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装裱纺织品的研究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ol.54, No.6Jun., 2017
  第54卷第6期2017年6月
  第54卷第6期2017年6月
  Vol.54, No.6Jun., 2017
  设计与产品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6.011
  摘要: 西藏格桑颇章陈设唐卡众多,由于陈列环境的影响已致唐卡多处受损,尤其是唐卡上装裱装饰的纺织品更为严重。文章以白度母布画唐卡为例,分析唐卡上纺织品的类型、染料、形制等信息,数字化保存这些唐卡的制作技艺与精美图案,同时也为后期修复保护提供数据依据。研究认为,唐卡中装饰装裱纺织品除了平纹绢,另有彩带、织入合金线的妆花缎、绮、五枚锻、五彩夹缬等,色彩丰富的染料来自红花、槐米、靛青、单宁类染料等植物染料,这些都是唐卡经典制作风格的元素。通过数字化手段解析唐卡的纺织工艺,对长期陈设唐卡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罗布林卡格桑颇章;唐卡;装裱纺织品;数字化;染料;金线
  中图分类号: TS145.3;K854.3;K876.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7)06006305
  引用页码: 061202
  Research on decorative textile of Thangka: a case study of Tibetan Thangka
  ZE Jin1, YANG Hailiang2,3, ZHOU Yang2,3, LIU Jian2,3
  (1.Kalsang Palac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Department, Lhasa 850000, China; 2.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Hangzhou 310002, China; 3.Key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of Textile Conserv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Cultural Heritage, Hangzhou 310002,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hangkas in Kalsang Palace in Norbulingka, Tibet. But some of them have been badly damaged due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especially the decorative textiles on Thangka.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type, dyes and shape and such information of decorative textiles on Thangka with White Tara cloth painting as an example, and preserve digital information of craftsmanship and artistic patterns of the Thangkas, which can provide a data basis for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futur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orative textiles on Thangka are made from plain silk, color ribbon, alloyweaving zhuanghua satin, Qi damask silk, fiveharness satin weaves and colorful indigo print, and the dyes are made from safflower, sophora japonica, indigo, and tannin. These all are the classic elements of Thangka. Digital analysis of the arts and crafts of Thangk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ervation of Thankas on display.
  Key words: Kalsang Palace in Norbulingka; Thangka; decorative textile; digitization; dyes; golden thread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宗教研究、美学绘画技艺、象征意义、艺术比较、画心修复与装裱等,而相关唐卡纺织品的研究与保护则较少。涉及唐卡保护与修复的文献主要从唐卡艺术形式、唐卡保护与修复理论研究、唐卡病害研究和具体的修复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且唐卡画心多为重点,很少谈及制作唐卡所需的装饰装裱纺织品及保护[17]。本文以格桑颇章陈设白度母布画唐卡为例,针对唐卡上作为装饰装裱和保护的纺织品(面盖、彩带、画心装裱、背部装裱、天地杆),采用图像和光谱技术对其纺织品的纤维、染料、色彩、组织结构、金属线、材质、病害等进行分析研究。
  1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
  格桑颇章陈设唐卡(图1)是18世纪中期为祈福七世达赖喇嘛长寿而专门由著名的勉唐画家绘制,并在同一天进行开光、开眼仪式。白度母唐卡如图2所示,呈长方形,主尊为白度母,画心为布面金银泥绘,周遭以织金妆花缎装饰,挂绳、天杆、地杆、佛帘及轴套尚存,天杆、地杆外包裹的纺织品多已磨损,装裱的妆花织物褪色严重且有虫蛀、糟朽、破损,唐卡充分反映了藏地装饰艺术的特殊之处。   唐卡在形制上,主要由掛绳、天杆、地杆、唐帘(或称佛帘)、惊燕和唐卡的主体组成(图3)。而唐卡的主体部分因部位的不同又有各自的称谓,有隔水、画心、门饰等,画心周围的装饰又有褐边、黄虹、红虹等。从汉地书画装裱的历史分析,唐卡的装裱样式是仿照的“宣和装”。“宣和装”为书画的经典装裱法,有天头、地头、隔水、惊燕、画心等,被元、明、清乃至近代所继承。唐卡虽然是仿的“宣和装”,不过也有自身独具的特点,反映了藏族装裱艺术的最高水准。
  1.2研究方法
  采用ScalarDG3X显微放大镜(日本标量株式会社)对织物品种进行观察,NITONXL3t950HE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美国赛默飞)分析金属线成分,QE65000微型光纤光谱(美国海洋光学)和CM700d测色仪(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分析染料成分。
  2结果与分析
  2.1织物品种
  2.1.1妆花织金锦缎
  妆花缎(图4)指在缎纹提花织物的花部以局部挖梭工艺显花,当用金线或片金取代妆花织物中的花纬时,则成为妆金织物。唐卡的外缘皆以织金妆花缎用作装饰,主要纹样为芙蓉与茨菰一类的花草。芙蓉的花瓣及茨菰外圈多织入金线,整个织金妆花织物的风格也与传统的妆花缎稍有差别,采用在地部组织为缎的织物上利用通经断纬的方法进行显花。应用Scalar显微放大镜观察发现,织物的经密为580根/10cm,纬密为300根/10cm,表现出当时纺织品技术和风格的实态,组织结构如图5所示。
  2.1.2黄地五彩花卉纹夹缬
  唐卡主体用佛帘遮挡,佛帘使用平纹绢,其经纬密度较疏,使得整块织物轻薄飘逸,并多采用夹缬工艺,色彩斑斓。其图案为黄地五彩花卉纹夹缬(图6),经密为400根/10cm,纬密为100根/10cm,组织结构如图7所示。
  2.1.3绮
  在佛帘的外面有两条丝带,在唐卡形制中称之为惊燕,其下部呈鸟嘴状(图8),垂至唐卡的下端,上端被缝在唐卡天杆的左右靠外侧的1/4处。通过Scalar显微放大镜观察发现,丝带所用织物为绮,即平纹地暗花织物,经密为600根/10cm,纬密为300根/10cm,如图9所示。
  2.1.4正反五枚缎
  唐卡背部选用花纹缎作为装裱纺织品(图10),其组织结构为正反五枚缎,经密为1000根/10cm,纬密为250根/10cm,如图11所示。
  2.2染料种类
  妆花缎色彩丰富(表1),通过测色仪和微型光纤光谱测试分析后发现,图案中黑褐色染料成分主要为单宁类染料;深绿色染料成分主要有靛青;浅绿色染料成分主要有靛青和槐米;蓝色染料成分主要有靛青;粉红色染料成分主要有红花和黄檗,其染料反射光谱如图12所示。
  佛帘的主要色彩有黄色、红色和蓝色(表2),红色最大吸收波长在510~520nm,佛帘夹缬红色部位为红花染色,可以染大红色、红色、水红色、桃红色等,染色之前通常使用黄檗打底;黄色特征吸收峰位于440~450nm,夹缬黄色部位为槐米染色,可以染出明黄色;蓝色主要特征吸收峰位于620~650nm,夹缬蓝色即为靛青染色,可以染出翠蓝色、浅蓝等颜色,如图13所示。
  由于丝带常年受到光照影响而发生褪色,其背部红色染料的反射光谱为红花,与夹缬红色染料反射光谱一致。
  2.3金属线分析
  妆花缎中的芙蓉花瓣及茨菰外圈多织入金线,为平金线,多有脱落、残断。金线以妆花的形式织入,残断后往往露出较为平整的地部,同时可见金线原先乃是由极细的经线固结。其成分除了Au外,还有少量Cu、Fe成分,该金属线为合金,元素成分谱图如图14所示。
  3结论
  西藏格桑颇章陈设白度母布画唐卡有着庄重的宗教意义和优美的绘画艺术,其纺织品的织造技艺也较为精美。唐卡中装饰装裱纺织品除了平纹绢,还有彩带、织入合金线的妆花缎、绮、花纹锻、五彩夹缬等,色彩丰富的染料来自红花、槐米、靛青、单宁类染料等植物染料,这些都是唐卡经典制作风格的元素。
  唐卡以特殊的方式展示了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内涵,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唐卡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RICHARD R Ernst. In situ raman microscopy applied to large central Asian painting[J]. Journal Raman Spectrosc,2010(41):275287.
  [2]CAMILLE M B, KATE S.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onservation discpl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Asian Thangkas[J].Textile Specialty Group Postprints,2012(2):106115.
  [3]ANN S. Notes on the technique of Tibetan Thangka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1986(25):9710.
  [4]JACINTA B, NEE L. Decision from indecision: conservation of Thangka significance,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J]. Journal of Conservation and Museum Studies,2002(8):112.   [5]京红.简述唐卡文物保护性修复过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3):4143.
  JING Hong. The Thangka conservation process[J].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 Research,2011(3):4143.
  [6]王可刚.藏族绘画唐卡中的色彩审美与精神化符号表现[J].西藏大學学报,2011,26(3):143150.
  WANG Kegang. A study on the colour aesthetics of Tibetan Thangka painting and the spiritualized symbols in the paintings[J].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2011,26(3):143150.
  [7]关却呼尼玛.唐卡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J].西藏艺术研究,2009(3):2531.
  GUAN Quehunima.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angka painting[J]. Tibetan Art Studies,2009(3):2531.
  [8]京红,轰巴宅曲.布画唐卡的修复与装裱[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19(4):5052.
  JING Hong, HONG Bazhaiqu. Mounting and restoration of cloth painting Tangka[J].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2007,19(4):5052.
  [9]谭士俊,杜华,白云飞.鹿皮唐卡的修复[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2):9798.
  TAN Shijun, DU Hua, BAI Yunfei. Buckskin Thangka conservation[J].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 Inner Mongolia,2008(2):9798.
  [10]巴桑潘多.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1):5659.
  BA Sangpanduo. Conservation, operation, and preventive protection of Thangkas in museum pelsangphento[J].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 Research,2015(1):5659.
其他文献
摘要: 临安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就得以蓬勃发展,但其目前发展正面临着衰退。文章基于历史经典特色产业的传承与保护视角,结合对临安蚕桑产业所开展的农户、行业协会、政府等多层面实地调研,认为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研究认为,应树立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制定一系列促进临安蚕桑可持续发展的提档升级战略,推动文化传承与价值促进相协调,包括充分利用蚕桑丝织文化,打造临安蚕桑自有品牌,将共育
期刊
摘要: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分别使用钛酸四丁酯、硫酸钛和四氯化钛在聚酯纤维表面负载纳米Ti02颗粒,比较了不同Ti02前驱体改性聚酯纤维紫外线辐照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染料的能力,并使用捕获剂探索硫酸钛合成的Ti02颗粒光催化降解染料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种。结果表明,不同Ti02前驱体水热改性的聚酯纤维光催化性能差异较大,硫酸钛得到的Ti02改性聚酯纤维光催化性能最优,主要是因为硫酸钛水热生成并负载到聚酯纤
期刊
摘要: 传统镶滚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装饰工艺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审美价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镶滚手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需要开辟新的途径来适应现代化转型。文章解读了传统镶滚工艺的种类及在传统凤尾裙中的设计运用。从现代化设计的角度对传统镶滚工艺现代化创新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传统镶滚凤尾裙在多元化环境下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与工艺技法,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前提下镶滚工艺得以创新和发展。研究结果
期刊
摘要: 文章以近代民众对于服饰变革的反应与着装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近代文献及各地方志中的史料进行研究。发现当时民众对于西装的态度存在支持、反对和辩证三种类型,其中反对的声音最多;发现民国后期全国各地穿西装者普遍增多,与此同时西服业规模逐步扩大。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国货面料制作西装解决了利权外溢的问题,关键在于发展中国民族毛纺织业,价格问题亦会迎刃而解;同时相对长袍马褂而言,穿西装更适合近代国人的工作
期刊
摘要: 现有关于袿衣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于袿衣上“纖”与“髾”的阐释中,缺乏对于袿衣起源、发展及形制演变的论述。文章通过对于文献的梳理,指出汉代袿衣源自周礼的“三翟”遗俗,并依据考古中的图像,将袿衣分为“袍制袿衣”和“襦裙制袿衣”两种。汉代流行的是“袍制袿衣”,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是“襦裙制袿衣”,袿衣形制的转变符合东汉晚期袍服式微,魏晋南北朝时期襦裙渐成主流的历史趋势。另外,文章指出顾恺之笔下的袿衣女性
期刊
2012年,《南京条约》签订120周年时,我在南京静海寺策划了“近代海战图展览”。静海寺是当年议约《南京条约》的地方,现在这里挂着一口巨大的警世钟。如今的静海寺是改革开放后复建的,但这个地址却是老静海寺的旧址。当年建寺的目的与后来议约《南京条约》,恰好是相反的两个纪念之意。  静海寺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这一年,刚好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载誉归来”之时。朱棣为了纪念下西洋开创的“远扬国威,万国
期刊
摘要: 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的观点和实物、图像、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对“袴褶”的词源及所指之物、穿着普遍性、流行推广,以及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资料主要为画像砖、陶俑、壁画等。发现颜师古所注“袴褶”并非《急就篇》中“袴褶”所指本义。袴褶成为了鲜卑胡服与汉服之间向对方相互靠拢的“折衷体”,“袴褶”的流行是政令推动与自发演化的双重结果。以袴褶为代表的上衣下裤形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
期刊
摘要: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1—2014年宁波市纺织工业碳排放量,应用脱钩弹性理论对宁波市纺织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进而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4年宁波市纺织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表现为1年扩张连接(2002年)、2年扩张性负脱钩(2003、2005年)、3年弱脱钩(2004、2006、2007年)、7年强脱钩(2008
期刊
摘要: 市场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个难题,金秀瑶族服饰在日趋衰微的当下,对金秀大瑶山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迫在眉睫。文章从《瑶山情》民族服饰创作金奖个案入手,通过实地考察与设计实践,运用解构、再整合的方法,分别从金秀瑶族女装的结构分解与重组进行造型的凝练、从面料的叠加与拼贴进行改良、从图案元素的采集与拣选进行重构、从民族元素的提炼与升华对整体风格进行延伸这四个方面进行再设计的探索,提出在
期刊
摘要: 同属江苏的扬州和苏州自古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地理文化、语言演变等背景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是江南婉约文化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两地刺绣曾属于同一流派,师承共同的针法及绣品种类,常被混为一谈,亟需对其异同进行解构。文章运用动态分析和静态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将扬苏两地刺繡置于历史演进过程中,探究其各自风格、题材、针法及表现方法的特点,分析各自发展轨迹的差异,并透过表象剖析其地域、经济、文人情愫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