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在当代中国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曲折性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de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新中国飞速发展的60年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正确认识在当代中国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曲折性,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曲折性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新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提出了将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智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相结合。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继续深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世纪之初,胡锦涛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新的诠释和发展。从实践意义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实存在各种异化现象,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各种异化现象,制约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这些异化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走向矛盾的两极,导致了人的存在和社会偏离的对立,这些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生产中存在人与劳动的对立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旧式的社会分工,相当比例的社会生产是建立在雇佣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一方面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与生存条件迫切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旧式生产和不合理的分工现象严重,劳动者的付出和所得不成比例;企业污染,乱排乱放现象严重,严重威胁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拖欠劳动者报酬甚至毆打讨薪者的事件层出不穷。
  (二)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崇拜物质
  金钱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很多人认为金钱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关系,金钱能够掌握人的命运,金钱的价值是一切价值关系判断的重要依据,金钱的属性可以代表人的属性。人们开始崇拜物质,只注重对物质的追求和彰显,人的属性被金钱和物质同化,个体的人的力量在社会中变得微弱、渺小,“房奴”、“车奴”现象俯拾皆是,甚至有人高呼“更喜欢在宝马车里哭泣”。
  (三)人的信仰不同程度的消失甚至破灭
  在人们心中原有的价值观和信仰慢慢跨架,很多人的信仰正渐渐消淡、消失;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实现、审美价值多以物的拥有作为参照,人越来越重视物的占有或向物靠拢,人的信仰由“精神信仰”转向“物质信仰”,商品拜物教悄然盛行,物质拥有和享受已成为部分人的理想,成为他们生活的追求。
  (四)社会中各种优势文化逐渐消淡
  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和各国文化将最终走向融合,社会构成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取向的嬗变、知识构成的改变、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人在欲罢不能的社会风气、“潜规则”的教化下变得麻木,肥皂剧、泡沫剧充斥着文化市场,浮躁成为社会人的普遍心理。
  (五)社会上存在严重的道德缺失
  发展的不平衡让个体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扶摇不定,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人对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信心,原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信念和追求的“价值实现”不复存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发展和享受,道德心和责任感逐渐缺失,道德与物质走向对立。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劳动者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贪污腐败、体脑对立等异化现象,这些异化现象在相关调查中显示都接近甚至达到了公众的零容忍度,异化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在一定程度的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导致了不同性质社会问题的产生,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存在异化现象的原因
  透过异化现象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存在各种异化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滋生各种异化现象的客观条件。
  (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量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残余还将长期存在,要肃清这些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残余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这些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残余是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异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一些消极的、腐败的东西通过经济、文化等各种渠道传入我国,这些腐朽糟粕的文化不同程度的侵蚀着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社会上很多人因为经不住个人主义的诱惑而发生价值观的转变,异化现象在这样的空隙里滋生。
  (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主要有:资本主义和小私有的经济)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一定比例的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受到这种狭隘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滋生了产生人异化现象的土壤,产生异化现象。
  (四)“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完善,虽然人发展生产、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人们的社会关系日益广泛、丰富和全面,但是以追求资本增殖为目的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大量劳动者只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手段,人们之间的关系作为异己的物化力量支配着个人,无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①”
  (五)公有制经济中那部分体制落后、管理不善、分配不公的成分也会产生异化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同社会中不同人的贫富差距。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而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会滋生异化现象。
  三、正视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人的片面发展不可避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在曲折中徘徊进步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必将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历史的统一。
  (一)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与人的片面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思想时,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人的片面发展不可避免,指出异化的产生、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受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而人类进化发展的本身也正是在这种“人片面发展”的阶段积蓄力量,并最终解放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②。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将是人们自由发展的平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异化现象必将逐步消亡,新的交往形式也将成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人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和僵化的社会分工是异化产生的主要根源,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达到最严重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阐述人由片面发展到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性,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四、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实现人全面发展面临的曲折
  马克思也曾强调,人类的自由解放在客观上是一个世界性或全球性的命题,而不是区域或民族国家范围内的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任重而道远。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人的发展由自然选择到自我选择,再到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中所经历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必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相对优越的社会条件,人的发展在新旧社会的不断冲突中徘徊前进,社会主义中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但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异化现象和人的片面发展同样不可避免。
  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虽然存在异化现象,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些异化现象是支流的、局部的现象。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而言,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进步的社会形态,必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现实条件。在我国私有制在整体上已经被消灭,随着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不断完善,各种民主和法制制度的不断健全,私有制的各种残余和僵化的社会分工必将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消灭,异化现象滋生和存在的土壤也会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把异化现象限制在最低限度的可能,对异化现象本身,我们也可以趋利避害,把异化现象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④”
  综上所述,新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正确认识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面临的曲折,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注释:
  ①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人的基本理论研究[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②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J],《人的基本理论研究》2008年第8辑.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页.
  ④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人的基本理论研究[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媒体教学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教媒体;选择;教学效果;专业素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媒体是中介,这三者缺一不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板书、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而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则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像、电视、电影等,电教媒体的应用引起了
期刊
摘 要: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要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内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马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机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果计算机教师能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将是和谐愉快轻松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计算机教学;和谐轻松;愉快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机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教学是个特殊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如果计算机教师能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自适应性。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着对中国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的相适应。通过对自适应规律的把握,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适应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实质的恰当表述。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自适应性
期刊
摘 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与民生问题都是执政的根本问题,人是本,民是根,而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就是关注民生,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上,真正关注民生,落实民生问题是关键。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生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干部职工的心坎上,要在理论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原则,在实践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人性化的工作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预见性。  坚持
期刊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建设发展的原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工程。我县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陈规陋习仍然存在,这就决定了全面整体推进文化建设的条件上的欠缺和动力上的不足。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理顺管理关系,发挥政府作用。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
期刊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也是基本环节,是一节课的“序幕”。好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两个维度,探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透彻理解教材的内容;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注意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好的
期刊
摘 要:随着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发挥校园网络效能,要充分利用院校信息网络资源和形式,发挥信息网络功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关键词:信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目前,网络已是超越报纸、电台、电视的“第四媒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它既给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探索如何运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开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弘扬主旋律,抢占“制高点
期刊
摘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深刻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收入分配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观念;收入分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