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量化评价及优化策略初探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unain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其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应坚持原真性、积极性、多元性等原则,进行“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1]以青岛市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为实例,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和“活力”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基于街道活力缺失的现状,构建针对居住性街区的街道活力定量评价体系框架,探索居住性街道活力的要素和外在表征的关系。研究表明,居住性街道活力更多受功能多样性(功能混合度)影响,且道路交叉口密集的地方更利于活力形成,街道D/H、公交站点密度对提升居住性街道活力的作用较小。
  关键词: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活力;POI;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1.014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记录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脚步,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独特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2]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车行为主导的道路设计,使得街道的交通功能越来越强,而社会属性逐渐减弱,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保护与复兴均面临着重大挑战。关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探究,目前国内外紧扣街道活力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而部分与街道活力相关的定量研究大多采用现场调研、摄影记录和专家评分的单一方法完成。现场调研的耗时性决定了该方法不可能用于大范围的关于街区活力的定量研究,也难以精确到街道尺度。
  自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后,城市规划和设计逐渐走向智慧化和精细化,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3]然而中国部分城市发生的城市收缩现象,以及城市街道生活空间被割离的现实,促使城市研究者越来越关注街道视角下的城市研究。因此,关于街道活力的定量探索,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
  本文将对青岛市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评价与优化策略进行定量探索,通过合理开发街区现存物质资源和文化内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使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的活力地段,并同时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一、概念界定
  关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可从三方面进行解读: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与活力。
  (一)历史文化街区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位于环境安静的不占地利优势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区域以居住功能为主,有少量满足居民使用的商业、教育、宗教和其他服务功能。
  本文中的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曾经是青岛的商业中心区,现为以市民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由一定规模的且具有历史真实的传统民居构成,能够集中并鲜明地反映青岛建设初期的地域特色,具有空间完整性和可治理的实质环境。街区内历史建筑的空间布局大多仍是百年前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商业模式和人类宜居的空间需求。如何将已经形成的空间模式通过更新改造赋予新的活力,成为本次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街道
  街道(street)不等同于道路(road)。街道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全路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可见除了道路的交通功能外,街道不仅表现在它的物理形态,而且普遍被看作是人们交往和娱乐的公共场所。
  本文将街道界定为城镇范围内以非交通功能为主的能承载人们日常社交生活的道路。本研究对街道的界定不仅包括道路红线范围,还包括街道沿线的建筑底层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小规模的开放空间。
  (三)活力
  关于活力的概念,不同学者从城市形态结构、街道尺度分别给出了各自的理解。在《好的城市形态》一书中,凯文·林奇把街区活力定义为:一个聚落形态之于生命机能、生态要求以及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
  本研究中街道的活力主要体现为其社会活力,其主要表现是人们在街道上各类基于步行的活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往往具有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邻里熟识,互助友爱,且能够充分体现历史、民间习俗在街区文化中的融合,具有较高的文化性。[4]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
  (一)研究区域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由最初的大鲍岛村演变而来、经德国殖民政府规划划定演变而成的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文化街区。大鲍岛历史文化区具体范围大致为胶宁快速路以南,向南包括天主教堂,东部以济南路为界,包括聊城路、禹城路、济宁路,中山路北段及以东,占地约29公顷。青岛火车站在其西南方向,西面是小港地区,东面有观象山和观海山。在青岛市规划局编制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所划定的13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大鲍岛被划入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南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南北贯穿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众所周知,中山路自建设以来一直是青岛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区,也是青岛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是青岛商业发展的见证。[5]大鲍岛作为其一部分,保存了完整的空间形态和格局。
  在历史上,早期大鲍岛村由因金兵入侵从胶州迁来的渔民、清代卫所裁军后转业的军户、甚至由自南方迁来的农户,人口構成很复杂。人口的不断增多使大鲍岛村日趋繁荣,到清末时,已经成了青岛市区内第二大聚落。大鲍岛村设有集市,其旧址在青岛建城后,演化为一处以娱乐、餐饮为主的知名市场,即“劈柴院”。根据《胶澳租借条约》,以今德县路为界,以南为青岛区,北至胶州湾(在胶州路、四方路一带)为鲍岛区,鲍岛区是华人区。[6]这种分界方式对今天的规划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里院建筑,产生了青岛的基本城市肌理,这也是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集中体现。鲍岛区的华人住所,多为两层木结构,由一圈沿街商业围合成街区,街区内部还有独栋的楼房,在最初住民多为公务员、企业员工。如今还有大量的居民及流动人口居住在里面,其中大多是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在多年的使用中,建筑受损严重,经过不断的改造和整修,街区整体失去了原貌,许多院子杂乱不堪。
  近年来,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越发受到重视。2014年青岛市颁布的《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划定了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之后在总体规划中再次强调了对风貌的维护问题。在青岛市新的总体规划制订之时,我们开展了课题,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找到科学合适的方法,意图重构老街区的活力。
  (二)研究数据
  1.问卷调研
  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当地居民的居住情况,对于区域的整体感知,对于未来发展的想法和意愿。对于常住居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流动人口的浮动大体上有一个认识。调查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针对于常驻居民的“访谈表A”、针对流动人员设计了“访谈表B”以及针对游客的“访谈表C”。其中“访谈表A”主要侧重家庭情况、日常生活状况和对于政府改造的想法,“访谈表C”还设置了有关对于青岛的感知与印象等话题。另外,还记录了一些涉及环境、文化娱乐活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实时数据。本次调查时间为2016年8月1日至8月21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其中,“访谈表A”收回有效問卷198份,“访谈表B”收回有效问卷11份,“访谈表C”收回有效问卷12份。
  2.实地考察与测量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与测量,希望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区域进行观察和感知,便于之后能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整理与分析。另外,一些基本的尺度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测量,从而科学地认识整体区域。
  3.地图POI
  地图POI数据综合了多个网络地图网站,根据建立的路网,选取街道两侧55米内与城市活力相关的POI点,共统计了1 682个(表1)。参照刘行健和龙瀛的研究,将筛选之后的POI分为8大类:政府机构(0.42%),交通运输(4.04%),商业(42.1%),教育(38.70),公司企业(7.85%),住宅(38.05%),绿地(0.89%),其他(2.91%)。[7]
  4.路网
  基于谷歌地球和实际测量建立,建立的原则是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注意便于处理及后续应用(图1)。
  5.现状建设用地
  根据以上数据建立图像库。
  三、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街道活力的剖析可从两个维度展开: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和外在表征。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可通过街道上的活动人数和实时人口密度来反映,其中活动人数包括静态持续活动人数和互动社会活动人数。本研究通过实地观察测定每天相同时间段内街道上行人的活动情况来获得活动人数和实时人口密度的直接数据。
  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包括街道的自身特征和周边特征。自身特征包括街道尺度、道路等级和道路两侧绿化率等指标。周边特征包括:街道区位:街道中心距离市中心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直线距离;街道肌理:街道周边道路交叉口密度;街道密度:包括道路密度和街道数量;用地布局:指街道周边的用地功能布局,如基础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以及开放空间等;周边地块开发强度:街道缓冲区域内的平均容积率(利用建筑数据计算,数据暂缺);交通可达性:包括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通过街区内公交站点密度和街道中点与公交站的最小直线距离体现;功能密度:筛选分类之后的POI密度;功能混合度:筛选分类后的POI混合度。
  在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的前提下,最终选择如下指标:街道实时人口密度、街道尺度(街道D/H)、道路等级、道路两侧绿化率等自身特征和街道区位、街道密度、街道肌理、用地布局、交通可达性、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等周边特征(图2)。
  (二)指标体系量化
  活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街道尺度、道路等级、街道绿化率、街道区位、街道密度、街道肌理、用地布局、交通可达性等指标概念明确,可用ARCGIS软件和实地考察测量进行数据量化。其他指标概念较为抽象,为了便于后期进行数据清理和量化评价,需要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量化和空间表达。
  1.实时人口密度
  为了减少高峰期人流的异常变动对实时人口密度分布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每天下午14:00~17:00的实地观察记录数据来反映与街道活力相关的人口密度。
  2.自身特征
  本研究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中的自身特征包括街道尺度(道路长度宽度之比)、道路等级和街道两侧绿化率,其中街道尺度和街道两侧绿化率可由实地考察测量和ARCGIS软件计算而得;道路等级由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路和其他道路,依次赋值为1,2,……,5。(图3)
  3.功能密度
  街道功能密度即街道周边与街道活力相关的POI点密度。
  Density=POI_num/road_length,式中Density表示某地段的功能密度,POI_num表示该地段55米缓冲区域内影响活力的POI点总数,road_length表示该街段的长度。
  4.功能混合度
  街道功能混合度即街道周边与街道活力相关的POI混合度,可用信息熵来计算。
  Diversity=-sum(pi*ln pi),(i=1,2,……,n)其中,式中Diversity表示某地段的功能混合度,n表示该地段POI的类别数,pi表示某类POI所在街段POI总数的相对比,各类POI数量已归一化处理。[8]   四、研究结果
  (一)空间分布规律
  1.活动人数
  基于实地考察数据表征街道活力,总体来言,由南向北流动人口线性减少,常驻人口活动分布均衡,地区之间市民活动交流很小,区域内面貌对于当地人吸引力较小。在时间维度上,人流的活跃情况与常住居民的日常生活相对应。由于街区老龄化严重,多为弱势群体,实际上街道活跃程度并不高。但大鲍岛毗邻青岛火车站,部分形成了旅馆区,亦有不少人员流动于此,这些情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街区北面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曾经人员密集,但现在已经衰退。
  2.街道尺度与面貌
  在最初的空间建设中,十分注重地势的使用,道路也与原有地貌有机结合。除了局部建筑有毁坏和修改现象外,街区整体仍然保持着德占时期的肌理和布局,以密集的里院建筑为主,呈方格网状布置。有亲切宜人的山地街道和内向封闭的院落。
  3.功能密度与功能混合度
  采用ARCGIS等数量级别的方法,以以上数据为基础,分别将街道功能密度与功能混合度等数量分为3级。街道的功能密度与功能混合度空间分布规律略有不同,大体上由南向北呈减弱趋势,但北端功能混合度又有升高,功能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南侧靠近天主教堂的区域。
  (二)活力构成因素分析
  现今大鲍岛地区依然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特别是北部的密集的居住区域。但随着街区的老化,区域吸引力整体降低,活力也随之降低。总的来说,北部街道活力受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较为明显,功能多样性较功能密度对活力的影响更大,同时道路交叉点密度对活力也有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则对街道活力影响较小。南部人口流动较大,街道活力与火车站有一定关系,天主教堂附近街道活力較高,一直向北影响到大窑沟地区附近。
  但无论是在火车站还是中山路,到达一定的节点,街道活力会突然减小,包括北侧的小商品城,综合来说,都无法吸引人流。实际上,青岛市区范围内能够给人特定印象的区域集中于沿海一带,普通人意识不到老建筑的价值。居住者不会因为老旧房子的特色而舒适,游客也不会因为老房子而向北游览。
  从影响街道活力的空间要素来分析,总体上,离火车站的距离、功能密度和功能混合度对不同类型的街道都有影响,其他因素则间或影响街道活力。
  五、街道活力优化策略
  通过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到大鲍岛面临的问题有:公共空间缺乏,这点是由于最初的建筑形态不适应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所造成的,原有居民大量迁出,商业气氛惨淡,加上青岛市政府东迁,空间审美观点的走偏,街区环境品质下降。现存空间局促,很难产生有益于街区活力的文化活动。街区肌理被破坏,历史氛围被弱化,应该被确立和保护地特色被抛弃。
  据此,提出以下方案策略:一是改造居民区,提高居住质量,进而提高整体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二是进行以尊重历史为前提的整修,恢复城市肌理。三是建议整合资源,建立游览线路,引进南部的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吸引游客,带动区域经济。进而建立高端的旅游品牌,形成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四是结合当地地方文化,建立文化聚居区,吸引老居民,增加原有文化氛围。再以当地文化为桥梁,连接德国文化。五是增强区域联系,包括与沿海旅游业、小港、火车站等城市空间要素。
  六、结语
  本文基于POI数据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展开定量探索,研究单元由城市分区、地块转为更为精细的街道,构建了针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特定的街道活力的影响框架,并定量评价了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青岛市大鲍岛的实证研究证明:对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活力受功能多样性(功能混合度)影响较功能密度大,且道路交叉口口的地方更利于活力形成,研究发现,街道D/H、公交站点密度对提升居住性街道活力的作用较小。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营造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住宅为主的街区,应提高街道功能混合度,增加路网密度,降低街道D/H,从而在较小的尺度内满足居民日常所需,打造区域微循环,提升街道活力。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类型,其活力的维持与更新不仅关系到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还涉及整座城市的稳定与民生问题,因此保证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对规划编制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理论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袁媛,徐维波,韦峰.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规划探索——以郑州书院街为例[J].华中建筑,2012(9):140-143.
  柳林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力复兴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5.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2-22(006).
  席岳琳,梁宏.居住型历史文化区公共空间保护更新原则研究——以张家口堡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门窗,2014(11):404-405.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N],青岛日报,2015-04-30.
  张彤.青岛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3.
  Liu X,Long Y.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rcels with OpenStreetMap and Points of Interest[J/OL].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September4,2015[2016-01-04].http://epb.saqepub.com/contentlearly2015/09/02/02658135/5604767.abstract.
  龙瀛,周垠.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J].新建筑,2016(1):52-57.
其他文献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调研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文化产业作为高附加值、高融合性的产业,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带动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芝罘区作为烟台市的中心区、老城区,其文化产业如何从供给侧发力,向市场和广大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深入挖掘、甚至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围绕中央改革精神,从烟台市芝罘区文化产业供给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制约文
期刊
摘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生长历程,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更加刺激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物质积累和空间重构使得现有的城市空间发生突变,进而触发了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比如城市的功能结构、生态环境、城市肌理乃至整个社会。以青岛城市空间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拓扑模型和数字信息技术在大尺度城市空间和复杂空间形态中,发现隐藏在城市空间变化背后的深层次的结构意义,以
期刊
摘要:基于杭州信息经济发展演化逻辑的整体分析框架,有助于从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的视角,全面考察20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杭州市信息经济发展的起源、现状,以及产品、技术、资源配置、市场、组织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对杭州信息经济发展演化的影响,揭示在“区域竞次式”经济增长模式下杭州信息经济发展的演化逻辑。研究发现:信息经济产业门类、空间载体和以信息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构成了杭州信息经济发展的内在演化核
期刊
摘要:独居老人是我国城市居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如何解决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议题。从已有研究来看,针对独居老人的研究多使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大范围内的抽样调查研究并不多。在选取上海、广州、大连、成都、呼和浩特5个样本城市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描述我国城市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现状、特征和供给现状,分析供需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摘要: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与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发展演变,证明了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和网络形成,对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幸福指数进步的重要动力。目前,轨道交通改变城市交通格局,公交出行日渐成为“主旋律”,交通拥堵在缓解中,有力促进了武汉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增强了“三镇三城”的“同城效应”,跨江工作、跨地區居住生活再不遥远
期刊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城市智能建设”,共有10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智慧城市的推进路径、物业管理的“可接受性”、协同视野的雾霾跨区治理、城市“铁锈地带”的转型治理、“创意植入”提升人居環境质量、共商共享全球治理等角度,论证了在城市创新视野下如何进行智能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于反思与探索新的城市化路径将起一定的推进作用。
期刊
摘要:城市品牌对于城市发展有重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国内外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新兴阶段,成形的理论较少。国外有学者提出游客凝视理论适用于研究城市品牌,但是国内却鲜有就此研究城市品牌的论著,为此阐述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原则,指出城市文化品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凝聚本地共识的同时根据目标市场,凝聚游客的共识。在回顾北京和上海已有城市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基于游客凝视理论,分析北京和上海引起游客凝视的形
期刊
摘要:“东北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在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行解读与再审视。从人口流动视角出发,首先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对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及2014年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等传统数据对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及跨区域的人口流动特征进行描述;然后利用百度迁徙网络开源数据对东北地区区域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特征进行进
期刊
摘要:随着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大,大都市边缘区往往被划为规划控制区,其中农地极有可能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不确定的土地利用预期及土地级差地租对农民形成了强烈的激励,导致大量违建产生。通过对广州市白云区北部三个镇97条行政村的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农民对集体土地被征用及其可能获得补偿的预期。结果表明,都市边缘区农民对征地补偿普遍存在较大的期望,并希望获得与城市地区功能与市场价值相匹
期刊
摘要:作为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在它建城的2 800年历史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源远流长。但丁曾称赞巴勒莫是“世界上最美的回教城市”,这是因为阿拉伯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西西里的统治者,所以巴勒莫留下了不少伊斯蘭遗迹。马耳他的瓦莱塔只有500多年的历史,虽贵为一国之都,却只有一万多人口,还比不上中国的一个小镇,但瓦莱塔因文化底蕴深厚而拥有的城市特色享誉全球。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精湛的巴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