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问我如何来概括小说《平凡的世界》,我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词是“天上人间”。同李后主的词一样,这个词由两个名词并列而成,但我所想表达的却并非昔盛今衰、今非昔比的感慨,而是我认为,这部小说极好地将“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相交融、相辉映。
“人间”自不必说,因为讲的就是平凡的世界里芸芸众生的故事。在最初了解这本书时,我给他贴了几个标签:文革、改革开放初期、乡土。一个在政治、历史课上早已被下定义的时代,没有风花雪月的下里巴人的写作对象,这样的印象,使得我对这本书所抱有的热情并不怎么高涨。再看内容,用我自己的话总结,便是穷苦孙家两兄弟的农村奋斗史。励志的鸡汤也被灌了许多,这样的奋斗故事又有什么稀奇。
兴趣被平凡的“人间”故事打消,却在打开书页后被浓浓的“人间”气息挑动起来。这“人间”气息首先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竟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故事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坡上,这亘古静默屹立着的黄土高坡自然也“刷一刷”它的存在感。书中随处可见的陕北方言一下子拉近了作为陕西人的我和书的距离。“撵过去”“拧转身子”“怯火”“骂仗”……心里用陕西话默念出来,远比“翻译”成普通话要生动、带劲儿。陕西的特色信天游也在书中大放异彩,在读到书中节奏拖得长长的信天游唱词时,亦能想象,在黄沙弥漫的一道道黄土梁之间,苍凉的信天游飘扬回荡的场景,这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最情真意切的呼喊,在每个人的心间轻颤着引起共鸣。正因此,这部书的奋斗史似乎更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悲壮,更加扣人心弦。
“人间”气息同时也体现在描写上。衣食住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书中亦是最富人间烟火气息的。“玉米面馍”“黑面馍”“小米糜子”“一孔窑洞”……这样富有生活氣息与地域特色的物什出现在书中,着实叫人有一种亲切与向往。对于人物的描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我最喜欢的是对孙玉亭的描写:“他好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过田福堂的召唤,因此情绪异常的激动,只跑得人还未到,一只烂鞋就飞到了田福堂面前。”“他也没有回家去,穿着那搓麻绳子的烂布鞋,绞着两条腿匆忙地向后村头他哥家走去。”这样滑稽而生动的描写,是不是一下子让一个瞎积极、好巴结的孙玉亭跃然纸上。
先被语言和描写上的“人间”气息吸引,沉下心去读《平凡的世界》,才能体会到中国社会这个大“人间”的变迁。这本书的背景,正设在文革与改革开放时期,而路遥通过农村人生活与思想的变化,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中国的发展,是教科书上简略而扁平的介绍,变成一副生动的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变化读得热血沸腾,不禁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来人间!”
在我看来,在《平凡的世界》中,“天上”之于“人间”犹如灵魂之于血肉,上层建筑之于经济基础。正如没有灵魂的血肉只能是行尸走肉,没有上层建筑的社会仅能为原始而野蛮的世界一样,《平凡的世界》不能没有拥抱黄土的质朴乡土气息,却更不能没有像黑格尔那样仰望星空的思想深度。这“天上”,便是仰望星空,便是人性理想与哲思。
有人曾说,人性是生命之树上最美的花朵。那么这本书,就为我们展现了最美丽的花。孙玉厚的忠厚老实,少安少平两兄弟的奋斗,孙家人的亲情与责任,田晓霞的善良爽朗,润叶的纠结,田福军的兢兢业业……这一切都让我们唏嘘,让我们感叹,让我们获得情感上的力量。
至于理想与哲思,则是路遥最让我们佩服的地方。在乡下平平凡凡的小事中,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竟能发掘出那样深刻的道理,又毫不牵强。他仿佛一个眼底清明的智慧,冷静而清晰地剖析这个世界,又不像庄子那般冷漠消极,仍保持着热血沸腾的希望与斗志。他说:“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不幸中。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不都是快乐。”
他还说:“人啊,忍、仁、韧……”这样的路遥,一如他书中的少平,在“天上”与“人间”随意穿梭遨游。他们既能脚踏实地,深沉地爱着脚下的土地;又能仰望星空,追寻精神的升华。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始于外表,陷于才华;那爱上一本书,始于风格陷于内涵。
指导教师:惠军明
(编辑/张金余)
“人间”自不必说,因为讲的就是平凡的世界里芸芸众生的故事。在最初了解这本书时,我给他贴了几个标签:文革、改革开放初期、乡土。一个在政治、历史课上早已被下定义的时代,没有风花雪月的下里巴人的写作对象,这样的印象,使得我对这本书所抱有的热情并不怎么高涨。再看内容,用我自己的话总结,便是穷苦孙家两兄弟的农村奋斗史。励志的鸡汤也被灌了许多,这样的奋斗故事又有什么稀奇。
兴趣被平凡的“人间”故事打消,却在打开书页后被浓浓的“人间”气息挑动起来。这“人间”气息首先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竟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故事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坡上,这亘古静默屹立着的黄土高坡自然也“刷一刷”它的存在感。书中随处可见的陕北方言一下子拉近了作为陕西人的我和书的距离。“撵过去”“拧转身子”“怯火”“骂仗”……心里用陕西话默念出来,远比“翻译”成普通话要生动、带劲儿。陕西的特色信天游也在书中大放异彩,在读到书中节奏拖得长长的信天游唱词时,亦能想象,在黄沙弥漫的一道道黄土梁之间,苍凉的信天游飘扬回荡的场景,这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最情真意切的呼喊,在每个人的心间轻颤着引起共鸣。正因此,这部书的奋斗史似乎更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悲壮,更加扣人心弦。
“人间”气息同时也体现在描写上。衣食住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书中亦是最富人间烟火气息的。“玉米面馍”“黑面馍”“小米糜子”“一孔窑洞”……这样富有生活氣息与地域特色的物什出现在书中,着实叫人有一种亲切与向往。对于人物的描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我最喜欢的是对孙玉亭的描写:“他好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过田福堂的召唤,因此情绪异常的激动,只跑得人还未到,一只烂鞋就飞到了田福堂面前。”“他也没有回家去,穿着那搓麻绳子的烂布鞋,绞着两条腿匆忙地向后村头他哥家走去。”这样滑稽而生动的描写,是不是一下子让一个瞎积极、好巴结的孙玉亭跃然纸上。
先被语言和描写上的“人间”气息吸引,沉下心去读《平凡的世界》,才能体会到中国社会这个大“人间”的变迁。这本书的背景,正设在文革与改革开放时期,而路遥通过农村人生活与思想的变化,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中国的发展,是教科书上简略而扁平的介绍,变成一副生动的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变化读得热血沸腾,不禁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来人间!”
在我看来,在《平凡的世界》中,“天上”之于“人间”犹如灵魂之于血肉,上层建筑之于经济基础。正如没有灵魂的血肉只能是行尸走肉,没有上层建筑的社会仅能为原始而野蛮的世界一样,《平凡的世界》不能没有拥抱黄土的质朴乡土气息,却更不能没有像黑格尔那样仰望星空的思想深度。这“天上”,便是仰望星空,便是人性理想与哲思。
有人曾说,人性是生命之树上最美的花朵。那么这本书,就为我们展现了最美丽的花。孙玉厚的忠厚老实,少安少平两兄弟的奋斗,孙家人的亲情与责任,田晓霞的善良爽朗,润叶的纠结,田福军的兢兢业业……这一切都让我们唏嘘,让我们感叹,让我们获得情感上的力量。
至于理想与哲思,则是路遥最让我们佩服的地方。在乡下平平凡凡的小事中,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竟能发掘出那样深刻的道理,又毫不牵强。他仿佛一个眼底清明的智慧,冷静而清晰地剖析这个世界,又不像庄子那般冷漠消极,仍保持着热血沸腾的希望与斗志。他说:“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不幸中。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不都是快乐。”
他还说:“人啊,忍、仁、韧……”这样的路遥,一如他书中的少平,在“天上”与“人间”随意穿梭遨游。他们既能脚踏实地,深沉地爱着脚下的土地;又能仰望星空,追寻精神的升华。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始于外表,陷于才华;那爱上一本书,始于风格陷于内涵。
指导教师:惠军明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