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光照千古的人物颂歌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上桑》是汉乐府叙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成功的人物形象——罗敷。诗中通过叙述一个太守挑逗一个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恶劣品质,热情地赞美了罗敷的美丽、坚贞和聪明,成功塑造了一个内外兼修的人物形象。
  全诗共分三节,首节写罗敷形貌的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在东升旭日的阳光照耀下,盛装艳服的采桑女——罗敷出场了:“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着力描写了她的发饰、衣着,以表现她的形貌美。同时,诗人根据各种人看到罗敷的不同反应,从侧面极写她的外在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何等富有魅力。
  整首诗未言罗敷之美而其美自见。在此,诗人通过各种人的审美感受将罗敷的美貌表现得生动活泼。其实,人体作为审美的对象,历史极为悠久,《诗经·卫风·硕人》中就赞美了齐女庄姜肥硕高大的身材,凝脂般的皮肤和楚楚动人的神情。荷马在“史诗”中对希腊美女海伦的长相和身材也大加赞赏。人们为何如此迷恋人体美,主要是因为它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德国美学家叔本华曾说:“任何对象都不能像最美的人面和体态这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照,一见就使我们充满了一种不可言诠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所以歌德说,‘谁看着人体美,任何不幸都不会触及他,他感到同自己和世界完全协调。’”在《陌上桑》中作者以风趣灵脱的笔墨,由美产生的效果来表现罗敷的外貌美,烘托出罗敷倾国倾城的绝世之貌,这种写法挣脱了直接描写的束缚,使欣赏者的想象得以自由驰骋,这种独创一格的写法,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绝无仅有的。
  美丽的罗敷,绝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古希腊美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结合,就只是某种物性的东西。”可见内在美在人的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罗敷的内在美首先表现为她的勤劳。诗中写她“喜蚕桑”,一清早便“采桑城南隅”,由此可见她是一个与“耕者”、“锄者”相与为伍、气息相通、采桑事蚕的劳动妇女。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富、幸福,同时也带来了一定自由,采桑不仅给罗敷带来了愉悦的心情,也令观者大为赞赏。
  在诗的第二节中,罗敷的内在坚贞的美。罗敷既然是这样一个光艳照人的美女,民众尚且为之倾倒,更何况寻香猎艳的权贵呢。果然“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此时使君耀武扬威、盛气凌人,坐在华贵的马车上见到美丽的罗敷,垂涎三尺,停车不前。可以说“五马立踟蹰”既准确又含蓄地传达出使君此时心境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摆出自我炫耀、不可一世的派头;而同时,心里却打着鬼主意。果然他不问别事,先问家门:“问是谁家姝?”他得知罗敷并无了不起的门第,便又急于问她的年龄。当使君得知罗敷正值青春妙龄,再也按捺不住,可偏又假作文雅,故意绕着圈子问:“宁可共载不?”使君的面目通过一“立”两“问”一“谢”暴露无遗,面对使君、吏人的卑劣行径,罗敷以巧妙的方式,义正词严地进行抗辩,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猥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
  本篇的主人公罗敷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洋溢着乐观气息给人带来了酣畅淋漓、扬眉吐气的快感。写作上,以叙事为主,融以描写和抒情,还运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其他文献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所娶之女亦出自宗室。他时常说自己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后裔,并且因为贺知章曾居庆湖,便自号“庆湖遗老”。他对自己与皇室的亲缘关系并不在意,也不屑于官场周旋,更厌阿谀奉承之事,
期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词。全词的意思是: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忌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陆游所处的时代,
期刊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小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苏轼因诗中所谓“讥讽朝廷”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后于元封三年(1080年)二月贬到黄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受人生的重大打击,一度万念俱灰,不想活了。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贬到黄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他的
期刊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争议较多的诗,不断有文章论及其主题和女主人公形象。至于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历代诗评家的意见似乎倒很一致,认定他是负心薄幸男人的典型,为人所不齿。许多近代诗评家更是认为氓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子,骗财骗色,耍些小伎俩,骗取姑娘的芳心,而一旦家道好转,女方年老色衰,就一脚将她踢开。最近读张海平先生的文章《流氓之滥觞——解读〈诗经·卫风·氓〉》,就有些为氓而不平。如果说指责氓始乱终弃,富
期刊
《原野》发表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整个民族关注视点发生重大转移,此作未来得及展示自身艺术魅力,便被抗战的洪流裹挟而去。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对曹禺这部具有表现主义艺术特色的戏剧给予认真解读和审视。特别是由王延松编导的《原野》,2006年3月22日天津人艺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全场充溢着奇异之美和浓郁的悲剧气息,其对现实主义的诗意探索,对美学内涵的不断揭示,成为最富有争议,最富有看点的一部
期刊
许多学生常抱怨作文难,对作文存在着畏难情绪。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技巧”,这些固然重要,然而事实上对学生的写作已经帮助不大。这是因为:第一,汉语是学生的母语,而母语的纯熟运用是可以习得的,他们每天都处在母语的包围、浸润之中,时时刻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第二,高中学生经过十五六年的成长学习,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
期刊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⑴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一、吟诵秋天    导入课题后,师生共同归纳朗读的四大要点:①划分节奏(停顿、语速);②标出重音(理解词义)
期刊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就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诗歌用最凝练的词语传达人们的真挚感情。因此,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那么怎样进行诗歌的教学呢?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抓住意象来鉴赏诗词已成为共识。那么作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该如何进行呢?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  一、积累意象
期刊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没有宏伟的题材,没有曲折的情节,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它向读者展示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生活,这种生活平庸、琐碎,甚至还有些许卑微。而正是这样一种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感受到了社会体制。  文中的小林以及他老婆“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可是他们结婚后,“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
期刊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深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李清照语),含蓄而余意不尽,更因为它主旨蕴藉、深刻,诵读常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一开始就描述女子的情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音响的延伸暗示季节的漫长、等候的漫长。莲花的开落在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女子美丽的容颜也在悄悄远逝。接着,又揭示女子的心态:“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小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