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恙虫病疫区鼠类、恙螨病原分离及鼠类血清学调查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at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1986年广西五个地区的11个县市报告有恙虫病病例,86年6月该病在桂林市郊爆发流行。我们选择其中5个疫区的鼠类、恙螨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并进行了鼠类的血清学调查。结果从黄毛鼠等6种鼠中分离出立克次体18株,从恙螨中分离出19株,鼠血清抗体阳性率达58.7%,血清型分属Karp,Gilliam型及两者的混合型,以后者为主(58.3%),从而证实了广西恙虫病疫源地的广泛存在,从6种鼠、恙螨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及鼠类血清学调查尚属首次。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临床诊断为斑疹伤寒患者55例血清,用SpA协同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出斑疹伤寒IgG抗体阳性者49例、阳检率为89.09%。试验证实比外斐氏反应、补结试验特异、敏感,较免疫荧光、酶标法简便快速。
期刊
1988年4~7月我们在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中,捕到了29只食虫目鼩鼱,调查了带蝉率。并在两只鼩鼱的脏器及一只鼩鼱体外寄生蜱中,发现了较典型的莱姆病螺旋体。
期刊
对92名有严重性淫乱史妇女的血清进行衣原体抗体检测,微量间接血凝试验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证明,被检组妇女血清的衣原体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正常妇女血清的衣原体抗体效价,差异非常显著,为我国存在衣原体性病提供了有力的血清学证据。
期刊
用免疫荧光法(IF)、酶标亲和素—生物素法(BA)、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和标准血清伯氏疏螺旋体单克隆、多克隆血清,检查鉴定从莱姆病患者、蜱、野鼠分离出的螺旋体,结果符合伯氏疏螺旋体。三种染色方法莱姆病螺旋体形态一致,但显色不同,IF呈苹果绿色、BA呈棕黄色、IGSS呈黑色。
期刊
本文报告耐热TR/Patoc 1型钩体玻片凝集试验用于钩体病早期快速诊断,与显凝法对比,血清学诊断两法符合率为87.37%;玻凝法阳检率高于显凝法,方法简便易于推广。
期刊
本报告对桂林、南宁及北海的36例病人血清标本、所分离的13株恙虫病立克次体以及32份自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获得的标本进行抗原分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36例病人中,Gilliam型20例(55.5%),Karp+Gilliam混合感染12例(33.3%),Karp3例(8.3%),未定型1例(2.77%)。从宿主和媒介采集32份标本分型结果:Gilliam14例(43.7%),Gilliam+Karp1
期刊
用免抗衣原体IgG致敏聚苯乙烯乳胶颗粒,建立了检测衣原体抗原的乳胶凝集试验方法。并从200份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中检出15例阳性标本,阳性率为7.5%与对流免疫电泳法相比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9%。用抑制试验,交叉反应证实结果是可靠的。另外在这15例患者中有5例被采集了双份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证实血清衣原体抗体效价有2~4倍以上增加。提示大便标本中的衣原体是此次腹泻的病原。因纯化的衣原体原体
期刊
期刊
用补体结合试验方法检查西双版纳州医院106份发烧病人血清,斑疹伤寒阳性78份,阳检率73.6%,其中鼠型斑疹伤寒占82%,流行性则占18%;不发烧病人血清57份,斑疹伤寒阳性64.9%,其中鼠型为97.2%。
期刊
本文对稻田型钩体病疫区进行8年监测,证实1980年和1987年为爆发流行年,表明钩体病具有周期性流行的规律,周期间隔8~10年。鼠密度、带菌率,主要带菌鼠种的带菌率呈现周期性改变,提示传染源对钩体敏感性可能存在周期性的变化;人群自然感染率及人群抗体水平、阳性抗体水平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各项因素周期性的改变是造成爆发流行的重要原因。稻收前期降雨量与发病呈现明显的相关回归关系。据此,提出了对稻田型钩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