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少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觉,进行小说教学时,常常课前同学们对作品充满期待,一上起课来却趣味了了,情绪低落,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所期待的情境形成巨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固然有小说本身故事性强,形象鲜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一说,但更主要的是教师教法陈旧,程式化、标签式的解读激不起学生的兴奋点,一上课便是小说文体知识的呈现式回顾,接着便是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讲述与指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未能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文本,深入挖掘不同文本之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在认知的层面过度用力,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关键词】小说;教学;品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精读文本,细读文本,品出作品的新意呢?
一、品读小说人物设置的匠心,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深入人心:混迹于沙皇统治之下,善于察颜观色、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奥楚涅洛夫;把中举当作人生唯一生活目标,自欺欺人又迂腐自尊的孔乙己;恃才放旷,爱卖弄小聪明的杨修……其实在这个人物画廊里,还活跃着一支容易被读者忽略的另一组形象,虽然他们在作品中一闪而过,但他们的出现,加深了小说的内涵,放大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如《最后一课》中的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边的人,他们违背生活常态出现在课堂上,更让小弗郎士体会到这最后一课的不平常,也使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显出其特殊的意义:表面上是教法语还是教德语的事,实际上是爱国还是投降的严肃问题;表面上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师生上最后一课,实际上是法国人民的最后一课!他们的加入,构成了“人民”这一意蕴,因此,这最后一课,折射了法国人民抗击异族统治的整个事件,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小说的内涵更深刻了。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文章仅用寥寥几笔提到弟弟妹妹,请看下面文字: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十二岁……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 。
我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从上段文中可看出,爸爸是多么热爱生活!他爱花爱孩子,可是命运就是这么爱作弄人,爸爸还没有好好享受生活,六七个孩子还在嗷嗷待哺,爸爸就撒手归去!文中写爸爸为瘦鸡妹妹插花,是为下文写爸爸去世作铺垫—这么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人就这样走了,让读者为爸爸早逝而痛心遗憾,也暗含一种人生:命运爱作弄人。爸爸去世了,可是安然无知的弟弟妹妹还在抢玩具,玩沙土。没有了父亲,他们怎么生活啊!此处写弟弟妹妹反衬我的成熟与责任,写出十二岁的我在家庭突然变故时瞬间成长,从中也透视出另一种人生:灾难能改变一个人!作品的内涵因弟弟妹妹的出现更见深刻。其他如《羚羊木雕》中的奶奶、《社戏》里的六一公公、《故乡》中的宏儿……这些人物在作品中一闪而过,但细心品味,也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丰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设置人物的匠心。
二、分析环境渲染的用意,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提到小说的环境描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孔乙己》中,孔乙己打折腿后再次出场时那“一天凉比一天”的秋风;《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旅行时,行驶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及遇到穷愁潦倒的于勒后,改道归航时从海里钻出来的“紫色的阴影”;《芦花荡》中的芦苇,炮火,探照灯……我们是否重点关注过《孤独之旅》中漫无边际,永远也走不到头的芦苇和《智取生辰纲》中焦灼人心的烈日?关注了这些环境描写,作品的意蕴就把握住了。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孤独之旅》一开头,就渲染了一种迷茫的、空寂的、未知的、单调的气氛和主人公父子对前程的茫然与恐惧。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后,看到的也只是偶然行过的一只船,一片茫茫的水,四周的草滩凹地,船舱里唯一的炊烟和一大群乖巧的通人性、识人意的鸭子,环境空寂得让人窒息;到达目的地后,杜小康被涌到天边的绿色浪潮吓呆了,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万顷芦苇青森森一片……小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环境,目的是衬托杜小康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失落、恐惧及对未来的迷茫,以此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付出的疼痛与代价。《智取生辰纲》中反复渲染的“烈日”,也同样有其深刻的内涵:从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到“石头热了脚疼”到“热到走不得”,作者反复写热,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引发了杨智与虞侯与老都管与众军汉之间的矛盾,推动故事往纵深发展,为最终吴用巧设计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
三、玩味小说细节描写的意蕴,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细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提辖边走边骂以求脱身的机智,《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边走边替范进扯衣服的巴结逢迎,《故乡》中杨二嫂边走边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顺走的贪俗……学过《台阶》的同学们一定对文中父亲造屋修台阶的种种细节记忆犹新:在凹凼里洗脚的身影,在柳枝中遥望别人家高台阶的神情,在冬日黄昏里疲倦地坐在台阶上脱草鞋的样子,造屋时兴奋地递烟送茶的动作,在晨雾中踏黄泥露珠与汗滴交融的情境,在新屋造成后喜庆的鞭炮屑中手足无措的样貌,在高高的台阶上怅然若失的神态,在挑水闪腰后粗暴地推开我的举动……父亲一生辛劳,一生节俭,一生追求,一生奋斗,一生坚强,一生执着,一生谦卑,一生本分的品性,就在这些细节中渐渐地表现出来了,父亲的形象,也随一连串的细节,渐渐地丰满、充盈、丰富起来,让读者永生难忘。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主要写“我”在爸爸的关爱引领教导下渐渐成长,在爸爸去世后突然长大的“我”的成长故事。但是,透过一连串的细节,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一个丰富的、立体的、独特的慈父形象。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那么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病重在床无法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爸爸拉着女儿的手哑着嗓子开导女儿;为了不让女儿发现眼中的泪光,爸爸把脸转向墙的那边,举起手看上面的指甲,以求转移女儿的视线并借机把眼泪“逼”回眼眶;为治女儿的娇气任性,逼女儿上学,打了女儿后,又送花夹袄送铜板,关爱女儿,“补偿”女儿……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多么懂爱,又多么会爱的父亲!他引导女儿自强自立,他不让女儿为父亲的病痛担心,他不姑息女儿任性骄纵,他让女儿明白父亲打她,是另一种爱。这一组细节,体现了父亲的细心,周到,严厉与睿智。
四、探寻小说主题揭示的多义性,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文学作品就是这样,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在探寻文学作品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读者这一审美主体,关注到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融合与消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为作品主题贴上永久性的标签。特别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拨开迷雾,还原背景,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孔乙己》的主题,几十年来沿用最多的是“通过写孔乙己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现代生活中的青少年,对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有多少了解?让初中生去探究“科举制度”有什么意义呢?况且学生直接从文本中品读出来的意蕴又与上述说法不能一致。我们一起来回放文本的故事:
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因受世人的嘲笑和冷漠,最终因“偷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悲惨地死去。
在文中我们看到,只要孔乙己出现,无论短衣帮、穿长衫、酒店老板甚至是店里的小伙计“我”,都把孔乙己当做了取乐的对象;许久不再出现,掌柜惦记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根本不顾孔乙己的死活;被打折腿后再次悲惨地出现,掌柜还在取笑他。这是一个非正常的病态的社会,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只有讥笑,只有取乐,只有麻木,只有冷漠,从文本中解读出的,是世态的凉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是鲁迅对这个病态社会里病态人生的讽刺与鞭挞,是鲁迅对孔乙己一类不争者的哀伤与愤怒,是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再次解构。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名篇,对于小说主题的认识,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果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当然成立。如果从“我”(若瑟夫)的角度看呢?我目睹了父母的所作所为后,对叔叔产生了无比的同情,不仅在心中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而且还给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对父母行为的不满困惑,对叔叔的同情与帮助,不正表现了当时社会里童真的纯洁与可贵吗?如果从于勒的角度看呢?当初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在美洲发了财之后,就写信来要“偿还我父亲的损失”,再次破产后船长从美洲把他带回祖国,他却不敢回到我父亲的身边,只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于勒的人生从挥霍家产到做买卖发了财,再到买牡蛎维持生计,是否也暗含着浪子回头的不易及世事无常,人生多艰呢?从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状况看,我们一家会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于勒叔叔的身上,二姐也因于勒叔叔的“福音书”而终于有人下决心求婚,以及最后全家发财梦破灭后改道躲开于勒,我们是否也可以读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无奈与辛酸?
小说《台阶》的主题,一般的理解是:文章通过写父亲倾其一生精力捡砖块、捡瓦片、捡基卵石、种地砍柴存零钱造屋造台阶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谦卑、本分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对故土、对家园的深厚感情。也有人说《台阶》是个悲情故事。父亲错误的标准,错误的追求,导致了错误的结局,父亲的人生很不值。父亲辛辛苦苦一辈子,台阶建好了,屋子建好了,父亲也老了,可是回过头来还是觉得三级台阶好,父亲的一生让人感叹。人生的价值取向不同,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当然也不同。
因此,只有精读细品,品读小说人物设置的匠心,分析小说环境渲染的用意,玩味小说细节描写的意蕴,探寻小说主题的多元性,才能咂出作品的新意。
作者简介:黄小娟,1964年生,女,汉族,福建省上杭县人,本科,现任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说;教学;品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精读文本,细读文本,品出作品的新意呢?
一、品读小说人物设置的匠心,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深入人心:混迹于沙皇统治之下,善于察颜观色、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奥楚涅洛夫;把中举当作人生唯一生活目标,自欺欺人又迂腐自尊的孔乙己;恃才放旷,爱卖弄小聪明的杨修……其实在这个人物画廊里,还活跃着一支容易被读者忽略的另一组形象,虽然他们在作品中一闪而过,但他们的出现,加深了小说的内涵,放大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如《最后一课》中的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边的人,他们违背生活常态出现在课堂上,更让小弗郎士体会到这最后一课的不平常,也使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显出其特殊的意义:表面上是教法语还是教德语的事,实际上是爱国还是投降的严肃问题;表面上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师生上最后一课,实际上是法国人民的最后一课!他们的加入,构成了“人民”这一意蕴,因此,这最后一课,折射了法国人民抗击异族统治的整个事件,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小说的内涵更深刻了。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文章仅用寥寥几笔提到弟弟妹妹,请看下面文字: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十二岁……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 。
我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从上段文中可看出,爸爸是多么热爱生活!他爱花爱孩子,可是命运就是这么爱作弄人,爸爸还没有好好享受生活,六七个孩子还在嗷嗷待哺,爸爸就撒手归去!文中写爸爸为瘦鸡妹妹插花,是为下文写爸爸去世作铺垫—这么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人就这样走了,让读者为爸爸早逝而痛心遗憾,也暗含一种人生:命运爱作弄人。爸爸去世了,可是安然无知的弟弟妹妹还在抢玩具,玩沙土。没有了父亲,他们怎么生活啊!此处写弟弟妹妹反衬我的成熟与责任,写出十二岁的我在家庭突然变故时瞬间成长,从中也透视出另一种人生:灾难能改变一个人!作品的内涵因弟弟妹妹的出现更见深刻。其他如《羚羊木雕》中的奶奶、《社戏》里的六一公公、《故乡》中的宏儿……这些人物在作品中一闪而过,但细心品味,也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丰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设置人物的匠心。
二、分析环境渲染的用意,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提到小说的环境描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孔乙己》中,孔乙己打折腿后再次出场时那“一天凉比一天”的秋风;《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旅行时,行驶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及遇到穷愁潦倒的于勒后,改道归航时从海里钻出来的“紫色的阴影”;《芦花荡》中的芦苇,炮火,探照灯……我们是否重点关注过《孤独之旅》中漫无边际,永远也走不到头的芦苇和《智取生辰纲》中焦灼人心的烈日?关注了这些环境描写,作品的意蕴就把握住了。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孤独之旅》一开头,就渲染了一种迷茫的、空寂的、未知的、单调的气氛和主人公父子对前程的茫然与恐惧。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后,看到的也只是偶然行过的一只船,一片茫茫的水,四周的草滩凹地,船舱里唯一的炊烟和一大群乖巧的通人性、识人意的鸭子,环境空寂得让人窒息;到达目的地后,杜小康被涌到天边的绿色浪潮吓呆了,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万顷芦苇青森森一片……小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环境,目的是衬托杜小康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失落、恐惧及对未来的迷茫,以此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付出的疼痛与代价。《智取生辰纲》中反复渲染的“烈日”,也同样有其深刻的内涵:从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到“石头热了脚疼”到“热到走不得”,作者反复写热,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引发了杨智与虞侯与老都管与众军汉之间的矛盾,推动故事往纵深发展,为最终吴用巧设计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
三、玩味小说细节描写的意蕴,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细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提辖边走边骂以求脱身的机智,《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边走边替范进扯衣服的巴结逢迎,《故乡》中杨二嫂边走边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顺走的贪俗……学过《台阶》的同学们一定对文中父亲造屋修台阶的种种细节记忆犹新:在凹凼里洗脚的身影,在柳枝中遥望别人家高台阶的神情,在冬日黄昏里疲倦地坐在台阶上脱草鞋的样子,造屋时兴奋地递烟送茶的动作,在晨雾中踏黄泥露珠与汗滴交融的情境,在新屋造成后喜庆的鞭炮屑中手足无措的样貌,在高高的台阶上怅然若失的神态,在挑水闪腰后粗暴地推开我的举动……父亲一生辛劳,一生节俭,一生追求,一生奋斗,一生坚强,一生执着,一生谦卑,一生本分的品性,就在这些细节中渐渐地表现出来了,父亲的形象,也随一连串的细节,渐渐地丰满、充盈、丰富起来,让读者永生难忘。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主要写“我”在爸爸的关爱引领教导下渐渐成长,在爸爸去世后突然长大的“我”的成长故事。但是,透过一连串的细节,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一个丰富的、立体的、独特的慈父形象。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那么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病重在床无法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爸爸拉着女儿的手哑着嗓子开导女儿;为了不让女儿发现眼中的泪光,爸爸把脸转向墙的那边,举起手看上面的指甲,以求转移女儿的视线并借机把眼泪“逼”回眼眶;为治女儿的娇气任性,逼女儿上学,打了女儿后,又送花夹袄送铜板,关爱女儿,“补偿”女儿……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多么懂爱,又多么会爱的父亲!他引导女儿自强自立,他不让女儿为父亲的病痛担心,他不姑息女儿任性骄纵,他让女儿明白父亲打她,是另一种爱。这一组细节,体现了父亲的细心,周到,严厉与睿智。
四、探寻小说主题揭示的多义性,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文学作品就是这样,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在探寻文学作品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读者这一审美主体,关注到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融合与消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为作品主题贴上永久性的标签。特别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拨开迷雾,还原背景,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孔乙己》的主题,几十年来沿用最多的是“通过写孔乙己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现代生活中的青少年,对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有多少了解?让初中生去探究“科举制度”有什么意义呢?况且学生直接从文本中品读出来的意蕴又与上述说法不能一致。我们一起来回放文本的故事:
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因受世人的嘲笑和冷漠,最终因“偷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悲惨地死去。
在文中我们看到,只要孔乙己出现,无论短衣帮、穿长衫、酒店老板甚至是店里的小伙计“我”,都把孔乙己当做了取乐的对象;许久不再出现,掌柜惦记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根本不顾孔乙己的死活;被打折腿后再次悲惨地出现,掌柜还在取笑他。这是一个非正常的病态的社会,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只有讥笑,只有取乐,只有麻木,只有冷漠,从文本中解读出的,是世态的凉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是鲁迅对这个病态社会里病态人生的讽刺与鞭挞,是鲁迅对孔乙己一类不争者的哀伤与愤怒,是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再次解构。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名篇,对于小说主题的认识,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果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当然成立。如果从“我”(若瑟夫)的角度看呢?我目睹了父母的所作所为后,对叔叔产生了无比的同情,不仅在心中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而且还给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对父母行为的不满困惑,对叔叔的同情与帮助,不正表现了当时社会里童真的纯洁与可贵吗?如果从于勒的角度看呢?当初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在美洲发了财之后,就写信来要“偿还我父亲的损失”,再次破产后船长从美洲把他带回祖国,他却不敢回到我父亲的身边,只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于勒的人生从挥霍家产到做买卖发了财,再到买牡蛎维持生计,是否也暗含着浪子回头的不易及世事无常,人生多艰呢?从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状况看,我们一家会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于勒叔叔的身上,二姐也因于勒叔叔的“福音书”而终于有人下决心求婚,以及最后全家发财梦破灭后改道躲开于勒,我们是否也可以读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无奈与辛酸?
小说《台阶》的主题,一般的理解是:文章通过写父亲倾其一生精力捡砖块、捡瓦片、捡基卵石、种地砍柴存零钱造屋造台阶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谦卑、本分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对故土、对家园的深厚感情。也有人说《台阶》是个悲情故事。父亲错误的标准,错误的追求,导致了错误的结局,父亲的人生很不值。父亲辛辛苦苦一辈子,台阶建好了,屋子建好了,父亲也老了,可是回过头来还是觉得三级台阶好,父亲的一生让人感叹。人生的价值取向不同,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当然也不同。
因此,只有精读细品,品读小说人物设置的匠心,分析小说环境渲染的用意,玩味小说细节描写的意蕴,探寻小说主题的多元性,才能咂出作品的新意。
作者简介:黄小娟,1964年生,女,汉族,福建省上杭县人,本科,现任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