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主任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往往满足于“不惹出事端,平安度过”的程度。然而,这种目标太低了,离教育的要求也太远。问题学生的教育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接近和达到那样一种理想的程度?笔者进行了自己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字:问题教育思考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都知道,每个班都可能会有一两个,甚至好几个问题学生存在,他们个性鲜明,炯异于一般学生,时不时会制造出教育难题来“考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很多班主任在谨记“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的同时,都会想办法尽力“稳住”那些问题学生。一学期下来,只要不惹出什么事端,平平安安度过就心满意足了,如若他们再能有丁点的进步,那更是值得欢呼的事了。但,教育只达到这种目标,我们班主任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了?难道就不能让心头的“包袱”变成教育的骄傲?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源于现在所教的一个学生——
上学期,刚接到这个班时,以前的班主任就郑重向我介绍了一位学生,这个男孩子是年级上有名的“打架大王”,不服老师教导,有时还偷些小东西。尽管掌握了他的详细资料,开学第一堂课,我还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对你们一无所知,你们在我眼中的印象就从今天开始。”过了一个星期,我发现了他的一个闪光点——作业特别漂亮,于是我在班会课上提出想让他当语文课代表,在班上同学的质疑和反对声中,我坚持要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他也很肯定地表示愿意努力。接下来的那段时间,虽然他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但找过来批评教育几句,他就会低头认错,接受老师的建议。一个学期下来,他没有成为很让我头疼的“问题学生”,而且各方面表现还不算差,我们彼此之间也保持着友好的信任,对此我心里颇为欣慰。过年的时候,他用他爸爸的手机给我发短信说:“陈老师,你是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请你相信我。”到这一段,故事似乎很完美了。但这个学期开学不久,他身上的坏毛病又开始频频显现,挨批评的次数渐渐多起来。前两天,由于撕作业本做纸球砸同学,他被班长叫到了我办公室,从案前抬眼看他时,我甚至从他眼中捕捉到了一闪而过的敌意。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象一点都不了解他了!继而陷入沉思:作为班主任,我对他的教育,真的如之前所认为的那般成功吗?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满足?
从学生反馈的状况来说,我们的教育会出现四种效果。一是无反应状态:任凭老师如何苦口婆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毫无反应或拒绝接受。二是表面接受状态:学生口头或动作表示接受,表面上放下了抗拒的姿态。三是短时接受状态:学生被老师恳切的言行打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真心接受教育,但不久就忘了。四是个体内化状态:学生完全领悟到了老师的心意,立志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将好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长期伴随。毫无疑问,第四种是最佳效果,这种教育才能真正塑造出美丽、健康的心灵。
在现实工作中,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大多只达到第二、三种效果。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点头了,教育就达到目的了。这显然是一种过低的目标,不利于及时将学生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引导,这种表面上的良好局面,更容易掩盖不良倾向的深入发展。既然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我们何不将这工程再向灵魂深处推进一点?
对班主任来说,这是个有点难度的问题,也是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如何实现第四种教育效果,结合前面所谈及那位学生的情况,笔者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首先,应加强对人的研究。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常常因事而展开,事情发生了,问题出现了,才来“摆事实,讲道理”论个对错,往往忽略对学生这个独特个体的关注,不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不清楚他们心理的变化,不会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一个教育者若不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这样的教育只是一幕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很盲目,也不会有实效。教育事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关爱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教师若想实现成功的教育,必须先要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了解他们独有的个性,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梦想,关注他们真实的需要。
第二,应将教育视为一条连续的线,而非一个个断点串成的珠链。也就是说,教育不是由处理问题的时点构成的,而应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系统过程。情况发生时的临时应急处理只是教育的第一步,接下来是一个漫长的跟踪观察,并视情况变化而采取措施应对的过程。这其中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观察,需要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学生可能的重蹈覆辙,并通过艺术性的激励与奖惩,及时修正学生的发展方向。这个过程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教育能否最终发挥效应。
第三,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作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将好的思想与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品质,而且单凭学生个人意志也难以坚持下去。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适时加以指导,不断地给予鼓励,用真诚的信任、期待与支持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兑变的过程。
第四,应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班主任工作是用心来交流心、用人格来影响人的工作。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也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无可复制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些都需要教师工作有创新。创新的源泉就来自于持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个人浅略的思考,更深入的探索远未结束。灵魂的塑造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故为人师者的我们应当,别太容易满足,走到灵魂深处去!
关键字:问题教育思考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都知道,每个班都可能会有一两个,甚至好几个问题学生存在,他们个性鲜明,炯异于一般学生,时不时会制造出教育难题来“考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很多班主任在谨记“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的同时,都会想办法尽力“稳住”那些问题学生。一学期下来,只要不惹出什么事端,平平安安度过就心满意足了,如若他们再能有丁点的进步,那更是值得欢呼的事了。但,教育只达到这种目标,我们班主任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了?难道就不能让心头的“包袱”变成教育的骄傲?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源于现在所教的一个学生——
上学期,刚接到这个班时,以前的班主任就郑重向我介绍了一位学生,这个男孩子是年级上有名的“打架大王”,不服老师教导,有时还偷些小东西。尽管掌握了他的详细资料,开学第一堂课,我还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对你们一无所知,你们在我眼中的印象就从今天开始。”过了一个星期,我发现了他的一个闪光点——作业特别漂亮,于是我在班会课上提出想让他当语文课代表,在班上同学的质疑和反对声中,我坚持要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他也很肯定地表示愿意努力。接下来的那段时间,虽然他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但找过来批评教育几句,他就会低头认错,接受老师的建议。一个学期下来,他没有成为很让我头疼的“问题学生”,而且各方面表现还不算差,我们彼此之间也保持着友好的信任,对此我心里颇为欣慰。过年的时候,他用他爸爸的手机给我发短信说:“陈老师,你是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请你相信我。”到这一段,故事似乎很完美了。但这个学期开学不久,他身上的坏毛病又开始频频显现,挨批评的次数渐渐多起来。前两天,由于撕作业本做纸球砸同学,他被班长叫到了我办公室,从案前抬眼看他时,我甚至从他眼中捕捉到了一闪而过的敌意。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象一点都不了解他了!继而陷入沉思:作为班主任,我对他的教育,真的如之前所认为的那般成功吗?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满足?
从学生反馈的状况来说,我们的教育会出现四种效果。一是无反应状态:任凭老师如何苦口婆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毫无反应或拒绝接受。二是表面接受状态:学生口头或动作表示接受,表面上放下了抗拒的姿态。三是短时接受状态:学生被老师恳切的言行打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真心接受教育,但不久就忘了。四是个体内化状态:学生完全领悟到了老师的心意,立志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将好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长期伴随。毫无疑问,第四种是最佳效果,这种教育才能真正塑造出美丽、健康的心灵。
在现实工作中,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大多只达到第二、三种效果。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点头了,教育就达到目的了。这显然是一种过低的目标,不利于及时将学生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引导,这种表面上的良好局面,更容易掩盖不良倾向的深入发展。既然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我们何不将这工程再向灵魂深处推进一点?
对班主任来说,这是个有点难度的问题,也是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如何实现第四种教育效果,结合前面所谈及那位学生的情况,笔者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首先,应加强对人的研究。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常常因事而展开,事情发生了,问题出现了,才来“摆事实,讲道理”论个对错,往往忽略对学生这个独特个体的关注,不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不清楚他们心理的变化,不会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一个教育者若不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这样的教育只是一幕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很盲目,也不会有实效。教育事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关爱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教师若想实现成功的教育,必须先要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了解他们独有的个性,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梦想,关注他们真实的需要。
第二,应将教育视为一条连续的线,而非一个个断点串成的珠链。也就是说,教育不是由处理问题的时点构成的,而应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系统过程。情况发生时的临时应急处理只是教育的第一步,接下来是一个漫长的跟踪观察,并视情况变化而采取措施应对的过程。这其中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观察,需要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学生可能的重蹈覆辙,并通过艺术性的激励与奖惩,及时修正学生的发展方向。这个过程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教育能否最终发挥效应。
第三,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作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将好的思想与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品质,而且单凭学生个人意志也难以坚持下去。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适时加以指导,不断地给予鼓励,用真诚的信任、期待与支持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兑变的过程。
第四,应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班主任工作是用心来交流心、用人格来影响人的工作。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也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无可复制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些都需要教师工作有创新。创新的源泉就来自于持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个人浅略的思考,更深入的探索远未结束。灵魂的塑造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故为人师者的我们应当,别太容易满足,走到灵魂深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