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一个能干、专业的音乐“巧匠”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音乐CD收藏中,歌剧CD所占比例极小,几乎等于零。但是,我却非常关注歌剧作曲家所作的器乐曲,因为这些音乐作品也是所谓“冷门音乐”的一部分 —— 人们往往只知道歌剧作曲家所写的几部著名歌剧,却忽视了他们也创作器乐曲和室内乐等。
  彼得·温特(Peter Winter)就是这么一位以创作歌剧和其他舞台剧为主的作曲家,但实际上,他早年却是一位专写器乐曲的作曲家。在欧洲歌剧史上,温特的地位并不低,他一生至少写了四十部歌剧和舞台剧,比莫扎特还要多。人们把他看作是莫扎特和韦伯这两位伟大的德国歌剧作曲家中间的过渡人物。温特的有些歌剧,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出。
  温特1754年8月出生于德国曼海姆。根据教堂的纪录,他是8月28日受洗的,所以一定出生于前一两天。他的父亲是位军官,在曼海姆地区选帝侯卡尔·泰奥多尔(Elector Karl Theodor,1724-1799)的朝廷中任职。在十八世纪后半叶,曼海姆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它不但聚集了一大批欧洲富有创新精神的音乐家,如约翰·施塔米茨(Johann Stamitz)、弗朗茨·贝克(Franz Ignaz Beck)等等,而且曼海姆乐队的演奏技术也在名扬欧洲,莫扎特就是在那个乐队中看到有单簧管这种乐器,从而在晚年创作出几部单簧管杰作的。在欧洲音乐史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曼海姆乐派”。曼海姆的音乐家们和他们的乐队影响了德国其他地区,甚至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将欧洲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引向维也纳的古典主义时期。
  据说温特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所以曼海姆乐队的很多乐手都愿意教他各种乐器的演奏。据纪录,温特十岁时就偶尔参加曼海姆乐队的演出。到了十二岁,他就正式加入这个乐队,成了一名演奏员。他主要演奏小提琴,但有时也演奏低音提琴。我很难想象一个十二岁的儿童是怎么驾驭比他身体还要庞大的乐器的!
  曼海姆乐团的副团长弗格勒(Abbe J. Vogler)曾教过温特一些作曲知识,而且还把后者当作是自己唯一的好朋友。但是不知为什么,后来他们两人的关系却变得很糟糕:温特否认弗格勒是他的老师,而弗格勒对温特也无好评。不管事实如何,温特的作曲技巧基本上还是靠他自学得到的,这是事实。
  曼海姆当时的音乐活动十分频繁,各地著名作曲家都会把他们的作品拿到曼海姆来演出,包括歌劇,所以温特开始接触到J.C.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伊格纳兹·霍兹鲍尔(Ignatz Holzbauer)和乔治·本达(Georg Benda)等人的歌剧和舞台剧。这些舞台演出一定让当时年仅十多岁的温特觉得十分好奇和新鲜,这也是促使他以后成为歌剧作曲家的原因之一。
  1777至1778年,莫扎特在他母亲的陪同下,正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出。1777年10月30日,莫扎特和母亲抵达曼海姆。他们在曼海姆会见老朋友,很可能就是在那时,温特和莫扎特认识了。1778年,卡尔·泰奥多尔被提升为巴伐利亚地区的选帝侯,于是他就把整个朝廷,包括他的乐队,都搬到了慕尼黑。慕尼黑是德国南部重镇,温特的音乐见识在慕尼黑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他有更多机会观摩歌剧和其他形式的舞台剧。不久,他就被提升为乐队的指挥,专门负责宫廷剧院的歌剧演出,他自己也开始创作芭蕾和音乐舞台剧(Melodrama)了,但影响不大。1781年,莫扎特在慕尼黑受选帝侯泰奥多尔的委托演出了他的歌剧《伊多梅钮》(Idomeneo),获得了极大成功。温特对此有点妒忌,于是他们两人就开始相互诋毁,设法贬低对方,比如莫扎特讥笑温特不会弹钢琴,说“无法忍受(温特)发出的噪音”。
  在慕尼黑任职期间,温特经常趁假期去欧洲其他城市推广他的音乐。1780年至1781年,温特与单簧管演奏家陶绪(Franz Tausch)在欧洲做过一次巡回演出。他们在维也纳停留了一段时间,温特演出了他的三部芭蕾舞剧,还向萨列里学习歌曲作曲法。那时,他与莫扎特又有了矛盾。当时莫扎特正在与后来成为他太太的康丝坦汀谈恋爱。康丝坦汀的父亲已经去世,所以她除了母亲以外,还有一位监护人。根据莫扎特给他父亲的书信,莫扎特在婚前曾在康丝坦汀家住过,后来每天去她家看她。大概那位监护人怕莫扎特调戏康丝坦汀后可能会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就要莫扎特写一个婚约,保证三年里会娶康丝坦汀为妻,不然就要赔偿三百古尔盾。一开始莫扎特还想瞒住他父亲,后来在1781年12月22日给父亲的信中承认了这张婚约,并说康丝坦汀已从她母亲那里要来了婚约,当场撕毁了。在这封信里,莫扎特说到了温特:
  ……像温特先生这样好管闲事和卑鄙无耻的人,一定把关于我的各种故事送进了这个人(即监护人 —— 笔者注)(他根本不认识我)的耳朵。例如,叫他要当心我——我没有固定收入——我和她(指康丝坦汀—— 笔者注)太亲热了——我会遗弃她——于是就毁了这个女孩子,如此等等。都是这一切使他疑神疑鬼,因为母亲(指康丝坦汀的母亲——笔者注)没对他说什么,她是认识我,知道我可靠的。……
  ——引自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2003年)
  据说,温特还造谣说莫扎特得不到皇帝和贵族们的喜爱,说他抄袭别人的作品等等。看来,要么是温特的人格有些问题,要么就是他很难跟人相处,因为比温特年轻的一些音乐家,如韦伯、施波尔(Louis Spohr)、迈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等人在提到温特时都对他没有好感。
  1782年,温特回到慕尼黑后开始写歌剧,但不是很成功。1787年,他得到了副乐长之职。1791年至1798年,温特做过好几次全欧旅行:1791年至1794年,他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和那不勒斯;1795年至1798年,他去了布拉格和维也纳。1796年,他在维也纳上演的歌剧《受阻的献礼祭》(Das unterbrochene Opferfest)获得了极大成功。从此以后,温特作为一位歌剧作曲家的声望就建立起来了。1797年至1798年,温特再次回到维也纳,上演了根据莫扎特歌剧《魔笛》的剧作家写的两个剧本创作的两部歌剧,也得到了好评。   1798年,温特回到慕尼黑,得到了宫廷乐长之职。五年以后,他访问英国,在那里上演了几部歌剧。根据当时的报道,据说温特在三个星期内就完成了一部歌剧。在英国获得成功之后,温特继续旅行到法国巴黎和德国其他城市去上演他的歌剧,得到不同程度的成绩。但是他自己认为最佳的歌剧《克穆尔》(Colmal,1809),观众和评论界反应却并不理想,这使他有点失望。1814年,温特因为宫廷服务五十年而得到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并被授以爵位,所以后来他的名字中间加了一个“von”,变成了彼得·冯·温特(Peter von Winter)。在温特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主要写的是宗教音乐和声乐作品。1825年10月17日,温特在慕尼黑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温特早年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器乐曲,他的四十部歌剧都写于1778年至1820年这四十二年中,平均一年写成一部歌剧。他还写了五部芭蕾舞剧(另有五部据说也是他写的,但没有确切证据)、二十四部弥撒曲、两部安魂曲、七部各种乐器的协奏曲、四部交响曲以及无数合唱曲、二重奏、歌曲和室内乐作品等。
  温特音乐作品现在录有CD的很少,即使是他最有名的歌剧作品都很少有CD出版。我只有四张CD上有他的作品,其中两张是他的器乐曲,还有两张是温特和别人的合辑。
  先谈温特与别人的合辑:
  一张是德国Arte Nova公司1996年出版的CD,收有三位作曲家的三首乐曲,都是世界首次录音。其中只有一首《降B大调小提琴、单簧管、圆号、大管和乐队的交响协奏曲》是温特的作品,由沃尔夫冈·施瓦茨缪勒(Wolfgang Schwarzmüller)演奏小提琴,卡尔·施勒克塔(Karl Schlechta)演奏单簧管,高德(Jürgen Gode)演奏大管,韩小明演奏圆号,Kurpf?lzisches室内乐团协奏,马拉特(Jiri Malat)指挥。
  另一张是德国cpo公司2004年出版的三张一套《交响协奏曲集》,收有九位作曲家的十二部交响协奏曲,其中温特的那首与上面那张CD上的一样,由德国单簧管演奏家克洛克(Dieter Kl?cker)和他的乐团Consortium Classicum的成员演奏独奏乐器,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协奏,伊奥纳·布朗(Iona Brown)指挥。
  我的两张全部是温特作品的CD都是德国Orfeo公司出版的。一张是2004年的产品,由克洛克演奏单簧管,希波特(Isolde Siebert)演唱女高音,收有四部作品:
  1)降E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2)B大调第三交响曲
  3)由单簧管和弦乐器伴奏的女高音咏叹调
  4)F大调第二交响曲
  这首单簧管协奏曲是按照克洛克发现的一份印着“1793年”字样的手稿印刷品演奏、录音的。克洛克说,原来这份印刷品被错误地定为“双簧管协奏曲”,而大家都以为温特的单簧管协奏曲已经遗失。这部协奏曲是温特早年的作品,具体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克洛克认为很可能是1780年温特与单簧管演奏家陶绪一起旅行演出时写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部单簧管协奏曲比莫扎特的那部还早。不过,我倒觉得温特这部作品很可能写于莫扎特去世后,因为第二乐章有很明显的莫扎特影响,只是没有那么感人罢了。
  这张CD上的两首交响乐都作于1780年左右,温特刚搬去慕尼黑不久。
  我觉得这张CD上最有趣的倒是那首用单簧管伴奏的歌曲,手稿是克洛克在捷克一个小城发现的。他说不知道温特当时写这首歌是做什么用的。不管怎样,那是一首很有歌剧咏叹调味道的抒情歌曲,要是不知道作曲家是谁的话,人们一定会猜是莫扎特某部歌剧中的一首咏叹调。
  另一张C D是2 010年出版的三首室内乐,由克洛克和他的乐团Consortium Classicum演奏:
  1)管弦乐七重奏(Op.10)
  2)單簧管四重奏
  3)管弦乐八重奏
  这三部管弦乐重奏曲都写于1780年左右,与温特几次在欧洲的旅行演出有关。那首单簧管四重奏大概也是1780年与单簧管演奏家陶绪一起旅行演出时写的。我觉得这三首曲子中,单簧管四重奏最为好听。那首八重奏很有舒伯特的风格,但根据克洛克所说,温特的这首八重奏写于1812年至1813年,早于舒伯特的那首八重奏(写于1824年3月)十多年。不过奇怪的是,这两部作品却有着很相似的段落。
  总的来说,我觉得温特的作品风格与海顿、莫扎特以及早期贝多芬的没有什么区别:音乐旋律性强,典雅高贵,闲适动听,结构整齐,但是在深刻与感人的程度上,就远远无法与上面提到的三位大作曲家相比了。
  下面两段对温特的评论我认为对他来说应该是极为公允的:
  一段是1826年写在他讣文上的话:
  温特总能巧妙地编出乐曲来,……他总能使我们听了感到开心和欣喜,但是从来不感动我们,不使我们受到震惊。
  另一段则是一位叫克莱齐玛(H. Kretschmar)的音乐家对温特的评论:
  温特……只是标准的、能干的、专业的(音乐)巧匠的一个代表人物。但是,有了这样的基础,达到完美的巅峰之路就会近得多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7例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37例患
相关序列多态性(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稳定、简便、中等产率、高共显性等优点。本试验利用北极狐的基因组作为模版,首次把SRAP方法引入到哺乳动物
目的:对比不同背景剂量硬膜外镇痛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效果。方法:87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7例,镇痛泵配以两个100ml容量的,单个背景剂量都是2ml/h,以三通
克伦特罗已严禁用于动物生产,监控其非法使用意义重大。毛发取材容易,药物残留浓度高且稳定,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将毛发作为监控克伦特罗使用的靶器官。作者对毛发中克伦特罗
无论何种声音呈现方式,音乐带给我们的都是生活的美好与心灵的慰藉,当下摇滚音乐仍是众多爱乐者喜爱的音乐形式,与古典音乐相比,摇滚音乐的表达或许更加直白。本刊近期采访了
大作曲家们编号为Op. 1的都是哪些作品呢?这貌似是一个值得细究的话题。  倘若归类一下,键盘作品文献显然最多。出类拔萃的当属舒曼的《阿贝格主题变奏曲》,就水准而言,堪称乐史最优秀的Op. 1之一。舒曼曾将这部作品称作“圆舞曲”,还改编出了钢琴与乐队版本(现仅存草稿)。这首小品当初是题献给阿贝格伯爵夫人的,舒曼从夫人的名字中取出音符A—降B—B—E—G—G作为变奏主题,以示尊敬。乐曲具有从简约渐渐
为重建受大肠杆菌污染的BHK-21细胞,本研究采用药物乙基环丙沙星,先测出该药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再测出该药对BHK-21细胞的MIC,
我于199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2003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深造。2004年考入巴黎市立高等音乐学院,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目的探讨分层级护理核心能力训练在ICU推行的效果。方法将ICU护士按专业能力的不同分高年资护士组和低年资护士组,明确各岗位职责,进行分层级的临床教育训练和分层级管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