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q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考察社工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的专业认同状况,对于认识我国社工专业教育的整体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工硕士在专业认同上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理论认同度一般;二是价值观认同度较好;三是职业认同度偏低。同时,调查数据显示:社工硕士的专业认同状况受到了性别、生源地、选择自主性等个人因素以及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发展空间、国家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加强高校社工硕士专业教育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工硕士;专业认同;调查;思考
  研究背景与调查概况
  1.研究背景
  社工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是我国社工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历层次,也是社工专业人才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培养状况对于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绩。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310所本科院校、70余所专业院校、104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社工专业教育,每年社工专业毕业生近3万人。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社工事业总体形势发展良好的情况下,社工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从各个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每年真正进入民办社工机构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社工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多数社工专业毕业生转行到其他领域,给社工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当然,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社工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认同。正是由于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偏低,才导致了社工专业毕业生的流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因而,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已经引起了社工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2.调查概况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搜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尚未就业的社工硕士对于本专业的整体认同情况,包括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社工专业的动机、对专业理论和方法技巧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可情况、对社工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社工行业相关工作等内容。本次调查选取S学校研一、研二的社工硕士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71份,回收率为78.8%。在有效的调查样本中,男生18人,占25.4%,女生53人,占74.6%;研一学生30人,占42.3%,研二学生41人,占57.8%;年龄在25岁以下(含25岁)的57人,占80.3%,25岁以上的14人,占19.7%;来自城市家庭的45人,占63.4%,来自农村家庭的26人,占36.6%。
  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状况的客观描述
  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状况大体上可以从理论认同、价值观认同和职业认同三个维度进行考量。通过调查发现,社工硕士的专业认同状况呈现如下特征:
  1.理论认同度一般,专业实务能力较为欠缺
  社工是一门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方法及技巧。对于社工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及认可情况,是衡量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理说,大多数的社工硕士都经过了长达5年~6年的专业学习,对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应当具有较高程度的了解与认同。可是,调查结果显示:社工硕士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认同度一般,对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在回答“您对社工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技巧是否了解”的问题时,只有32.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了解”,而有63.4%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在回答“是否能准确描述社工专业”的问题时,有35.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或者“不清楚”。此外,社工硕士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甚理想。在询问被调查者“您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如何”时,只有28.2%的人表示掌握“较好”,有52.1%的人表示“一般”,更有19.7%的人表示“较弱”或“很弱”。可见,社工硕士虽然是目前我国社工专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但其对本专业的理论认同度并未展现出与之相应的更高的水平,其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情况也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2.价值观认同度较高,专业选择意愿较为坚定
  认同并遵循专业价值观是衡量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基本指标,也是认识与评价社工专业学习者专业认同情况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社工硕士对本专业的价值观认同度相对较高,对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等社工的专业价值理念普遍持赞同和认可的态度。在被问到“您是否认同社工的专业价值理念”时,有高达90.1%的被调查者作出了肯定性的回答,只有5.6%的被调查者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另有4.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行为选擇的内在动力,社工硕士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也会对其专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数据显示:与不认同社工专业价值理念的被调查者相比,在对专业价值理念持认同态度的被调查者中,自愿学习社工专业的人数所占比例明显偏高。在回答“您是否后悔学习社工专业”的问题时,认同专业价值观的被调查者中有51.6%的人表示“不后悔”,有23.4%的人表示“后悔”;而不认同专业价值观的被调查者中,表示“不后悔”的人所占比例下降了8.7%,表示“后悔”的人所占比例则上升了19.5%。可见,社工硕士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3.职业认同度偏低,行业就业意愿明显不足
  职业认同是一种行为性认同,通过调查社工硕士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以及在毕业后是否愿意进入社工行业的情况,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的实际状况。调查发现,社工硕士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不太看好,进入社工行业的就业意愿也不太强烈。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询问“对社工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时,有56.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好”,有32.4%的人认为“一般”,另有1.4%的人表示“不清楚”,只有9.9%的人认为“很好”;当被问到“您毕业后是否会选择进入社工行业”时,只有12.7%的被调查者回答“是”,而明确回答“否”的比例则高达54.6%,另有32.4%的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与理论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相比,社工硕士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度明显偏低。这也是近年来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社工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的辩证分析
  1.个人因素
  一是性别。 从总体上看,女生在专业认同上高于男生,但在理论认同、价值观认同与职业认同等不同方面,男生、女生的表现却略有差异。调查数据显示:在理论认同上男生略高于女生,有77.8%的男生认为自己“可以”准确清晰地描述社工专业,而持同样观点的女生却只有60.4%;在价值观认同上女生略高于男生,有92.5%的女生“认同”社工专业价值理念,而男生中只有83.3%的人持相同观点;在职业认同上女生远高于男生,有17%的女生明确表示在毕业后“会”进入社工行业就业,而男生中却没有人明确表示要进入社工行业。这表明,性别差异对于社工硕士的专业认同具有一定影响。
  二是生源地。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被调查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性。数据显示:在理论认同上,有62.2%的城市学生与69.2%的农村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准确清晰地描述社工专业,两者相差7个百分点;在价值观认同上,有91.1%的城市学生与88.5%的农村学生表示“认同”社工的专业价值理念,两者相差2.6个百分点;在职业认同上,有11.1%的城市学生与15.4%的农村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会”进入社工行业,两者相差4.3个百分点。可见,生源地因素对于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是专业选择自主性。调查结果显示:社工硕士在选择专业时的原因对于其专业认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主选择社工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上高于非自主选择的学生。从理论认同来看,65.8%的自主选择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准确描述本专业,与非自主选择学生的情况相差无几;从价值观认同来看,94.7%的自主选择学生表示“认同”社工专业价值理念,而持相同观点的非自主选择学生有84.8%,二者相差9.9个百分点;从职业认同来看,18.4%的自主选择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会”进入社工行业,高出非自主选择学生12.3个百分点。可见,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性,是制约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因素
  在影响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的社会因素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薪酬待遇、社会地位、职业发展空间、国家政策及保障。
  一是薪酬待遇。在回答“影响您从事社工专业的原因”这一多项选择题时,所有被调查者都选择了“薪酬待遇”这一选项。可见,社工行业的薪酬待遇问题确实是影响社工硕士专业认同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理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及社工界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大力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水平,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薪酬管理体系,是提升社工硕士专业认同感,进而减少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内容。
  二是社会地位。在回答“影响您从事社工专业的原因”这一多项选择题时,有40.8%被调查者选择了“社会地位”这一选项,选择人数占比紧随“薪酬待遇”之后排在第二位。这也反映,社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工硕士的专业认同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都希望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从事社会服务性专业的社工硕士来说,这种来自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职业发展空间。在回答“影响您从事社工专业的原因”这一多项选择题时,有35.2%被调查者选择了“职业发展空间”这一选项,选择人数占比排在第三位。这表明,社工硕士不仅关注社工行业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而且也很看重社工行业的职业发展问题。社工专业要想提高学习者的专业认同度,进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疏通专业晋升渠道、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上下功夫。
  四是国家政策及保障。在回答“影响您从事社工专业的原因”这一多项选择题时,有29.6%被调查者选择了“国家政策及保障”这一选项。可见,国家相关政策及保障制度在提升社工硕士的专业认同上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社工专业的快速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也就没有社工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相应的,国家相关政策及保障制度对于社工专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完善的政策及保障制度,有助于社工硕士增强专业自信、提升专业认同度。
  加强高校社工硕士专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校是社工硕士专业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社工人才的重大使命。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招生选拔、实践教学、职业指导等环节着手,加强对社工硕士的教育培养与观念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提升社工硕士的专业认同。
  1.完善招生培养制度,把价值观纳入社工硕士考核培养范围
  社工行业对于从业者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工作的职业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专业价值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社工硕士进行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出对社工专业价值理念高度认同的优秀人才。可是,当前高校社工硕士专业教育的状况却很难令人满意。由于社会认可度低,社工专业的报考人数总量不足,导致社工专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很多考生出于拿文憑的目的而选择该专业,“被社工”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学生入门以后,由于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动机不强,导致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社工专业素养偏低,毕业后也很少愿意进入社工行业工作,从而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高校必须从入口抓起,改革招生选拔制度,提高社工硕士专业教育的准入门槛,增加价值观、职业观等考核内容,把专业认同高、学习动机强的考生选拔出来。同时,在中间培养环节,还要高度重视专业价值观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社工的专业价值,尤其强调助人过程中伴随的“价值感”“成就感”和“使命感”,提升社工硕士的专业兴趣,强化他们的专业认同,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为社会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社工人才。
  2.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提升社工硕士的专业水平与实务能力
  社工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社工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务能力,才能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各种挑战。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社工硕士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部分高校对社工硕士专业教育存在认识问题,导致专业实践教学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到了社工硕士的培养质量,导致部分社工硕士的专业素养与实务能力较为欠缺,毕业后无法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社工硕士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努力提升社工硕士的专业水平与实务能力。一是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加强社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工硕士毕业生做准备;二是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根据实际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夯实社工硕士的知识基础;三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地区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实务能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竞争力。
  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帮助社工硕士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教育是在为职业做准备。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高校不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还要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作好职业发展规划。社工既是一个专业也是一个职业,教育与职业衔接得非常紧密,专业学习的过程就是职业准备的过程。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社工硕士的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了解社工的职业特点与职业要求,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前提下,协助其进行自我剖析,发现自身优势,引导社工硕士进行正确合理的职业定位和自我能力评价,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减少就业时的盲目性。同时,还应当帮助社工硕士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和适应社会,避免社工硕士毕业后因不适应社会而导致的频繁流动。
  参考文献:
  [1] 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S1):57-60.
  [2] 张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以M校为例[J].学理论,2012(20):215-216.
  [3] 路幸福,杜凤.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困惑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4):97-101.
  [4] 廖正涛.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1):187-190.
  [5] 苗艳梅,林霞.高层次青年社工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72-76.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翟 迪]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的海外传播作为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良好的海外舆论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中国高校的海外传播建设和国外高校的海外传播状况,可以了解目前中国高校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海外传播;文化软实力;国际舆论  随着国家建设“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百余年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非京籍研究生留京动机就业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高校聚集,文化荟萃。自1999年实行“指标控制、择优留京”政策以来,外地生源毕业生获得北京户口日趋困难。在我国实行特殊的户籍制度体制下,户口与许多福利待遇和优惠政策相挂钩,在京工作生活但没有北京户口将丧失许多社会福利待遇。尽管如此,目前留京工作的研究生的比率却持续攀高。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留京的动机是什么?这些动机是否具有
近年来,学校共有五名优秀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赴西藏基层工作。他们是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2016届毕业生俞鹏云(来自青海省,现担任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扶贫专干)、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2017届毕业生李永恩(来自青海省,在拉萨市林周县春堆乡工作)、机电工程学院2017届畢业生郑世有(来自江西省,在拉萨市当雄县纳木湖乡工作)、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2018届毕业生孙金玉(来自北京,在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乡政府工作)
摘 要:师德是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教师必备的人格素养。以北京地区六所高校的党员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党员教师的师德状况,剖析高校党员教师师德机制建设问题。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党员教师师德状况呈基本良好态势,但依然存在师德失范现象,要从宣传教育、综合考评、激励惩戒、自我教育、环境优化等方面多维度推动党员教师的师德机制建设。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师;师德;机制建设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我国
摘 要: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一系列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密集出台,促进艺术教育进步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在对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中发现:高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与大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课程管理不规范”“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科研工作不重视”
多元化、多渠道筹资办学,是大势所趋。但做起来却有N多愁绪:首先,大学自身“叶公好龙”,旧习难改,缺乏主动意识,依然习惯于等“皇粮”,靠政府。其次,是社会捐资办学的氛围尚未形成。尤其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缺乏相关传统,很多“有钱人”尚未有这种意识和情怀。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营造氛围,让更多成功企业家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在捐资助教中体现自身和企业的价值,是政府、大学和媒体应该共同推进的事情。再次,是大学知
巴图,蒙古族,1965年10月生,内蒙古哲里木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6月任中国戏曲学院校长。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顾问。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窗
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隶属于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下设52个党支部,共有995名党员。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紧围绕学院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以发展为主线,坚持“建设一个好班子、谋划一个好思路、营造一个好氛围、带动一支好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开拓进取,学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捷报频传,取得了累累硕果。  团结民主、勤政廉洁,建设带领发展的好班子  学院党委
摘 要:职称评审机制创新是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服装学院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围绕大学的五项职能全方位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建立起既注重学术综合水平和工作实绩又切合教师自身发展的分类评价机制,实施“岗位聘用制”与“预聘长聘制”相结合的“双轨制”聘用,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大学职能;预聘长聘制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
摘 要:“互联网 技术”的发展将带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新的时代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传统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变。聚焦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网络和学习体验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并从学习环境、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文化三个角度对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