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时期学生独特个性的展现、自主意识的增强是极不协调的。为此彬摒弃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按照新课标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实行“以生为本”的进行创新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初中语文“生本”课堂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生本;因材施教;独特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才的需要极不适应。为此要改变教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确立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健康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探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群体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性格的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价值取向、各项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肯定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拥有这个群体中所有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设身处地的学会体验到自己之外的情感,学会体谅人、理解人、宽容人。这不仅仅是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解读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更应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如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个性化朗读不同于齐读,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实现个性化朗读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的讲,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讀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要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学生在同学们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高低起合,
  传情达意……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和所有朗读一样,个性化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朗读要求应该是呈梯队纵深化发展:从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到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拓展教学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和、探究行为。如《窗》的教学设计中延伸拓展为: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因特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教学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艺术的驾驭学生和课堂,营造热烈、和谐、民主而又是激情贯穿始终的“对话”气氛,从而唤醒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强烈情感。如在讲《风筝》一课时,笔者尝试着这样设计教学重点:调动爱心与理性,以人为本,真切的体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欣赏方法,我这样安排教学:
  首先,让每位同学以“我”的口吻讲述和小弟弟的童年。复述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要突出与“精神虐杀”有关细节,更有感情的复述,尽可能的进入“我”的情感世界,真切的体会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想。每人复述后,又让同学推出几位代表,以比赛的形式参加全班交流,以作复述的示范,同时也让每位同学对小弟弟遭受的精神虐杀一幕耳熟能详,真切的体验到我的悲酸情感和痛苦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小弟弟精神麻木的根源。要求以前面的复述为基础,从小弟弟的成长中循序渐进的寻找分析,补充想象,以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不能想当然的架空分析,着重从人性方面入手;能说五六百字以上。同学们先以四人为一小组,依次表述,然后按照要求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才作示例型的归纳引导。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理性,改掉想当然、说空话的毛病,将学生拉回到人本分析的方法中来,使学生更能领悟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更能感受到作品散发出的迷人光彩。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出发,去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纤细的的感受力。
  总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远远滞后的境况。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本”课堂的构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龙文元.以人为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2011年12月28日起,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自实施以来,数学学科所处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扼要分析了教学改革环
人们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为了解释这一预言现象,文章深入研究了“东”“西”的本义,以及东西一词的“泛指一切事物”这一义项的由来,并探讨了“东西”与“南北”在社会
期刊
翻译目的论强调目的决定方法,译者则是在目的性的指导下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发挥主体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具有明确目的的《大中华文库》版《山海经》的分析,揭示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
【摘 要】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对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
本刊记者:就出版产品而言,按目前的说法无非三大块,即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市场的需求,目前民营出版公司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教育出版,二是大
期刊
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场全面大丰收的比赛。在职业拳台,霍亚是一个善于创造商业奇迹的人物。这场比赛在短短的时间内,门票就告罄,总收入高达1900万美元,而这,已经打破了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