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审美教育初探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1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优美深远的意境,是想象与联想开拓的疆域,它潜藏着诗人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溶进诗人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中学诗歌;审美教育;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217-02
  
  一 、中学诗歌审美教育概述
  (一)中学诗歌审美教育的定义
  诗歌审美教育以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进行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诗歌情感之美、德性之美、智性之美、艺术之美。中学诗歌审美教育是一种以诗歌为载体的诗意人生教育,是致力于创造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和积极人生观的教育。这种教育超越了功利境界,将人的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张扬到了极致。
  (二)中学诗歌审美教育的目的
  中学诗歌审美教育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在引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积极地去感知、理解生活与艺术的真正的美,进而促进心性协调发展。
  (三)中学诗歌审美教育的本质
  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因此,诗歌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美的心灵。其内涵取决于审美人生观的内容,审美人生观是一种超功利的人生观,是由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伟大人格构建而成的。中学诗歌教育归根到底是趋从于美,和美的本质是融为一体的。
  二、中学诗歌审美教育的优势
  诗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诗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也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中学诗歌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美育素养
  教师应首先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文学底蕴和理论修养,并具备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能充分欣赏教材里充满音乐美、画面美和建筑美的诗歌,还要有爱心和耐心,欣赏学生的潜质,发掘出学生身上的"独美",培养出别具一格的创造性人才。
  (二)挖掘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
  初高中教材入选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典型诗歌,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
  1、语言之美
  诗歌的语言既有精练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比如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确定的,非常精确,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2、构思之美
  诗歌的构思美,首先表现为结构美,力臻"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其次表现为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情感之美
  诗歌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沁园春·雪》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歌美育教育就是要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
  4、意境之美
  王国维曾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诗歌审美教学,应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去体味、涵咏诗的意境,深入把握诗词的深层意蕴。
  (三)进行语文课堂的美育渗透
  1、点拨揣摩、朗读吟诵,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和音乐性。"一切诗文,总须字立在纸上,不可字卧在纸上"。这里所说的"立"就是要求诗歌语言的生动形象,诗人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产生不可抵御的魅力。
  优秀诗歌的语言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目而传神。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点拨,在"一目"上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例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用牵、顿、拦、哭四个动作,绘形、绘声地勾勒了一幅撕裂人心的画面,艺术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在诗歌审美教育中,通过引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去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是开启诗歌的另一个门扉。比如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从而达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整体把握、比较创新,感知诗歌美的构思
  构思是整个诗歌创作诸多环节中最为紧要的一环。它不仅受诗人世界观和创作意图的影响,也受诗人生活阅历,艺术修养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学时,启迪学生体察诗歌构思的精美巧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加深理解诗中的思想内涵。
  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语:"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优秀的诗人总是匠心独运,如于谦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可谓独辟蹊径,自成高格。
  3、创设情景、分析启迪,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文质兼美的诗歌,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期待。教师可以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手段,采取有效的办法,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境。
  (1)运用激情演讲渲染课堂氛围
  例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了创设意境,教师可以把原来枯燥乏味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析变成充满激情的演讲:"我们有着共同的母亲——祖国,在祖国的怀抱,我们健康成长……"充满激情的演讲,易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从而化为学生审美的内在动力。
  (2)借助多媒体创设美的情境
  例如《外国诗三首》中的《致大海》,由于学生很少有对海的直接体验,教师可以找来有关大海潮起潮落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大海的美,辅以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领略这一伟大乐章,从而激起强烈的美感和审美欲望。
  (3)感悟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中,只有深入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才能进一步感悟诗中的情感美。例如闻一多的发现之所以能感人肺腑,就在于诗人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诗人早年留学美国,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归来时,中国却是满目疮痍,"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涟。"(《死水》)诗人不能不感到强烈的失望和悲愤。在诗中,我们看到了一颗怦怦跳动的赤子之心,以及由这颗心喷涌出的一片真情。
  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会从诗歌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坚实的基础。
  4、想象再现、深入体会,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从美学的角度看,"意"指的是诗人的"情"和"理","境"指的是事物的"形"和"神"。情理形神和谐统一创造出诗人的感情与形象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诗歌优美深远的意境,是想象与联想开拓的疆域,它潜藏着诗人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溶进诗人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例如《秋思》这一散曲,马致远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古道西风,夕阳西下和断肠人交汇在一起,融会成凄清苍凉的意境,传达出游人的迫切乡思之情。教师通过适时的启发、点化,触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审美目的。
  综上所述,把中学诗歌审美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愉悦其耳目,激发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使学生进入审美的艺术境界,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中学诗歌审美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玉.以美育人,以美立人--兼谈诗歌的审美教学实践[J].学语文,2006,(2).
  [2]杨匡汉.中国新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姚小频.诗歌美育的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
  [4]姚先枝.诗歌审美教育途径[J].语文教育研究,2005,(4).
  [5]杜运庆.如何实施新课标下的审美教学[J].校长阅刊,2005,(9).
  [6]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吴芸珏.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J].语文通讯,2004,(10).
  [8]赖天跃.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龙岩师专学报,2004,(1).
  [9]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0]伍腾.诗歌教学:看似容易实艰难[J].湖南教育,2004,(14).
  [11]胡艳.感知,诵读,比较,扩展--诗歌教学模式浅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7).
  [1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3]李润霞.谈中学语文中的现代诗歌教学[J].天津教育,2003,(11).
  [14]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15]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系统论中的层次分析法,征求有关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设计了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目的是通过评估,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其晋级、考核、评优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教学质量;评估;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183-02    一、引言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
期刊
摘要: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正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据数据统计,今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仅在35%左右。这一严峻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如此之难?  关键词: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206-02    虽然确实存在大学生自身观念、心
期刊
摘要:词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各项考试考察的重点。教材对于词汇教学设计安排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在有限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英语知识能力的程度。因此,高质量的教材尤其是词汇教学的合理安排是各个高校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着重运用对照法,结合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对当前较为通用的第三版《大学英语精读》、《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体验英语》教材做出词汇方面的评估。
期刊
摘 要: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讨这一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动的学习态度和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知识发展的要求。笔者结合本身教学的实际经验,就如何利用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标准的教材内容的限定下,在准确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作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创新  中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208-01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核心,一个班级是否团结、和谐,是否有活力,和班主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凭我做班主任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能否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教育方法是否得当,组织管理能力是否较强,能否成为学生的楷模。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体会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 :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教师;学生;人格;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198-01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
期刊
摘要:数词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比较英汉数词习语文化是掌握好数词习语的重要基础,本文简要地分析数词的文化意义、语义特征及修辞特点,有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应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  关键词:数词习语; 文化意义;语义特征 ;修辞特点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185-02    一、引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习语更
期刊
摘要:落后地区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教育体制的改革,怎样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落后地区相结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自身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如何提高落后地区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关键词:落后地区;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O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220-01  
期刊
摘要: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物理是以数学为语言的,而"数学物理方法"正是联系数学课程和物理课程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物理问题;不等式组;电源电压  中图分类号:O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182-02    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