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治疗在轻微和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策略,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尤其对于心功能Ⅲ或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ms和经优化药物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CRT可以逆转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能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

其他文献
心律失常是全世界非常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药物、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心律失常治疗领域不懈努力,取得瞩目的成就。而基因治疗是当今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早期干预心脏病的新手段,也是当今“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咳嗽、胸闷10个月入院。既往体健,无晕厥史,无家族性心脏性猝死史。血压120/78mmHg(1mmHg=0.133kPa)。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10ms,QT间期约410ms。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3mm,左心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为0.27,E/A〈1,二尖瓣轻度反流。
心脏肿瘤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临床上较罕见。由于手术切除难度大且效果欠佳,导致此类室速的治疗较为困难。本文报告1例心肌脂肪瘤引起无休止室速的病例。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
我1917年3月出生于盐城县南洋镇一个贫农家庭。1940年3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负重伤,也多次立功受奖。一  1940年,我随党领导的新“江抗”二支队在常熟、无锡一带抗击日伪军,东进太仓、昆山地区活动。在太仓境内摧毁伪政权,镇压汉奸;在塘口与伪军作战,把敌人赶进阳澄湖。在梅村、竹塘战斗中,我们消灭了敌人100多人;在鱼塘镇与张少华(
期刊
患者 女性,32岁,因胸闷、憋气2h就诊。体格检查:血压107/77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不振,双肺听诊无湿啰音,心音低钝,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伴晕厥,能自行缓解。急查心电图未见窦性P波,QRS时限140ms,心率220次/min,为宽QRS心动过速,QRS电轴右偏+116度,诊断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静脉注射胺碘酮致心律失常、低血压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很常见,但引起过敏性休克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事件,它们不但各自对中国历史演进造成重大影响,由于它们发生的时间前后相隔不过10年,所以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前者必然会对后者产生某些重要的影响,因为历史不是孤立的,它是有一定的发展逻辑和规律的。正如1943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一文中指出的:“
期刊
背景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00万。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已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谓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如药物过量引起者为中毒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