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因材施教问题探析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x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学中的基本原则,一直为人们所认可,因此,问题并不在于教育中是否要实行因材施教,而在于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的施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明确理解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当代大学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实施,取决于教师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在两重教育世界——虚拟世界的网络教育体系和现实世界的多元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不同教育世界的特色,进行教育分工和协作,形成有效的、能够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符合当代世界特点甚至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因材施教方略。
  
  一、当代大学教育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定位
  
  因材施教的“材”,即教育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从根本上说,由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因而,最好的造就人的教育应该是针对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也就是说,因材施教应该是针对个体的特殊性制定特定的教学计划、运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实现方式在一一对应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是,以个体的个性化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实现性: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教师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了如指掌,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手段参与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效果的实现,与当前高校的规模化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因而,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施教”过程更多考虑的是作为群体的受众者的存在,即“材”是具有群体普遍性的。另外,高校对教学效果的稳定性的追求,也使得对群体性的“材”的理解和需求的解读更为重要。
  因此,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只能是尽可能地帮助和促成个体的发展,而无法保证和贯彻对个体的因材施教。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高校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的是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公众需求,在现实层面上,更多地是以班级、课堂、院(系)等教学单位为因材施教的实施对象。
  从长远来看,学生健康而全面的人生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这种发展往往需要历经社会锻炼来实现,社会的各种机缘在为这种长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的同时又增加了障碍。因此,每个人的长远人生目标的实现,并不完全来自大学教育,高校无法为这种结果买单。但是,如何促进教学对象储备更多的知识、能力和人格资源,以便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自我实现可能,是高校教育努力的目标。也正因此,大学教育应努力了解当前施教对象的特点,把握教育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以便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
  
  二、当代大学教育对象的特点及其成因
  
  作为施教对象的“材”,由于每个时代的差异,会呈现出各个时代的特性。当代高校教育的对象,都出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目前多为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出生。总体而言,他们具有知识面宽、信息量大、求变求新、生理成熟、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等特点。笔者认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以下因素对他们影响至为重大。
  第一,独生子女的生存基态。目前,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使得家长的全部关注力都集中在他们的身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给了他们更大的压力,同时也使他们养成了理所当然地独占关爱的习惯。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也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性更为关注,减少了他们独立活动、独立尝试等机会,他们基本上是处于全面的呵护甚至监控之中,以至于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得到独立承担责任和独立做事情的训练。独生子女的现实,还影响了他们交往方式、人际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更为自我,更为关注和在意自己的个人空间和自我权利。独生子女的生存基态影响的主要是他们的良好人格的养成和交往特质的培养。
  第二,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这一代学生是伴随着改革成长的,在成长过程中多次参与了试验,其中不乏改了形式不改内容甚至推倒了重来的试验性改革,因而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多元、求异、变迁,而缺乏稳定性,缺乏对统一的社会规则、价值理念的认同和接受,个别学生甚至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变迁,而缺乏安定、宁静的安全感。他们不容易接受统一的价值标准,不能接受训导式的教育方式。另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各个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分化严重,学生之间的家庭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差异,直接导致了他们交往方式、交往心理的差异,也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
  第三,信息网络的发展。目前,大学生群体已经逐渐从20世纪80年代生人转向90年代生人。这代人是伴随着计算机启蒙、网络游戏、互联网下载、手机应用普及等成长起来的,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已经与信息通讯技术融为一体,信息技术成了这群“鱼儿”生长不可或缺的“水”。网络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构成了他们体验世界、看待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机成分。有人甚至把他们称做“网络一代”、“拇指一族”。他们对学习的期待和需求有着如下显著特点: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多媒体信息摄入充满期待;存在着对信息及时反馈的需求;对学习互动有依赖;对阅读书面文字的兴趣逐渐减少。对于新生代人群,知识已经可以容易地从网络上及时获取,单纯的传习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他们更多的注意,多元的信息渠道和舆论导向使他们不再信奉统一的价值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表达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侃侃而谈难以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经验式,而更多地是依靠对虚拟世界的不断尝试。虚拟世界提供了他们不需要有太多的现实承担、而可以有不断重复和开拓新的环境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对电子信息造就的世界存在着依赖。
  伴随着大量摄取信息便利,当代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拥有以往各个时代的人所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过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刺激,又导致他们强烈的“审美疲劳”,以至于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往往被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和寻求刺激心理所替代,媒体性和游戏性成为影响他们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因素。
  同时,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使得被以往视为外在考察标准的个体的年龄、性别、职业、经验、资历等各方面元素被遮掩,个体的能力、智慧、技术和勤奋显得举足轻重。因而,个体的学习和呈现能力被大大地提升。对学习的控制权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学习者的手中,他们越来越有可能决定想接受什么,而不是我们布置什么。
  现代技术手段在为公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平台的同时,也提供了无法估算的“信息垃圾”,在信息潮涌中培养公众的安身立命素质和信息择取能力,以更大程度地规避“信息垃圾”对于人们生活的干扰,已经成为现实的关注。因此,在瞬息万变、充满诱惑的信息和游戏的世界中,塑造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培养人自身对变迁社会的适应性,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此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促进了大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但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实际操作性差、相对自我、交往能力不强等问题。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有丰富的认识,但不深刻,因而往往会对负面的东西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
  我们现在还不能完整地概括网络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是,对当前教育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虚拟网络世界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目标、交往方式、心理状态、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影响,考虑到意志品格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要在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中更多地引领学生选择和实践,而不是停留于传习式的课堂教学。
  
  三、教师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
  
  教师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实施因材施教原则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是与学校有关技术部门相协作,搭建适应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虚拟教育平台;二是顺应两重教育世界的发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择取能力和自我负责、自我承担能力。
  第一,虚拟教育平台的搭建,是目前教师所面临的现实任务。虚拟世界的网络教育体系的建设,首先来自于自发式的网络信息的提供和化导式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凸现了教育的日常化特征,对现有的专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德育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由于虚拟教育体系的建设并非在成熟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建设主体更不是承担专业教育责任的各个社会元素,其成长速度极快,在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已经给社会造成了不可预测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加入了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在专业教育机构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虚拟教育体系。虚拟教育世界的形成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科幻中的想象,而渐渐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
  与国际虚拟教育体系的理念和建设相比,我们的虚拟教育平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力度还仅仅表现为技术层面的铺设,缺乏全部教育者理解和参与的整体建设理念与实践。虚拟教育体系的内容建设仅仅停留于远程讲授、资料库、网络简单互动的阶段,与真正的虚拟教育体系的全面运用的距离还相距很远。由于虚拟教育体系的强大功能还未得到有效开展,不能替代甚至不能减少传统教学的工作量,而内容搭建的主体还是工作量已经饱满的教师,因而事实上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一方面导致教师严重的工作超负荷,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校传统教学上的专心投入;另一方面又促使虚拟教育体系的内容架构缺乏特殊媒体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延缓了虚拟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
  根据当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搭建虚拟教育平台时,可以吸收学生加入,教师则更多地充当设计、“建模”的角色,把新型的教育理念贯彻于虚拟教育平台的架构中。具体工作中吸收学生参与,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做事的能力,增强他们因参与教育过程而引发的自豪感、成就感,而且能够较多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关设计理念的解释与探讨,有助于在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和人格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学生对教育有效性的反馈,从而促进虚拟教育世界建设的针对性。
  第二,现实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教师在与技术部门协作,与其他相关教师相配合,带领学生共同搭建虚拟教育体系的同时,要关注到现实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变革。
  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教育目标的转向、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多重挑战。
  从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意志品德培养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言,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多地不是告诉学生“你要怎么做”,而是引领学生在不断“试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在不断“碰壁”中培养选择和承当的能力,而这些行为、意志、能力的培养,又必须结合教学过程实现。
  在教学方法上,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到虚拟教育体系功能的发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虚拟教育空间的无限扩展性、资源共享性、资源可重复利用性、教育活动的跨地域性、过程和结果的可重复试验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因而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各项功能都需要加以变革,以形成现实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面对面教学模式的作用。
  学习者在虚拟教育世界的学习方式是便利的信息检索、网络共享课堂及不停地虚拟实验。在现实教育世界,需要的则是体验课程的提供、互动式的实际参与,通过观察和触摸实物而不是只通过听讲来了解经验和知识。
  总之,教师在两重教育世界的建构中,只有时时关注受教育群体的特点的变化,以及两重教育世界的功能的互补和替代,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 敏]
其他文献
就算是《自然》杂志的编辑,也曾经年轻过.在最近一篇“图书与艺术”栏目特稿中,《自然》的读者可以一窥是什么激励了这些编辑——或者至少是什么帮助这些编辑对科学产生兴趣.
期刊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我国开办最早的、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校,每年都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人次的留学生和5,000余名中国学生在校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带来了多彩多姿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园里碰撞、融合、和谐共处。另外,我校教师出国任教的机会也很多,他们在国外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意识形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既是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也是新高考方案的重要内容。为保证这一评价体系顺利实施,各省都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从指导思想、内容要求、组织实施、结果应用各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详尽细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是不需要质疑的。  方案制定容易,但落实起来就不简单了。笔者在广东任教期间,在给学生填写相关素质评价表格时,校领导给我们的要求是,该写好的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营养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学生各种学习负担的加重,学习压力过大,造成运动时间、运动量无法保证,甚至是缺少最基本的体育锻炼,导致“肥胖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由于体形肥胖的特殊状况,给学生身体、心理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体育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帮助肥胖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减轻体重。  教师要加强对肥胖生的心理疏导  
“本科生成长课堂”的探索,是中央财经大学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各年级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一课程体系整体内容分为三大版块:一是破解大学生成长难题,即抓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典型性的焦点问题,通过平等的、自由的、多声部的对话与交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这一版块强
本文主要研究立方图的Turán结果,以及对立方图的最大二部子图的探讨.
编者按: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你、我、他的关系中。尊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礼仪层面,更反映在对生命的重视。这种重视是对生命独特性的认可,支持和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引导学生负责任地把握自己。尊重教育课题已经走过了18年,课题研究的影响辐射到北京市12个区县,全国27个省市。尊重教育课题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师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通过课题回顾与案例分享,感受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感受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课程建设是落实办学目标的载体(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匹配的课程。  我校首先建立核心团队,确定了由副校长和主任组成的课程研究组;其次是建立学科团队,由学科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通过学习、教研、培训等活动开拓思路,加强全体教师的培训。一次次全体会、各大学科主题活动,在教师群体中传授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全校教师观念在改变,研究热情被唤起
近年来,由高校处分学生所引起的一系列案件,加快了高校对学生纪律处分行为的审视及制度构建,也加快了学生纪律处分法治化的进程。尽管如此,高校学生处分解除制度作为学生处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概念上与“处分撤销”仍然处于混用的状态,与规范化与法治化仍相距甚远。    一、学生纪律处分与纪律处分解除的界定    1.学生纪律处分的界定  任何纪律的执行都必然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教育引导成员自觉遵守纪律;
水培条件下烟草根、茎、叶中的草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光照条件下用14CO2饲喂烟草叶片后,叶中很快有大量14C-草酸形成,随后分别在茎、根中检测到14C-草酸,时间上相差约1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