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一代人刚好赶到中国发展潮流中间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在这个时候中国急需了解世界,世界急需了解中国,“那我们这批人就非常幸运地在这里边起到了这样一种中间的角色,搭起了这样一个桥梁。”李小加如此自我总结。
李小加多次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其实不乏舍弃既得利益,结果是更好地体现了人生价值,机遇之外,其实颇多启迪。
幸福
李小加,1961年出生于北京。之后随父母迁往西北,“我生在北京,长在甘肃,没上过高中,初中毕业就去了石油技校,做了4年石油工人。”
李小加回忆,“当时,我从技校毕业,招工去做采油工。”16岁的他获得的工作其实颇为前瞻,1965年后,受越南战争的影响,国内海洋石油勘探实践的重点转移到了北方的渤海海域。
海上石油钻塔无疑属于那个时期的新兴事物。钻塔上一个小房间里挤了14个小伙子,李小加回顾说,那根本就算不上是钻塔,而是直直伸出海面又脏又破的钢架子。不过,钻塔上的工作让他感到愉快。“做工人就意味着不用下乡,待遇也非常好:吃饭不要钱。一年能发两双皮鞋。”2008年在接受采访时他说。
或者枯燥的业余生活并不难打发,闲暇的时候,李小加抱着收音机自学英语。这个时期他逐渐对上大学有了某种期待;有时,他甚至到大学的门口,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人,若有所思。
这样,1980年李小加进入了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英语文学专业。陈嘉庚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时,就在建校的校旨上写下,“注重英文,使有志之士得研究世界各国学术之途径。”我们现在可以在已经升格为外文学院的网站上,看到“我院知名系友李小加”的动态。
毕业后,李小加成为《中国日报》的一名记者,这同选择无关,是分配的结果,当然他也因此回到了北京。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国人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出国留学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选择,就李小加来说。至少他不存在语言障碍。于是李小加同结婚不久的爱人给美国的大学发信,内容较为“直接”,大意是:如果学校需要交申请费的话:就请不要回复了。这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钱。
这份申请材料引起了阿拉巴马大学教授的注意,想见见这两个人。虽然这所大学之前并不在海外招生。最后,只有这所大学愿意提供两份奖学金。李小加读的无疑是新闻专业。这是在1986年。
回忆最初的留学经历,李小加“发现”,其实很苦,需要打工,是洗盘子,之后五、六年都见不到父母,根本没有钱回家:但是他觉得很幸运。周末的时候。一批的中国学生,会到一个美国老太太家里淘二手货,5美分就可以买到一个台灯。
李小加有自己的分析:我们到美国的时候,国内的发展还很差。机会很少。所以到了美国觉得一切都很好,连自己都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感觉,心情非常好、非常充实。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了:郁闷。因为国内什么都有了。
到临近毕业的时候,他发觉一个问题,如果他有意在新的环境里待下来,那么“外国人在美国做新闻记者连口饭也挣不出来。”
华尔街
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李小加决定转读法律专业,这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或者演绎得也很戏剧性。
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却决定放弃。这引起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的注意,于是打电话询问,“你是被哈佛录取了,还是被耶鲁录取了?”李小加回答,基于经济理由。他将去印第安纳大学。爱德华让他第二天一早来哥伦比亚大学面谈一次,但是李小加表示,他得稍晚。因为他买不起机票。
最终李小加获得了帮助,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奥巴马1983年在这里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欧元之父”蒙代尔是经济学教授。巴菲特则从哥大金融系毕业。至少有一件事情,李小加在那个时期同样可以做到,到附近的中央公园或者哈德逊河畔散步。
关于华尔街,李小加后来回忆最初的印象:去了华尔街没有什么感觉,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是最有钱的人待的地方,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么多人,那么严肃的面孔穿着西装在一起走动,“每一个人的走动似乎都在奔向某一个方向,几乎没有什么谈笑,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奇特的地方。”
李小加最初的时候,语言上就应该很过硬,在哥大一次模拟法庭上,他的侃侃而谈吸引了达维律师事务所的注意。李小加强调,这里面有运气,因为主题是新闻自由,恰好这是他的硕士论文所涉及的。之后他又进入了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布朗伍德今天已成为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的一部分。盛德的承销业务、贸易与海关业务、对冲基金业务都非常突出。
1994年中国财政部发行债券,“我是海外律师,是华尔街律师代表财政部,其中美林是这场发行的主承售商,从此以后就有了这样的渊源,我决定加入美林。”当然,律师行的工作让他积累了许多证券及兼并与收购方面的经验。
1999年起,李小加担任美林中国区的董事总经理兼总裁,负责中国业务的发展。这一时期恰逢中国企业兴起上市融资热潮。李小加是中国金融证券业对外开放的亲历者之一,他同众多项目联系在一起:第一太平洋、天津发展、吉林化工、江西铜业、庆铃汽车、凤凰卫视,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只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及债券融资项目。其中中国移动72亿美元股本及股本相关融资项目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还有1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全球发售。
2001年2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及香港上市成功。上市的主承销商是美林国际。16岁时,李小加服务的正是中海油的前身。
海归
“投资银行这个行业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不是一个特别神秘的行业,也不是必须有金融背景。有金融背景当然非常好,没有金融背景通过运气和努力也可能实现。”2006年5月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2003年3月,李小加加盟摩根大通任中国区主席。那么理由呢?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解释:摩根大通注重长线承诺,代表了投资银行一个比较传统的经营理念;此外在美林做得太久,总是想作一些新鲜的事。
当然,人才难得,随着国有企业成批上市,对应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的进程显得有些滞后,至少承销项目不多,总体负责之外,李小加无疑是着重提升摩根大通在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
对应于摩根斯坦利叫大摩,参与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财富人生》节目时,李小加解说一下,“有的时候人家说摩根斯坦利是大摩,我们是小摩,心里头有点不平衡,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老摩他们是大摩,都是非常好的世界最一流的顶尖的金融机构。”
对经理人来说,商业银行平台意味同客户有更多的机会。李小加曾经说:我们和客户可以在很多层面、很多的领域里、很多的产品上都有不同的合作,即使今年不发债,不上市也一样有很多事情可作,特别是在兼并收购市场,很有可为。 “如果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对于我的第一个雇主有所帮助,除了工作本身的性质以外,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谈及同中海油的渊源李小加表示。“我那会儿知道的石油工人的那点东西对我的专业不可能有大的帮助。”
2006年被媒体总结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转折年”,当年共完成14个融资项目,9个并购项目。对应两年前其投行业务还排在10名以外,可谓进步神速。
有关这一时期是否是中国大型国企上市浪的最后一班车,李小加表示:不像英国当初电信等大规模私有化,中国企业的上市大部分是百分之二十几,招行、中石油才上了百分之十几……以后的势头只会更猛,问题是剩下的75%怎么做。上市等于包装好了“出嫁”,股票天天都有价,如果想把老股东变现,或者再发新股,都非常容易,这才是未来十年的盛宴。
2007年7月23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本地注册外资法人银行,由此成为首家在北京注册成立的外资法人银行。不过,一般认为,摩根大通仍不会大规模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无论从产品还是从营业许可的角度,本地法人银行的成立都将给摩根大通带来更多更广泛的商业机遇……”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地法人银行的成立意味着我们的身份将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中国市场的一份子。”
新工作
港交所62岁的现任总裁周文耀明年4月底任期届满。“目前总裁人选的遴选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但至于何时公布,目前没有时间表,”日前,港交所发言人刘涓涓在回应询问时表示。同时期,消息已经围绕李小加。随后传出李小加将从摩根大通离职。
记者连线李小加,他在电话里表示,这个时候比较特殊和敏感,还不方便透露。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就任时间,李小加说:“如果告诉你就任的时间,不等于什么都‘暴露’了吗?”
港交所全称是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为:拥有及经营本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以及其有关的结算所。2007至2009年的使命宣言:成为一个专注香港、中国内地以至亚洲其他地区的证券及衍生产品的主要国际市场。
香港证监会主席方正在公开场合接受媒体询问时指出,是否是香港本地人不是出任总裁的关键,“外国人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市场。”
周文耀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90年出任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该公司经营香港的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是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199t年至1997年曾经担任联交所行政总裁,之后出任汇丰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总裁,2003年重返合并后的港媒体人罗绮萍写博客一篇,或者博客式的评论:我与李小加和他两位前任周文耀和邝其志都比较熟悉。
她以这个角度指出:周文耀每年薪酬约1300万港元,这对许多人来说已是天价,但李小加在摩根大通的时候,每年收入超过1亿元……“正如他自己所言,现在钱赚到了,是时候回馈社会了。抱着这种心态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已经成功了一半。”
李小加多次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其实不乏舍弃既得利益,结果是更好地体现了人生价值,机遇之外,其实颇多启迪。
幸福
李小加,1961年出生于北京。之后随父母迁往西北,“我生在北京,长在甘肃,没上过高中,初中毕业就去了石油技校,做了4年石油工人。”
李小加回忆,“当时,我从技校毕业,招工去做采油工。”16岁的他获得的工作其实颇为前瞻,1965年后,受越南战争的影响,国内海洋石油勘探实践的重点转移到了北方的渤海海域。
海上石油钻塔无疑属于那个时期的新兴事物。钻塔上一个小房间里挤了14个小伙子,李小加回顾说,那根本就算不上是钻塔,而是直直伸出海面又脏又破的钢架子。不过,钻塔上的工作让他感到愉快。“做工人就意味着不用下乡,待遇也非常好:吃饭不要钱。一年能发两双皮鞋。”2008年在接受采访时他说。
或者枯燥的业余生活并不难打发,闲暇的时候,李小加抱着收音机自学英语。这个时期他逐渐对上大学有了某种期待;有时,他甚至到大学的门口,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人,若有所思。
这样,1980年李小加进入了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英语文学专业。陈嘉庚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时,就在建校的校旨上写下,“注重英文,使有志之士得研究世界各国学术之途径。”我们现在可以在已经升格为外文学院的网站上,看到“我院知名系友李小加”的动态。
毕业后,李小加成为《中国日报》的一名记者,这同选择无关,是分配的结果,当然他也因此回到了北京。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国人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出国留学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选择,就李小加来说。至少他不存在语言障碍。于是李小加同结婚不久的爱人给美国的大学发信,内容较为“直接”,大意是:如果学校需要交申请费的话:就请不要回复了。这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钱。
这份申请材料引起了阿拉巴马大学教授的注意,想见见这两个人。虽然这所大学之前并不在海外招生。最后,只有这所大学愿意提供两份奖学金。李小加读的无疑是新闻专业。这是在1986年。
回忆最初的留学经历,李小加“发现”,其实很苦,需要打工,是洗盘子,之后五、六年都见不到父母,根本没有钱回家:但是他觉得很幸运。周末的时候。一批的中国学生,会到一个美国老太太家里淘二手货,5美分就可以买到一个台灯。
李小加有自己的分析:我们到美国的时候,国内的发展还很差。机会很少。所以到了美国觉得一切都很好,连自己都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感觉,心情非常好、非常充实。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了:郁闷。因为国内什么都有了。
到临近毕业的时候,他发觉一个问题,如果他有意在新的环境里待下来,那么“外国人在美国做新闻记者连口饭也挣不出来。”
华尔街
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李小加决定转读法律专业,这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或者演绎得也很戏剧性。
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却决定放弃。这引起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的注意,于是打电话询问,“你是被哈佛录取了,还是被耶鲁录取了?”李小加回答,基于经济理由。他将去印第安纳大学。爱德华让他第二天一早来哥伦比亚大学面谈一次,但是李小加表示,他得稍晚。因为他买不起机票。
最终李小加获得了帮助,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奥巴马1983年在这里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欧元之父”蒙代尔是经济学教授。巴菲特则从哥大金融系毕业。至少有一件事情,李小加在那个时期同样可以做到,到附近的中央公园或者哈德逊河畔散步。
关于华尔街,李小加后来回忆最初的印象:去了华尔街没有什么感觉,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是最有钱的人待的地方,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么多人,那么严肃的面孔穿着西装在一起走动,“每一个人的走动似乎都在奔向某一个方向,几乎没有什么谈笑,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奇特的地方。”
李小加最初的时候,语言上就应该很过硬,在哥大一次模拟法庭上,他的侃侃而谈吸引了达维律师事务所的注意。李小加强调,这里面有运气,因为主题是新闻自由,恰好这是他的硕士论文所涉及的。之后他又进入了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布朗伍德今天已成为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的一部分。盛德的承销业务、贸易与海关业务、对冲基金业务都非常突出。
1994年中国财政部发行债券,“我是海外律师,是华尔街律师代表财政部,其中美林是这场发行的主承售商,从此以后就有了这样的渊源,我决定加入美林。”当然,律师行的工作让他积累了许多证券及兼并与收购方面的经验。
1999年起,李小加担任美林中国区的董事总经理兼总裁,负责中国业务的发展。这一时期恰逢中国企业兴起上市融资热潮。李小加是中国金融证券业对外开放的亲历者之一,他同众多项目联系在一起:第一太平洋、天津发展、吉林化工、江西铜业、庆铃汽车、凤凰卫视,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只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及债券融资项目。其中中国移动72亿美元股本及股本相关融资项目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还有1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全球发售。
2001年2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及香港上市成功。上市的主承销商是美林国际。16岁时,李小加服务的正是中海油的前身。
海归
“投资银行这个行业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不是一个特别神秘的行业,也不是必须有金融背景。有金融背景当然非常好,没有金融背景通过运气和努力也可能实现。”2006年5月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2003年3月,李小加加盟摩根大通任中国区主席。那么理由呢?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解释:摩根大通注重长线承诺,代表了投资银行一个比较传统的经营理念;此外在美林做得太久,总是想作一些新鲜的事。
当然,人才难得,随着国有企业成批上市,对应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的进程显得有些滞后,至少承销项目不多,总体负责之外,李小加无疑是着重提升摩根大通在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
对应于摩根斯坦利叫大摩,参与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财富人生》节目时,李小加解说一下,“有的时候人家说摩根斯坦利是大摩,我们是小摩,心里头有点不平衡,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老摩他们是大摩,都是非常好的世界最一流的顶尖的金融机构。”
对经理人来说,商业银行平台意味同客户有更多的机会。李小加曾经说:我们和客户可以在很多层面、很多的领域里、很多的产品上都有不同的合作,即使今年不发债,不上市也一样有很多事情可作,特别是在兼并收购市场,很有可为。 “如果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对于我的第一个雇主有所帮助,除了工作本身的性质以外,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谈及同中海油的渊源李小加表示。“我那会儿知道的石油工人的那点东西对我的专业不可能有大的帮助。”
2006年被媒体总结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转折年”,当年共完成14个融资项目,9个并购项目。对应两年前其投行业务还排在10名以外,可谓进步神速。
有关这一时期是否是中国大型国企上市浪的最后一班车,李小加表示:不像英国当初电信等大规模私有化,中国企业的上市大部分是百分之二十几,招行、中石油才上了百分之十几……以后的势头只会更猛,问题是剩下的75%怎么做。上市等于包装好了“出嫁”,股票天天都有价,如果想把老股东变现,或者再发新股,都非常容易,这才是未来十年的盛宴。
2007年7月23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本地注册外资法人银行,由此成为首家在北京注册成立的外资法人银行。不过,一般认为,摩根大通仍不会大规模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无论从产品还是从营业许可的角度,本地法人银行的成立都将给摩根大通带来更多更广泛的商业机遇……”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地法人银行的成立意味着我们的身份将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中国市场的一份子。”
新工作
港交所62岁的现任总裁周文耀明年4月底任期届满。“目前总裁人选的遴选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但至于何时公布,目前没有时间表,”日前,港交所发言人刘涓涓在回应询问时表示。同时期,消息已经围绕李小加。随后传出李小加将从摩根大通离职。
记者连线李小加,他在电话里表示,这个时候比较特殊和敏感,还不方便透露。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就任时间,李小加说:“如果告诉你就任的时间,不等于什么都‘暴露’了吗?”
港交所全称是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为:拥有及经营本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以及其有关的结算所。2007至2009年的使命宣言:成为一个专注香港、中国内地以至亚洲其他地区的证券及衍生产品的主要国际市场。
香港证监会主席方正在公开场合接受媒体询问时指出,是否是香港本地人不是出任总裁的关键,“外国人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市场。”
周文耀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90年出任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该公司经营香港的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是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199t年至1997年曾经担任联交所行政总裁,之后出任汇丰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总裁,2003年重返合并后的港媒体人罗绮萍写博客一篇,或者博客式的评论:我与李小加和他两位前任周文耀和邝其志都比较熟悉。
她以这个角度指出:周文耀每年薪酬约1300万港元,这对许多人来说已是天价,但李小加在摩根大通的时候,每年收入超过1亿元……“正如他自己所言,现在钱赚到了,是时候回馈社会了。抱着这种心态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