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了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研究对象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情况,分析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更加高,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相比,其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P<5%)结论: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分析,有利于提高了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疗效。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粥样斑块;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发病源在于患者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脑部由于缺血发生神经功能障碍,通常这种情况发生比较突然,时间比较短,一般发作时间不超过30分钟则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发作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后遗症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其神经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CT和MRI上显示为脑组织缺血征象。短暂性脑缺血,主要由于颈部动脉斑块所引起,斑块物质在患者血管内造成堵塞,形成血管栓赛的情况,促使动脉血管腔内变得更加狭窄。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择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90例,男性患者有59例,女性患者有31例,年龄范围在50-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岁。根据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诊断标准,所有病患者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头颅CT检查,没有发现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
  对照组:选择我院同期90例通过正规医疗机构体检人群,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36例,年龄范围在5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两组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5%)
  1.2研究方法
  1.2.1检查仪器和方法
  使用的检查仪器室GE Light speed 64螺旋CT扫描仪。在检查的过程中,病患者采取的是仰卧位,保持平静的呼吸,不能发生吞咽的动作,扫描的范围从自主动脉一直到头颅的顶部。扫描仪器的参数设置是: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250ma,探测器的参数设置为64mm*5mm,床速设置为39.37mm/rot,螺距设置为0.984,其他参数保持常规。扫描的数据和图像发送至工作站,通过软件进行处理,对颈部的血管形态进行观察。
  1.2.2心脏血管造影的评定标准
  按照斑块的密度和构成,动脉硬化斑块包括三种类型:钙化型、混合型、软斑块,不同类型的斑块具有不同的CT值范围,其中钙化性斑块性质比较稳定,软斑块和混合型斑块则是处于容易发生变化的状态中,不稳定。按照颈动脉狭窄率的计算方式,其狭窄率一共有5个等级,包括:完全闭塞、重度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没有狭窄。
  1.2.3观察指标
  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比较两组病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比较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和血管狭窄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n值、百分比,采用了t值检验,P<5%表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达到了82%;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达到了69.3%,其中包括软斑块有32例,混合性斑块有30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例数一共有55例,一共有90处,其中,轻度狭窄的有58处,中度狭窄的有20处,重度狭窄的有9处,完全闭塞的有3处;在粥样斑块分布位置中,共有17.8%发生于颈总动脉部位,有41.6%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有18.8%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有21.8%发生于椎动脉部位。
  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到了28%;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25%,其中包括软斑块有13例,混合性斑块有9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例数一共只有2例轻度狭窄。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P<5%),不同斑块分布位置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P<5%)。
  3、结论
  颈动脉由于距离脑动脉比较近,是脑部得到血液的主要通道,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发作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容易造成患者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颈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作为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独立性,也是预测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重要指标。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原因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由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导致颈动脉发生堵塞,以致血管通道变得狭窄,使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通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分叉处所形成的斑块对血管通道造成的堵塞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发作。
  除此之外,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神经系统地损害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软斑块和混合型斑块的纤维帽过于薄弱,难以抵抗血流的冲击力,且容易脱落形成小块进入血流,在血管中形成堵塞,引起短暂性脑缺血。
  由此可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具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此同时,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相比,其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
  综上所述,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分析,有利于提高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效云,彭海明,郜文华.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06)
  [2] 李惠珍,崔兆文,刘启,樊艳辉,刘纪强,王雪欧,陈丽萍,李明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及性质与溶血磷脂酸及磷脂水平的关系[J]. 临床荟萃. 2011(01)
  [3] 赵志华,付耀高,刘小艳.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5)
  [4] 杨明秀,陈红.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分析研究[J]. 临床荟萃. 2007(13)
  [5] 潘瑞华.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发病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2)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B超诊断急腹症的临床价值及结合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收的急腹症患者87例,均行B超诊断,诊断不清的行CT检查或手术、病理诊断,并对比分析。结果:B超诊断后符合病症的患者79例,符合率为90.80%。结论:急腹症患者行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但B超易受到肠腔气体的干扰,结合CT检查,降低误诊、漏诊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目前我院门诊抗组胺药在治疗荨麻疹的使用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368张诊断为荨麻疹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第 2代口服抗组胺药及其改良品种的使用量远远大于第1代。结论 :安全、高效且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较小的第2代抗组胺药成为治疗荨麻疹的主导药物,但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治疗荨麻疹时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荨麻疹;抗组胺药  荨麻疹俗称“风疹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 :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 结果: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肝门附近,超声和CT平扫均表现为低回声(密度)肿块,肝尾状叶和肝门结构呈受压改变。CT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例2在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PET-CT呈低密度,高代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5-Aza-CdR对人胃癌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以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MKN-28,分别用0.5、1.0、2.0、5.0μmol/L的5-Aza-CdR与之孵育72h。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处理前后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16 mRNA表达。结果: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甲基化p16含量逐渐降低。而非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终末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终末期糖尿病组),另外选择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非糖尿病肾病组)。两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比较生存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 终末期糖尿病组患者发生感染、心血管疾病、低血
期刊
摘要: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是采用多重频谱分析与非线性处理的方法从脑电信号中提取的超慢涨落成分,它可反映脑内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A)、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的活动[1],从而在无创伤条件下该技术可检测人在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下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通过用该技术检测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中神经递质的变化
期刊
摘要: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热疮”,中医在治疗玫瑰糠疹或从疏风清热或从凉血解读或从润燥解毒等方面遣方用药。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使用中成药、刺络拔罐、壮医药线点灸、以及联合紫外线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玫瑰糠疹;中药治疗;紫外线治疗。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圆形或者椭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鳞屑斑片,先出现一个母斑,周围继而出现多
期刊
摘要: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长期以来高致死、致残率,抢救时间短,手术时机难以把握,且手术创伤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后期恢复和生活质量。绝大数患者病情危重时采取取去骨瓣减压术,暂时缓解颅内压,维持生命。但该手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手术指标,通常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决定是否手术以及手术方式,缺少一个明确的指南。近年来随着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状的进一步研究,对辅助检查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尤其是歌拉斯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对WagnerⅢ级以下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效果及血浆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WagnerⅢ级以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2例)和观察组(n=42例),对照组给予降血糖、局部创面处理、糖尿病饮食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经皮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米力农对于瓣膜置换手术以后患者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共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利尿、强心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米力农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心功能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情况明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