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在教学中总结了“公式映射,实验探究共性,计算倒推”的教学模板,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不断推敲达到熟练运用,注重自行扩散以达提升,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效果出真功。
【关键词】模板 扩散 轻松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63-01
1.用公式映射的“万金油”模板
物理公式是解题之本,我们除了要学生熟记之外,还要理解意义。但千万不能停止在此基础上,要教会用公式映射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让他们感觉公式的万金油作用。例如在学习速度的公式v=s/t时,用公式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看公式知定义:看等式右边是哪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即可,免去背定义之劳。
(2)看公式知单位:通常由等式右边物理量的单位组合而成,能约分的可以约分,不能约分就保留,如米除以秒除不了就留着,分数线写成“/”就得到m/s这个速度单位。
(3)看公式知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等式右边物理量有路程s和时间t,那就与路程和时间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物理量除外)
(4)看公式知另外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可运用小学中除数,被除数和商的关系得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推导式,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为s=vt,t=s/v。
(5)看公式判断物理量的大小变化情况:要同时考虑等式右边的各个量,忽略某个量的影响作用作出的判断都是错误的。每个因素考虑全了的可运用数学方法比分子,分母的变化来比商的变化情况。
(6)看公式知增大(减小)物理量大小的方法:增减公式右边任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都可以增减公式左边量的大小,注意要同时要控制公式中其他物理量不变。如提高速度,可以是相同时间内通过更长路程,也可以是相同路程内缩短所用时间。
以上方法一旦掌握,学生在学习密度、压强、浮力、功、功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时往此模板一套,扩散运用,就会发现其法相通,新课的学习就好像在复习,老师则可以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题型,补充更多的知识,课堂容量和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实验探究有“共性”模板
(1)实验方法的确定:凡是实验名称为:“探究物理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某物理量大小的因素”“探究某物理量与某因素的关系”的实验,均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同时,此类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大小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时,往往要采用转换法,即通过一个能观察得到的现象或测量得出的量间接的反应其大小。
(2)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操作:只能改变一个影响因素的大小(即探究目的中“与”字之后的量),其他物理量和器材、操作方法都不能改变。
(3)结论的写法:先看清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什么问题,结论就是要给探究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回答。用到控制变量法完成的实验可以用以下模板作答:“当…….(影响物理量大小有关的其他因素)相同时,……(影响因素)越大,…….(研究的物理量)越大(或越小)”,如果实验得到多组数据,还要深入的分析它们是正比还是反比关系(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
3.计算题“倒推”模板
(1)简单计算“三部曲”。简单的一步计算往往读完题,心中就会有个大概,明确要求的物理量后及时从脑中提取公式基本就得了一大半,书写上遵循“写公式——代数据(各数据统一单位)——得结果”的三部曲就好,学生掌握没有困难,教学时也不需多花俏。
(2)多步计算“倒推”。题目较长,需求出其他量才能解决题目所问的计算题通常让人感到棘手。学生第一遍读题后往往比较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我通常要求学生带问题读第二遍题。提取有用数据后运用“倒推”的办法解题。思维过程为:本题求什么?——此物理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写出公式)——等式右边的那个量已知(打钩)——哪個量未知?——这个未知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循环运用这个思维倒推,直到题目给出的物理量可以解决一个物理量的完全求解,逆过来书写就得到完整的解题过程。
最初的阶段,我也曾想过,“模板”这个词有点“套子”的意思,会不会将让学生局限在一个范围,束缚思维的发散?后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所谓 “模板”并没有将学生装进套子里。相反,学生因为掌握了这些办法而变得得心应手,在练习中扩散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得特别强。
“模板”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引线,是为师生减负的一剂良药,是学生轻松提高物理学习技能和成绩的有效措施。我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总结更多的方法与经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物理课堂,学会扩散,不断拓展,轻松提升,用活跃的思维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新知,促进物理水平在轻松的环境里又高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传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07.(12)
【关键词】模板 扩散 轻松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63-01
1.用公式映射的“万金油”模板
物理公式是解题之本,我们除了要学生熟记之外,还要理解意义。但千万不能停止在此基础上,要教会用公式映射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让他们感觉公式的万金油作用。例如在学习速度的公式v=s/t时,用公式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看公式知定义:看等式右边是哪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即可,免去背定义之劳。
(2)看公式知单位:通常由等式右边物理量的单位组合而成,能约分的可以约分,不能约分就保留,如米除以秒除不了就留着,分数线写成“/”就得到m/s这个速度单位。
(3)看公式知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等式右边物理量有路程s和时间t,那就与路程和时间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物理量除外)
(4)看公式知另外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可运用小学中除数,被除数和商的关系得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推导式,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为s=vt,t=s/v。
(5)看公式判断物理量的大小变化情况:要同时考虑等式右边的各个量,忽略某个量的影响作用作出的判断都是错误的。每个因素考虑全了的可运用数学方法比分子,分母的变化来比商的变化情况。
(6)看公式知增大(减小)物理量大小的方法:增减公式右边任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都可以增减公式左边量的大小,注意要同时要控制公式中其他物理量不变。如提高速度,可以是相同时间内通过更长路程,也可以是相同路程内缩短所用时间。
以上方法一旦掌握,学生在学习密度、压强、浮力、功、功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时往此模板一套,扩散运用,就会发现其法相通,新课的学习就好像在复习,老师则可以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题型,补充更多的知识,课堂容量和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实验探究有“共性”模板
(1)实验方法的确定:凡是实验名称为:“探究物理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某物理量大小的因素”“探究某物理量与某因素的关系”的实验,均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同时,此类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大小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时,往往要采用转换法,即通过一个能观察得到的现象或测量得出的量间接的反应其大小。
(2)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操作:只能改变一个影响因素的大小(即探究目的中“与”字之后的量),其他物理量和器材、操作方法都不能改变。
(3)结论的写法:先看清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什么问题,结论就是要给探究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回答。用到控制变量法完成的实验可以用以下模板作答:“当…….(影响物理量大小有关的其他因素)相同时,……(影响因素)越大,…….(研究的物理量)越大(或越小)”,如果实验得到多组数据,还要深入的分析它们是正比还是反比关系(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
3.计算题“倒推”模板
(1)简单计算“三部曲”。简单的一步计算往往读完题,心中就会有个大概,明确要求的物理量后及时从脑中提取公式基本就得了一大半,书写上遵循“写公式——代数据(各数据统一单位)——得结果”的三部曲就好,学生掌握没有困难,教学时也不需多花俏。
(2)多步计算“倒推”。题目较长,需求出其他量才能解决题目所问的计算题通常让人感到棘手。学生第一遍读题后往往比较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我通常要求学生带问题读第二遍题。提取有用数据后运用“倒推”的办法解题。思维过程为:本题求什么?——此物理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写出公式)——等式右边的那个量已知(打钩)——哪個量未知?——这个未知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循环运用这个思维倒推,直到题目给出的物理量可以解决一个物理量的完全求解,逆过来书写就得到完整的解题过程。
最初的阶段,我也曾想过,“模板”这个词有点“套子”的意思,会不会将让学生局限在一个范围,束缚思维的发散?后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所谓 “模板”并没有将学生装进套子里。相反,学生因为掌握了这些办法而变得得心应手,在练习中扩散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得特别强。
“模板”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引线,是为师生减负的一剂良药,是学生轻松提高物理学习技能和成绩的有效措施。我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总结更多的方法与经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物理课堂,学会扩散,不断拓展,轻松提升,用活跃的思维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新知,促进物理水平在轻松的环境里又高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传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