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到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指出:“鼓励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本文就此问题浅淡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定位
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提倡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用平等、民主来取代独断专行与师道尊严。所以教师的角色要重新认识并定位,具体体现在:
(1)教师要由物理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我行我素”,而要以最佳促进者的身份改善、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以最优服务者的身份在合作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要逐渐转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2)教师要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多少,而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内在潜力的开发。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掌握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要把“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3)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构建者,教师要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电子书库、报刊、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提供给合作学习小组最优化的学习资源。
(4)教师由物理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研究的主动者、探索者和发展者。教师不能再自认为是成熟的、不动的主体,而应该是持续动态型合作学习的活要素,教师的主体性要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形成、发展、完善。
(5)教师要突破课堂物理教学的封闭性,除构建以教科书为空间的教学小课堂,还要构建以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和相关学科为背景的大课堂,使书本和社会现实共融、共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6)教师要突出物理教学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合作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团队精神。
二、全面了解学生,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首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地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要求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各显其才,各尽其能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走近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靠自己的渊博知识与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分组时对每位学生的特点都心中有数。分组时可采用教师宏观调控,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全班按1:2:1比例分成A(好)、B(中)、c(差)三档学生,要求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包含A 2B C的结构让学生自由组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同一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不同小组整体程度相近。)进行微观调整,这样分组方式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构建的,能使志趣,意向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又能保证每个小组里都有程度较好的领头雁,使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及时得到指导,而且各组程度均衡,有利于在评价各小组成果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当然,分组格局不能是捆绑式的终身制,应该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成绩的提高情况,各成员能力的发展需求,适时的进行个别调整,让每个小组始终都能充满勃勃生机。
三、明确学习小组的组内分工,使所有成员都能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开展互助合作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想通过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是具体分工到合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的,每个成员各有任务,但又各不相同,合作小组的成员之间需要通力协作,同舟共济;
(2)成员间具有面对面的交互作用,每位合作成员都要通过直接交流,建立并维护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3)要明确自己的个人责任,每位都有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对完成全组的学习任务负有责任;
(4)要具备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共同学习时需要有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
(5)要有集体学习的考查。小组成员通过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考查集体学习的情况,保持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只有让学生明确这些小组合作过程中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四、采取合理的评价机制,使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全员提高
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评价大都是以小组讨论结果和课堂竞赛活动的得分相加合成团体总分,以团体总分的高低论胜负,给优胜组全体成员以表彰奖励,给失败组成员以鼓励性批评。这种单纯的集体评价,容易挫伤优秀生的积极性,对学习困难生也无实质性的鼓励。比较可行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为该学生的基础分,以学生现时检测成绩超过基础分值为提高分,把组内各个成员的提高分合成为团体总分,再以提高分评价个体的贡献、以团体总分论小组胜负,就会真正促成“组内成员互助,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首先,“基础分”使优秀生丧失了已有的优势,学习困难生不再是累赘,都在公平的起点上力图提高,无一例外地受到推动和鞭策;其次,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独立思考,以各自的提高分体现对小组的贡献,引导学生把着力点集中在争取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上;再次,团体总分与每个学生的提高分息息相关,极大地刺激了组内互助,全员提高。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有效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决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了事,分组的技巧,布置目标任务的方式,教师在学习过程的角色定位和调控方式,以及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等问题都很重要。教师只有重视这些环节,精心组织,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愉快的体验,才能不落俗套,真正有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新课程目标,从而达到全员提高,人人进步的预期目的。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定位
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提倡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用平等、民主来取代独断专行与师道尊严。所以教师的角色要重新认识并定位,具体体现在:
(1)教师要由物理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我行我素”,而要以最佳促进者的身份改善、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以最优服务者的身份在合作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要逐渐转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2)教师要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多少,而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内在潜力的开发。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掌握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要把“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3)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构建者,教师要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电子书库、报刊、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提供给合作学习小组最优化的学习资源。
(4)教师由物理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研究的主动者、探索者和发展者。教师不能再自认为是成熟的、不动的主体,而应该是持续动态型合作学习的活要素,教师的主体性要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形成、发展、完善。
(5)教师要突破课堂物理教学的封闭性,除构建以教科书为空间的教学小课堂,还要构建以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和相关学科为背景的大课堂,使书本和社会现实共融、共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6)教师要突出物理教学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合作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团队精神。
二、全面了解学生,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首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地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要求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各显其才,各尽其能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走近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靠自己的渊博知识与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分组时对每位学生的特点都心中有数。分组时可采用教师宏观调控,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全班按1:2:1比例分成A(好)、B(中)、c(差)三档学生,要求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包含A 2B C的结构让学生自由组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同一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不同小组整体程度相近。)进行微观调整,这样分组方式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构建的,能使志趣,意向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又能保证每个小组里都有程度较好的领头雁,使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及时得到指导,而且各组程度均衡,有利于在评价各小组成果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当然,分组格局不能是捆绑式的终身制,应该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成绩的提高情况,各成员能力的发展需求,适时的进行个别调整,让每个小组始终都能充满勃勃生机。
三、明确学习小组的组内分工,使所有成员都能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开展互助合作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想通过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是具体分工到合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的,每个成员各有任务,但又各不相同,合作小组的成员之间需要通力协作,同舟共济;
(2)成员间具有面对面的交互作用,每位合作成员都要通过直接交流,建立并维护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3)要明确自己的个人责任,每位都有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对完成全组的学习任务负有责任;
(4)要具备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共同学习时需要有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
(5)要有集体学习的考查。小组成员通过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考查集体学习的情况,保持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只有让学生明确这些小组合作过程中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四、采取合理的评价机制,使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全员提高
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评价大都是以小组讨论结果和课堂竞赛活动的得分相加合成团体总分,以团体总分的高低论胜负,给优胜组全体成员以表彰奖励,给失败组成员以鼓励性批评。这种单纯的集体评价,容易挫伤优秀生的积极性,对学习困难生也无实质性的鼓励。比较可行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为该学生的基础分,以学生现时检测成绩超过基础分值为提高分,把组内各个成员的提高分合成为团体总分,再以提高分评价个体的贡献、以团体总分论小组胜负,就会真正促成“组内成员互助,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首先,“基础分”使优秀生丧失了已有的优势,学习困难生不再是累赘,都在公平的起点上力图提高,无一例外地受到推动和鞭策;其次,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独立思考,以各自的提高分体现对小组的贡献,引导学生把着力点集中在争取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上;再次,团体总分与每个学生的提高分息息相关,极大地刺激了组内互助,全员提高。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有效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决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了事,分组的技巧,布置目标任务的方式,教师在学习过程的角色定位和调控方式,以及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等问题都很重要。教师只有重视这些环节,精心组织,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愉快的体验,才能不落俗套,真正有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新课程目标,从而达到全员提高,人人进步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