么东西被月光召唤了出来。那神秘的潮涌和悸动,像一粒汁液饱满的葡萄,散发出甜美饱满的味道,新鲜欲滴。
一切都不像是真的。我们两个人竟然害羞起来,不敢彼此对视,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无处不在的光。谁也不说话,喘气声也压到了最小,仿佛任何一点响动都会惊扰到这片海洋一般的静谧和完整。我伸出手去,触摸这些把我完全笼罩住的光。光停留在我的手上,我的手也变透明了,我竟然有落泪的感觉,像是面对一个美丽的幻梦,怕自己很快醒来,怕一切成空。
我想停留在这瞬间。
葡萄知道,月光知道,我许下的愿望,和年少的喜欢无关,只想着离开,去向远远的地方。
许多年就那样过去了,快得像那些水一样流动的月光。我远走他乡,成了一个不再相信传言的人,英子在一场意外中离开了人世。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告诉对方,曾经许下的心愿。
那一串映照过月光和星辰的葡萄,被岁月漂洗过的葡萄,藏着七月七的秘密。
它的甜,像初恋。
因为葡萄,月亮始终是我喜爱的事物。在异乡,看到满月,总是不自觉地寻找那下面的一架葡萄,还有长在葡萄里面的月光。是它们,为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感觉,用来想念和疗伤。
架上的龙眼葡萄模糊在暮色里。
葡萄上的白霜,月光一样,伸手可触。
(选自2020年第8期《草原》)
原刊责编 杨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