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并出席系列活动,再谱中国多边外交新篇章
6月7-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此行活动丰富,硕果累累,主要有三大看点。
一是推动中哈关系迈上新台阶。此行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哈,也是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第16次会面。通过此访,两国政治互信空前提升,两国元首就深化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致力于推动国家发展、提升人民福祉的“中国梦”和“哈萨克斯坦梦”从此连接得更加紧密。
二是引领上合组织实现新发展。2016年是《上合组织宪章》签署15周年、《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周年。一路走来,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组织走出了一条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路。此次峰会上,上合组织完成首次扩员,正式接收印度、巴基斯坦为成员国,“朋友多了路好走”,上合组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未来发展前景愈加光明。
三是谱写“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哈时正式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刚刚在北京圆满召开后,习近平主席再访“一带一路”首倡之地,无疑增加了此行亮点。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在阿斯塔纳宣言中一致表示愿共同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当‘一带一路’遇上上合组织——经济与安全并重,中国助推多边合作上新台阶。”国际媒体的这一评价,再次道出了此行的重要意义。
二、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触犯国际社会“众怒”
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下文简称《巴黎协定》),并立即停止执行所有协定条款。
特朗普此举绝非一时兴起。除去特朗普本人对于气候变化问题历来态度消极外,其背后还有来自共和党的利益驱使,该党一直是美石油、军工等传统产业的代言人,严重摒弃此类环境保护协定,此先就曾力主小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万变不离其宗,正如特朗普声称的《巴黎协定》限制了美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它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3万亿美元,使工作岗位减少650万个。说到底,这一决定仍摆脱不了遵循“美国优先”背后的利益盘算。
特朗普的“任性”决定挑战了当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德、法、意等欧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发出指责,并发表联合声明称不会对《巴黎协定》进行任何重新谈判和修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是不可阻挡的,并呼吁世界各国政府不要偏离正轨。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下,特朗普此举无异于开历史倒车,但“无论有没有美国参与,《巴黎协定》都将继续下去”,尤其是中国仍将继续承担国际责任,扮演好真正的负责任大国的角色。
三,特朗普访欧成果有限,美欧分歧更加凸显
5月24-27日,特朗普在结束对中东的访问后,转赴梵蒂冈、意大利访问,出席布鲁塞尔北约峰会和西西里岛七国集团峰会,并与意大利、比利时、法国等国及欧盟领导人会见会谈。总体看,美欧双方在反恐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如北约决定加入美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七国集团承诺在反恐信息共享、切断恐怖分子资金来源、网络反恐等领域加强合作。但是,在北约峰会上,特朗普却并未就北约的立身之本——集体防御机制表态,反而强调北约成员国应履行自身财政义务、公平分担军费。因特朗普上台后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表示将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重新谈判,经贸议题本应成为此次七国集团峰会的主要关切点,但双方最终在气候变化和难民问题上针锋相对,就贸易问题仅达成了“最小共识”。访欧期间,特朗普合影时推搡黑山总理、公开批评德国对美贸易顺差和法国新总统马克龙握手较劲等举动也令欧洲领导人“大跌眼镜”。
特朗普此行进一步凸显出美欧在价值观念、同盟理念、战略定位、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分歧。以致于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表示,意识到欧盟不能再完全依赖美国和英国。歐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更是直言,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可以预测,特朗普任内美欧摩擦会不断产生,关系会持续冷淡。但是,作为历经60多年风雨的盟友而言,美欧合作的根基并非脆弱不堪,双方仍有诸多利益契合点,彻底“撕破脸”的可能性并不大。
四、卡塔尔深陷断交风波,小国命运难逃大国掌控
6月5日起,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巴林、也门、利比亚和马尔代夫等国宣布与卡塔尔断交,使中东地区局势再次趋紧。该事件的导火索在于埃米尔塔米姆的一次军方内部讲话外泄,其中提到“伊朗是本地区和伊斯兰教的重要力量,遏制伊朗是不明智的”。在科威特等国的积极斡旋下,6月下旬,沙特等四国向卡塔尔政府提出化解断交危机的13点要求,包括要求关闭半岛电视台、切断与伊朗的外交关系等。但由于这些要求已涉及卡内政,卡方坚定表示不会与断交国家进行谈判。事件演进至此尚无定论,除去土耳其极力“挺卡”、俄罗斯表示愿参与调解外,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态度的转变。特朗普在6月9日的白宫记者会上称卡是“高级别的恐怖主义赞助者”,要求卡塔尔结束资助行动。但6月14日,美国国防部却表示,将向卡塔尔出售F一15战机,合同金额高达120亿美元。美国在沙特与卡塔尔两国均设有军事基地,视两国为自己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必然不愿看到盟友间爆发冲突。从当前形势发生变化也不难看出,美国的介入和态度变化对事件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此次断交风波表面看是海湾国家关于伊朗的政策分歧所致,但事实上暴露出了地区国家长期积累的矛盾、逊尼派与什叶派穆斯林的教派冲突、国家利益的相互纠缠乱战,更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美俄等大国角力中东的直接反映。
五、特雷莎·梅四面楚歌,英国政局前路未明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上台以来作风强势,被媒体称作“铁娘子2.0”,如今她却陷入政治生涯最为内外交困的时期。首先在内政方面,6月8日,在梅的极力推动下,英国提前举行议会下院选举。最终选举结果显示,保守党虽然凭借319个席位保住了第一大党地位,但丧失议会多数席位,不得不与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联合组阁。梅原希望通过“闪电大选”巩固保守党的执政基础,增加脱欧谈判筹码,却未曾料到选举出现如此逆转。受此影响,梅的领导能力受到党内质疑。其次在国家安全方面,近期英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伦敦又发生罕见的公寓大火。一时间,民愤与党内压力交织在一起,令梅的领导地位出现动摇。有民调显示,近半数英国人认为梅应该辞职。“保守党之家”网站所做民调显示,三分之二的保守党支持者希望梅立即辞职。
对梅而言,已于6月19日启动的脱欧谈判才是最大的挑战。梅既需要坚持“硬脱欧”立场以在党内站稳脚跟,同时又须看到,在与欧盟的谈判中,立场过于强硬反而可能导致最终无法达成协议。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脱欧已成为眼下英国的最大政治议题,可以预见,如果谈判失败,英国政坛和社会将进一步出现分裂和混乱,梅势必无法长期执政。如今,脱欧谈判及各项社会政策有关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英国政局愈发显得前途未卜。
六、马克龙阵营赢得议会选举,改革意志为欧洲带来新希望
6月18日,法国举行立法选举第二轮投票。投票结果显示,新总统马克龙领导的共和国前进党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在577个议席中获得302席,其盟党民主运动党获得48席,这是法国近15年来单一政党或政党联盟赢得的最大席位量。在可预见的未来,法国国民议会将出现罕见的“一超多弱”格局。这一结果无疑成为马克龙践行竞选承诺,推行国内改革的一大助力。但统计同时显示,在本轮投票中,选民的弃投率高达57.36%,创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自1958年建立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也暴露出马克龙民意基础不够坚实的隐忧。
然而,不得不说,借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大胜的东风,目前恰是马克龙改革的战略机遇期。马克龙最亟须推进的是劳动法改革和廉政改革,这是法国经济中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如果马克龙改革成功,将有助于提振法国经济,重振法国作为欧盟内部与德国并驾齐驱的领导地位。而德法联手改革欧盟,则有望让受国际金融危机、主权债务、难民问题、民粹主义及脱欧等一系列棘手困扰的欧盟有机会重振雄风。法国罗伯特·舒曼基金会主席让一多米尼克·朱利亚尼日前表示,对马克龙在任期间的欧盟建设调整表示乐观与期待。并认为,随着马克龙地位的巩固,欧盟建设将迎来“新的开始”。
七、欧洲频遭恐怖袭擊,联合反恐方是出路
近期,恐怖阴霾再次笼罩欧洲。5月22日,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23人身亡、119人受伤。6月3日晚,英国伦敦桥附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7人身亡、48人受伤。6月19日,英国伦敦北部发生货车冲撞行人事件,造成1人身亡,10人受伤。当日下午,法国巴黎又发生一起驾车冲撞宪兵车辆事件。6月20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央火车站发生爆炸事件,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也被定性为恐怖袭击。
痛定思痛,恐袭这朵“毒之花”离不开滋养其成长的温床。长期以来,欧洲的中东政策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由其亲手制造的大量难民反涌人欧,其中裹挟着极端主义分子。由于欧洲固有的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不同文化、宗教的移民难民难以融入信仰和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欧洲社会,社会融入这一棘手难题反而激发极端主义的泛滥。同时,欧洲当前经济振兴乏力,失业率高企,再度催化恐怖主义威胁。在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下,欧洲各国独善其身、各自为战的做法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反恐,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方是最终出路。
6月7-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此行活动丰富,硕果累累,主要有三大看点。
一是推动中哈关系迈上新台阶。此行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哈,也是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第16次会面。通过此访,两国政治互信空前提升,两国元首就深化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致力于推动国家发展、提升人民福祉的“中国梦”和“哈萨克斯坦梦”从此连接得更加紧密。
二是引领上合组织实现新发展。2016年是《上合组织宪章》签署15周年、《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周年。一路走来,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组织走出了一条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路。此次峰会上,上合组织完成首次扩员,正式接收印度、巴基斯坦为成员国,“朋友多了路好走”,上合组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未来发展前景愈加光明。
三是谱写“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哈时正式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刚刚在北京圆满召开后,习近平主席再访“一带一路”首倡之地,无疑增加了此行亮点。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在阿斯塔纳宣言中一致表示愿共同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当‘一带一路’遇上上合组织——经济与安全并重,中国助推多边合作上新台阶。”国际媒体的这一评价,再次道出了此行的重要意义。
二、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触犯国际社会“众怒”
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下文简称《巴黎协定》),并立即停止执行所有协定条款。
特朗普此举绝非一时兴起。除去特朗普本人对于气候变化问题历来态度消极外,其背后还有来自共和党的利益驱使,该党一直是美石油、军工等传统产业的代言人,严重摒弃此类环境保护协定,此先就曾力主小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万变不离其宗,正如特朗普声称的《巴黎协定》限制了美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它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3万亿美元,使工作岗位减少650万个。说到底,这一决定仍摆脱不了遵循“美国优先”背后的利益盘算。
特朗普的“任性”决定挑战了当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德、法、意等欧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发出指责,并发表联合声明称不会对《巴黎协定》进行任何重新谈判和修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是不可阻挡的,并呼吁世界各国政府不要偏离正轨。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下,特朗普此举无异于开历史倒车,但“无论有没有美国参与,《巴黎协定》都将继续下去”,尤其是中国仍将继续承担国际责任,扮演好真正的负责任大国的角色。
三,特朗普访欧成果有限,美欧分歧更加凸显
5月24-27日,特朗普在结束对中东的访问后,转赴梵蒂冈、意大利访问,出席布鲁塞尔北约峰会和西西里岛七国集团峰会,并与意大利、比利时、法国等国及欧盟领导人会见会谈。总体看,美欧双方在反恐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如北约决定加入美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七国集团承诺在反恐信息共享、切断恐怖分子资金来源、网络反恐等领域加强合作。但是,在北约峰会上,特朗普却并未就北约的立身之本——集体防御机制表态,反而强调北约成员国应履行自身财政义务、公平分担军费。因特朗普上台后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表示将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重新谈判,经贸议题本应成为此次七国集团峰会的主要关切点,但双方最终在气候变化和难民问题上针锋相对,就贸易问题仅达成了“最小共识”。访欧期间,特朗普合影时推搡黑山总理、公开批评德国对美贸易顺差和法国新总统马克龙握手较劲等举动也令欧洲领导人“大跌眼镜”。
特朗普此行进一步凸显出美欧在价值观念、同盟理念、战略定位、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分歧。以致于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表示,意识到欧盟不能再完全依赖美国和英国。歐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更是直言,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可以预测,特朗普任内美欧摩擦会不断产生,关系会持续冷淡。但是,作为历经60多年风雨的盟友而言,美欧合作的根基并非脆弱不堪,双方仍有诸多利益契合点,彻底“撕破脸”的可能性并不大。
四、卡塔尔深陷断交风波,小国命运难逃大国掌控
6月5日起,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巴林、也门、利比亚和马尔代夫等国宣布与卡塔尔断交,使中东地区局势再次趋紧。该事件的导火索在于埃米尔塔米姆的一次军方内部讲话外泄,其中提到“伊朗是本地区和伊斯兰教的重要力量,遏制伊朗是不明智的”。在科威特等国的积极斡旋下,6月下旬,沙特等四国向卡塔尔政府提出化解断交危机的13点要求,包括要求关闭半岛电视台、切断与伊朗的外交关系等。但由于这些要求已涉及卡内政,卡方坚定表示不会与断交国家进行谈判。事件演进至此尚无定论,除去土耳其极力“挺卡”、俄罗斯表示愿参与调解外,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态度的转变。特朗普在6月9日的白宫记者会上称卡是“高级别的恐怖主义赞助者”,要求卡塔尔结束资助行动。但6月14日,美国国防部却表示,将向卡塔尔出售F一15战机,合同金额高达120亿美元。美国在沙特与卡塔尔两国均设有军事基地,视两国为自己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必然不愿看到盟友间爆发冲突。从当前形势发生变化也不难看出,美国的介入和态度变化对事件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此次断交风波表面看是海湾国家关于伊朗的政策分歧所致,但事实上暴露出了地区国家长期积累的矛盾、逊尼派与什叶派穆斯林的教派冲突、国家利益的相互纠缠乱战,更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美俄等大国角力中东的直接反映。
五、特雷莎·梅四面楚歌,英国政局前路未明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上台以来作风强势,被媒体称作“铁娘子2.0”,如今她却陷入政治生涯最为内外交困的时期。首先在内政方面,6月8日,在梅的极力推动下,英国提前举行议会下院选举。最终选举结果显示,保守党虽然凭借319个席位保住了第一大党地位,但丧失议会多数席位,不得不与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联合组阁。梅原希望通过“闪电大选”巩固保守党的执政基础,增加脱欧谈判筹码,却未曾料到选举出现如此逆转。受此影响,梅的领导能力受到党内质疑。其次在国家安全方面,近期英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伦敦又发生罕见的公寓大火。一时间,民愤与党内压力交织在一起,令梅的领导地位出现动摇。有民调显示,近半数英国人认为梅应该辞职。“保守党之家”网站所做民调显示,三分之二的保守党支持者希望梅立即辞职。
对梅而言,已于6月19日启动的脱欧谈判才是最大的挑战。梅既需要坚持“硬脱欧”立场以在党内站稳脚跟,同时又须看到,在与欧盟的谈判中,立场过于强硬反而可能导致最终无法达成协议。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脱欧已成为眼下英国的最大政治议题,可以预见,如果谈判失败,英国政坛和社会将进一步出现分裂和混乱,梅势必无法长期执政。如今,脱欧谈判及各项社会政策有关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英国政局愈发显得前途未卜。
六、马克龙阵营赢得议会选举,改革意志为欧洲带来新希望
6月18日,法国举行立法选举第二轮投票。投票结果显示,新总统马克龙领导的共和国前进党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在577个议席中获得302席,其盟党民主运动党获得48席,这是法国近15年来单一政党或政党联盟赢得的最大席位量。在可预见的未来,法国国民议会将出现罕见的“一超多弱”格局。这一结果无疑成为马克龙践行竞选承诺,推行国内改革的一大助力。但统计同时显示,在本轮投票中,选民的弃投率高达57.36%,创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自1958年建立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也暴露出马克龙民意基础不够坚实的隐忧。
然而,不得不说,借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大胜的东风,目前恰是马克龙改革的战略机遇期。马克龙最亟须推进的是劳动法改革和廉政改革,这是法国经济中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如果马克龙改革成功,将有助于提振法国经济,重振法国作为欧盟内部与德国并驾齐驱的领导地位。而德法联手改革欧盟,则有望让受国际金融危机、主权债务、难民问题、民粹主义及脱欧等一系列棘手困扰的欧盟有机会重振雄风。法国罗伯特·舒曼基金会主席让一多米尼克·朱利亚尼日前表示,对马克龙在任期间的欧盟建设调整表示乐观与期待。并认为,随着马克龙地位的巩固,欧盟建设将迎来“新的开始”。
七、欧洲频遭恐怖袭擊,联合反恐方是出路
近期,恐怖阴霾再次笼罩欧洲。5月22日,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23人身亡、119人受伤。6月3日晚,英国伦敦桥附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7人身亡、48人受伤。6月19日,英国伦敦北部发生货车冲撞行人事件,造成1人身亡,10人受伤。当日下午,法国巴黎又发生一起驾车冲撞宪兵车辆事件。6月20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央火车站发生爆炸事件,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也被定性为恐怖袭击。
痛定思痛,恐袭这朵“毒之花”离不开滋养其成长的温床。长期以来,欧洲的中东政策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由其亲手制造的大量难民反涌人欧,其中裹挟着极端主义分子。由于欧洲固有的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不同文化、宗教的移民难民难以融入信仰和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欧洲社会,社会融入这一棘手难题反而激发极端主义的泛滥。同时,欧洲当前经济振兴乏力,失业率高企,再度催化恐怖主义威胁。在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下,欧洲各国独善其身、各自为战的做法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反恐,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方是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