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以为,书法事业也概莫能外。
对于书法学习和书法的教学工作,刚开始也困惑过,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其实,谁不知道要把字写好就应该临帖,养成在书写中遵循书法艺术规律的习惯。何况从小学就开始的写字课一直到大学的书法课,学生徜徉于中国美不胜收的艺苑之中,感受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熏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接受爱国主义生动活泼的“不言之教”,岂只是“写字”?那么,我们自己学书法也好,或我们教他人学书法也好,从何处入手,就显示得特别重要。我认为,第一要等的是,眼界一定要高,要站得高看得远,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法乎上”。取法乎上者,则可能为上;而取法乎下者,则必然不能为上。因此,在总结多年的书法学习和教学工作,觉得我们开步阶段一定要注意这样两点:
第一,要有大局观。要对整个中国书法史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才会少走弯路。而不走弯路,就是走的捷径。也只有在识大局的基础之上,我们才会有好的取舍。比如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适合我们,哪些不适合我们,我们一定要了然于心。王安石在诗中写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人生需要这种境界,学书法也需要这种境界。自古有言,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人可以学好字,字也可以熏染、改造人。这乃书法的意义之所在。所以,不论我们从事书法的哪一方面工作,都应该从始至终去强调书法这种最本质的东西,树立学习的大局观。
第二,要找到自己。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史上,无论是名家法帖,还是无名碑刻,可圈可点、可资我们临摹借鉴者,可谓众矣。我们既要广采博取,兼收并蓄,同时我们更要找到自己所喜欢的,特别是适合自己的碑刻、法帖去学习。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进去得快,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出来得快。
好学还要得法。我们不仅要多下案头功夫,不仅“板凳要坐十年冷”,“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不仅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如果一开始方向错了,即使你再努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即使有啥结果,那也只能是畸形的。我们切不可皓首穷经,到头来还唱“漫漫路在何方”。于是,你一定要明白要学啥,如何去学,为什么要去学。如果连这些问题都不能思考清楚,就算有一天你把字帖上的字摹得再像模像样,你顶多也仅仅是个书匠而已,而不可能成其为书家,更不用说是一代大家了。
能找到自己,表现自己,这是书法的起码境界。而能让众人为之倾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就达到了书法的上乘境界了。
王国维先生讲的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也是我们在书法上要想有所建树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执着,在任何地方你都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即便你有再好的天赋与物质条件。
选准了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千古书圣王羲之,如果没有池水尽墨的勤奋;隋僧智永,如果没有他的学书退笔如冢;唐怀素和尚,如果没有在无纸的情况下用芭蕉叶作书;诏书法大家虞世南如果没有晚寝被中的画腹,他们怎么可能为我们留下千古华章,成为我们后学的楷模呢?这不仅仅是书法精进的问题,更重要的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的体现。
王静安先生认为的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人生的努力,更重要的应是过程的本身,尽管这个过程必然也会以某种结果作结,但是,我认为只有重视过程、珍爱过程的人,才会有更精彩、更辉煌的结果。
在功利泛滥的今天,人们总喜欢很直接的结果,恨不得毋须做任何努力,就可以手捧一个“金娃娃”。而书法则是最需要摒除浮躁与功利的。
我一直以为书法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它也是精神的,哲学的,甚至也是道德的。它固然需要笔墨纸砚,它需要方法的指导,它需要名碑范帖与良师益友,但它更需要人文的滋养,美德良行的浸润,甚至人生的跌宕起伏,起起落落,个性的刚直圆润,谦逊冲和的丰富。于是张颠素狂,杨(凝式)疯朱(耷)禅。于是便有了秦篆短命的一统(美其名曰“规范”、“统一”),汉隶抗挣的“八分”(也当包括秦隶);于是便有了魏晋的异彩纷呈,唐楷的端庄大方;于是便有了宋元的个性与明清的掩藏。儒家是你的骨,道家是你的气,佛家是你的魂。几千年的书法史,也因此有了四季,热风冷雨与白露青霜,彩虹云霓与秋水长天,“百般红紫斗芳菲”。你说这“众里千寻”,又何逊于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
因此,我在书法研习与书法教学的过程中,从不主张“唯法是瞻”,而反对方法至上的科学主义。方法固然很重要,但一处缺少浓厚文化积淀、知识学养,一个缺少丰富人生阅历与哲学追求的人,他在书法上的造就一定将是“行而不远”的。另外,还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又要耐得住寂寞,即便在“西风凋碧树”的穷独时刻。要有无悔的执著,乃至要有奉献你的所有的精神准备。
对于书法学习和书法的教学工作,刚开始也困惑过,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其实,谁不知道要把字写好就应该临帖,养成在书写中遵循书法艺术规律的习惯。何况从小学就开始的写字课一直到大学的书法课,学生徜徉于中国美不胜收的艺苑之中,感受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熏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接受爱国主义生动活泼的“不言之教”,岂只是“写字”?那么,我们自己学书法也好,或我们教他人学书法也好,从何处入手,就显示得特别重要。我认为,第一要等的是,眼界一定要高,要站得高看得远,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法乎上”。取法乎上者,则可能为上;而取法乎下者,则必然不能为上。因此,在总结多年的书法学习和教学工作,觉得我们开步阶段一定要注意这样两点:
第一,要有大局观。要对整个中国书法史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才会少走弯路。而不走弯路,就是走的捷径。也只有在识大局的基础之上,我们才会有好的取舍。比如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适合我们,哪些不适合我们,我们一定要了然于心。王安石在诗中写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人生需要这种境界,学书法也需要这种境界。自古有言,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人可以学好字,字也可以熏染、改造人。这乃书法的意义之所在。所以,不论我们从事书法的哪一方面工作,都应该从始至终去强调书法这种最本质的东西,树立学习的大局观。
第二,要找到自己。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史上,无论是名家法帖,还是无名碑刻,可圈可点、可资我们临摹借鉴者,可谓众矣。我们既要广采博取,兼收并蓄,同时我们更要找到自己所喜欢的,特别是适合自己的碑刻、法帖去学习。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进去得快,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出来得快。
好学还要得法。我们不仅要多下案头功夫,不仅“板凳要坐十年冷”,“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不仅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如果一开始方向错了,即使你再努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即使有啥结果,那也只能是畸形的。我们切不可皓首穷经,到头来还唱“漫漫路在何方”。于是,你一定要明白要学啥,如何去学,为什么要去学。如果连这些问题都不能思考清楚,就算有一天你把字帖上的字摹得再像模像样,你顶多也仅仅是个书匠而已,而不可能成其为书家,更不用说是一代大家了。
能找到自己,表现自己,这是书法的起码境界。而能让众人为之倾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就达到了书法的上乘境界了。
王国维先生讲的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也是我们在书法上要想有所建树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执着,在任何地方你都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即便你有再好的天赋与物质条件。
选准了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千古书圣王羲之,如果没有池水尽墨的勤奋;隋僧智永,如果没有他的学书退笔如冢;唐怀素和尚,如果没有在无纸的情况下用芭蕉叶作书;诏书法大家虞世南如果没有晚寝被中的画腹,他们怎么可能为我们留下千古华章,成为我们后学的楷模呢?这不仅仅是书法精进的问题,更重要的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的体现。
王静安先生认为的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人生的努力,更重要的应是过程的本身,尽管这个过程必然也会以某种结果作结,但是,我认为只有重视过程、珍爱过程的人,才会有更精彩、更辉煌的结果。
在功利泛滥的今天,人们总喜欢很直接的结果,恨不得毋须做任何努力,就可以手捧一个“金娃娃”。而书法则是最需要摒除浮躁与功利的。
我一直以为书法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它也是精神的,哲学的,甚至也是道德的。它固然需要笔墨纸砚,它需要方法的指导,它需要名碑范帖与良师益友,但它更需要人文的滋养,美德良行的浸润,甚至人生的跌宕起伏,起起落落,个性的刚直圆润,谦逊冲和的丰富。于是张颠素狂,杨(凝式)疯朱(耷)禅。于是便有了秦篆短命的一统(美其名曰“规范”、“统一”),汉隶抗挣的“八分”(也当包括秦隶);于是便有了魏晋的异彩纷呈,唐楷的端庄大方;于是便有了宋元的个性与明清的掩藏。儒家是你的骨,道家是你的气,佛家是你的魂。几千年的书法史,也因此有了四季,热风冷雨与白露青霜,彩虹云霓与秋水长天,“百般红紫斗芳菲”。你说这“众里千寻”,又何逊于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
因此,我在书法研习与书法教学的过程中,从不主张“唯法是瞻”,而反对方法至上的科学主义。方法固然很重要,但一处缺少浓厚文化积淀、知识学养,一个缺少丰富人生阅历与哲学追求的人,他在书法上的造就一定将是“行而不远”的。另外,还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又要耐得住寂寞,即便在“西风凋碧树”的穷独时刻。要有无悔的执著,乃至要有奉献你的所有的精神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