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机器人崭露头角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钝口拟狮子鱼”畅游深海


  软体机器人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灵活性和通用性,能弯曲和塑形,制成任何想要的形状。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及其合作者,于2021年3月4日研制出一款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研究团队的灵感来自钝口拟狮子鱼,它创下了一项人类拍到活体鱼类的最深纪录——8178 米,可承受700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和灵活的移动能力。钝口拟狮子鱼身体呈流线型,表现出对深海环境的多种适应性,包括透明的皮肤、能拍打的胸鳍、巨大的胃、较纤细的肌肉、轻微骨化的骨骼和不完全封闭的颅骨。它的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假基因化,使得其骨骼变得非常薄且能够弯曲。钝口拟狮子鱼的生育周期也大大延长,以便更好地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繁衍。
  科学家把机器人设计成一个与钝口拟狮子鱼相似的软体,每侧有2个大鳍,大鳍前缘由较硬的材料制成,可以上下弯曲,其上还附着一层薄薄的柔性薄膜,帮助它提供推进力。该机器人全长 22 厘米(其中体长11.5 厘米,尾长10.5 厘米),翼展28 厘米。电力和控制电子设备包括锂离子电池、高压放大器、红外接收器、放电电阻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等。“肌肉”位于软体和大鳍的交界处,由能将电能转换成机械功的材料构成,并固定在散热片上,它的收缩会使大鳍相对于软体向下拉。
  传统的水下航行器需要金属材料制成的水密外壳,以承受深海高压,并且随着下潜深度要求的提高,外壳的厚度和尺寸也要增加。然而,这款机器人消除了对耐压外壳的需求。研究人员通过压力测试发现,如果精密的电子元件密集地封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它们的接口处容易发生故障,而将其嵌入并分布在柔软的硅树脂基体中,可保护其免受高压影响。这种设计源于钝口拟狮子鱼头骨的分布,相较其他保护深海电子设备的方法更实用,成本也更为低廉。
  科学家在机械驱动部分,选用了一种加上电压即可出现形变的电激活聚合物。这种介电弹性体(DE)成为机器人游动的关键。当施加交流电压时,周期性变形的DE“肌肉”使2个鳍产生拍打运动以推进游动。
  为了测试该软体机器人的游动性能,研究人员首先在压力水腔中进行了试验。接着,他们在70米深的湖泊中进行了测试,机器人能够以3.16厘米/秒的速度自由游动。之后,在中国南海现场试验中,机器人由遥控潜水器携带到 3224 米的深度,在8千伏、1赫兹的交流电压的驱动下,以5.19厘米/秒的速度拍打双鳍运动,成功地实现了自由游动。最后,研究人员在马里亚纳海沟分别测试了机器人的双鳍拍打运动和克服压力阻力的能力。他们将机器人安装在深海着陆器上,机器人内部自带容量为 2500毫安的锂离子电池和高压放大器自动供电,可以产生0.5赫兹的7千伏、8千伏和9千伏的激励交流电压。最终结果显示,在没有耐压外壳压力容器的情况下,机器人扑鳍驱动保持了45分钟。
  多次试验表明,这款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有极好的耐压和游泳性能。对此,外国机器人专家高度评价道:“这款软体智能机器人,达到了受生物启发的软体机器人所能实现的极限。”

“章鱼”完全不靠电驱动


  在軟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中,最简单的是用3D打印,用柔软却有韧性的材料取代传统的刚性连接器和外壳。其中,液态硅橡胶最为引人注目,它具有流动性好、硫化快的特点,既可浇注成型,也可注射成型。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开发的有史以来第一台软体自主机器人Octobot,使用的就是液态硅橡胶。它只有手掌大小,不靠电驱动,而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聚集压缩,借助压强变化,实现机械臂的运动。
  研究团队最早设想的只是一个半柔性机器人,用常规的泵阀系统驱动,并且需要电缆连接机。后来,他们从章鱼身上找到灵感,不仅机器人的躯干和致动器使用的是柔性材料,而且控制系统和电源也使用柔性材料,无需再受外置电缆的牵制。经过5年攻关,他们终于使Octobot成为世界上首个全软体机器人,能扭曲着绕过障碍物。
  Octobot的“大脑”部分设计有柔性微流体回路,可以用由压强激活的阀门和开关在通道内传导浓度为50%的过氧化氢溶液。在铂金属粉末的催化下,这种液体燃料会快速生成大量的水和氧气。由于生成物的体积大于原来反应物的体积,通道内的压强由此产生改变,使Octobot的机械臂在突然增大的压强的影响下膨胀舒展,进行运动。与此同时,排气孔保证氧气最终会通过它排出。
浙江大学成功研制出一款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
全软体机器人“Octobot”模仿章鱼的形状。

  为了使Octobot能保持一段时间的自主运动,研究团队设计时把它的8只机械臂分为2批(4只机械臂为一批),机械臂中设置了阀门和开关。启动前将过氧化氢分别注入到2个储液槽中,这2个储液槽分别对应一批机械臂。注入后,储液槽会像气球一样慢慢膨胀,并利用压强差使过氧化氢通过微流体回路。这时,压强的变化会使一些机械臂的控制点打开,其余的则会关闭,以此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半机械臂流通燃料。随着燃料的消耗,流通燃料的机械臂内部压强会增大,使得燃料转而流向另外一半原本关闭通道的机械臂。如此往复,通过精巧的阀门开关设计,利用不断变化的压强差,使Octobot的机械臂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自主运动。
其他文献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知识好像都能明白,却很难牢记。那么,到底有没有能让我们牢记学过的知识的方法呢?在上期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些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通过善用思维导图来提升我们的记忆力。传统复习与记忆方法对着教材一页一页地背诵,或拿着课堂笔记一行一行地回顾,看完之后,便开始题海战术……这是很多同学常用的传统复习和记忆方法,但这样的方法是很低效的。其原因有3个
浩瀚宇宙,灿烂星河,有多少人心向往之。我国明朝有一位官员本名叫陶成道,任职“万户”,人们也称他为“万户”。万户拥有一颗探索太空的热忱之心。据史料记载,万户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命他人把自己捆绑在这张椅子上,他自己的双手则各执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但是火箭刚升空不久便爆炸了,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冲向太空的英雄。虽然他的
作为航天器、远程军事打击武器的运输载体,运载器以其先进性和技术水平,支撑着一个国家进行空间开发与太空资源利用、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实施远程军事打击的能力。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均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多种航天运载器的研发与制造。回顾人类近70年的航天工业发展史,其中不乏出自航天大师的经典航天名器。“红色卡车”R7火箭R7火箭,起初是由航天大师科罗廖夫领导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的推进器。然而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可利用身体热量发电并为小型电子设备供能的织物,有望解决可穿戴设备供能难的问题。这种织物可借助较高体温与较低环境温度的温差来发电。根据热电效应,高導电性、低导热性的材料可使电荷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研究人员将一种名为“PEDOT-Cl”的柔性、轻质聚合物薄膜“喷雾打印”在棉质织物上,形成一个“热电堆”。用这种织物制成手环,日常佩戴就可产生超过20毫伏的热电压。研究人员测试这种
日本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材料,可以像健身增肌那样在反复拉伸后变得更强健。  研究团队受到骨骼肌生长特性的启发而开发出这种新材料。这种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水凝胶材料,有2层高分子聚合物网络,一层硬而脆,另一层软而韧。将其浸泡在一种含有单分子的溶液中,这些单分子就能像血液中的氨基酸一样,构建出高分子聚合物的新“肌肉”。  研究显示,当水凝胶受到拉伸的力时,硬而脆的高分子链会断裂,此刻溶液中的单分子会连
从《头号玩家》看VR热  科幻电影一直抓人眼球,其中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当属《头号玩家》了。这部根据美国恩斯特·克莱恩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大片,在2018年火遍全球,掀起了一股“VR热”的浪潮。  《头号玩家》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45年。由于环境污染、战争、经济危机等因素,导致现实世界动荡不安,詹姆斯哈利迪利用VR技术打造出一座“极乐园”,于是人们为逃避现实世界的衰退,开始投身于虚拟世界中所发
偌大的宇宙,每一个星体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月球在人们固有的认知中,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站在地球上仰望,月球时而昏暗,时而明亮;时而如月牙弯弯,时而如圆盘般丰满。在人们没有探究能力的古代,月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月球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之所以要进行探月活动,就是因为我们想了解月球起源的问题,其起源和地球的起源息息相关,只有破解这道谜题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月壤是
月壤之 形月壤,究竟长什么样呢?看上去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分析起来,稍微有点复杂。从“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的样本来看,月壤呈现的是一种土黄色的散体状态。奇怪的是,1978年美国曾赠送给我国1克月壤,这块块状结构的月壤呈水泥灰色。然而,苏联取回的月壤颜色也是土黄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我国和美国在月球表面取样的地点是不同的,这就好比地球上的土有黄土、红土和黑土之分,其成土条件和成分不同,粒度
阿波罗时期的宇航员使用的电动钻机(实验图)2020年12月17日,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携带着1731克珍贵的月壤样品安全返回地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完全由计算机自主控制的月球采样任务。至此,我们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古时“上九天揽月”的愿望,一览月壤的真容。但在取回样本之前,我们又是怎样了解和研究月壤的呢?自升空以来,“嫦娥五号”探测器就备受世人关注,但其实它还有很多的“老前辈”。其中,我们最熟
设想中的月球造氧厂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那么基本的需求是空气、水和食物。其中,空气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人类缺氧几分钟就会死亡。因此,人类移民外星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氧气短缺的问题。科学家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外星土壤来制造氧气。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他们已经发明出独特的造氧机,可以利用类似月壤的火山灰制造氧气。月壤中含有氧月壤就是月球上的土壤,包括月表颗粒很细的月尘,以及月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