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范围:东风中学全体学生402人,发放调查问卷70份,有效问卷70份。
调查目的:学校语文组正着手开展“如何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的集体备课活动。笔者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为了更好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本次活动开展,使之达到实效,对“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进行研究,希望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及结果统计
语文组围绕“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设计了20题。(要求:请同学在你所遇到的作文问题后的括号里打上“√”,一般为10个以内)
1.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84.2%)
2.能说清楚事例,但语言贫乏,找不到有用的词语,语言不具有美感,无法尽情抒发情感。(51.42%)
3.语言表达差,全是“口水话”、“流水帐”,使自己对作文没有信心,从而不想写作,害怕写作。(50%)
4.作文主题、内容、想法只在脑海里反映,知道该写什么,但是很难落实到本子上,难以用语言表达,东垃西扯,不知所云,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什么了。(61.43%)
5.没有素材,写时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思维打不开。(68.57%)
6.对作文写作技巧不理解,不知道写作的方法。(50%)
7.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点。(61.43%)
8.对作文兴趣不大,写作文应付了事,作文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8.57%)
9.有时感觉某个话题要写的东西很多,能想到很多观点和事例,但不知道如何来选择。(48.57%)
10.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不想写作文。(28.57%)
11.以前作文很好,现在忙于理科作业,没时间来管语文,也不像以前那样做摘抄了,因此感觉作文素材少了,写不出来,难以下笔了。(35.71%)
12.常遇到写不来的字,字太难。(32.86%)
13.即使学了很长时间的写作,都没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提高。(44.29%)
14.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文化底蕴。(47.14%)
15.平时常常背诵一些经典美文,但在写作时不知道是否能用,不知道模仿和抄袭的界限。(17.14%)
16.写出来的文章总没有灵气。(55.71%)
17.也收集了一些素材,但不会运用。(32.86%)
18.写作文老想编造情节。(41.42%)
19.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写不出新意。(37.14%)
20.写完就丢,没有重读一遍或反复修改的习惯。(18.57%)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
据我们在全校作的问卷调查发现: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的比例高达84.2%。对他们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文章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丰满不起来。
(二)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三)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祖国真伟大!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也总觉得空洞。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针对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写作文,学生就搬出《读写天地》《作文大全》等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缓解学生“写作恐惧”心理。
简单地说,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记述和评价。它是自我情感的一种真实流露和宣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结构、体裁的限制,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观察得要更细,发现得要更多,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应尽最大努力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通知、一次广告招标、一次观察试验……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从而让学生对作文达到由“厌写”到“乐写”的转变,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二)阅读写作紧密结合,重视习作前的指导。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的安排,每次作文课之前,必须重视课前指导。写人物,就应该提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变化;写景,就应该要求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观察自然景象;写物,应提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研究各类物品的形状、色彩,掌握其特征……总之,每次写作之前,都应根据习作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搜集和积累必要的材料,这样到了作文时学生胸中才有积蓄可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词语可表达。
(三)赏识教育是写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评促写。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适当的评价,是造成“挫败感”主要因素。当一个人得不到别人认可的时候,是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作文如做人”,写作是自己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现。不容质疑,每个学生对自己苦心创作文章,都希望得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扬。所以,我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多眉批哪些好,好在哪里,评论的话应尽可能丰富,有针对性,避免套话、空话。对于哪些极其失败的文章,也不可以用一个“差”字盖棺定论,其实再不好的文章,只要我们用心去读,都可以发现些许闪光之处,或许我们指出的这点“亮光”,便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心灵中的“星星之火”。再则,在作文讲评时,应给学生充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对于好的文章既可以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大家,也可以由同学或自己来读。对于那些不好的文章,既必须由老师来读,从而把握一个度,即让大家感觉到其中败笔或不足,又可以发现其中“迸射出的智慧火花”,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们应根据“课标”精神——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努力排斥“为应付考试而作文”的思想,以新的思路,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指导方法,大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龙凤萍,教师,现居贵州贵阳。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范围:东风中学全体学生402人,发放调查问卷70份,有效问卷70份。
调查目的:学校语文组正着手开展“如何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的集体备课活动。笔者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为了更好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本次活动开展,使之达到实效,对“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进行研究,希望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及结果统计
语文组围绕“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设计了20题。(要求:请同学在你所遇到的作文问题后的括号里打上“√”,一般为10个以内)
1.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84.2%)
2.能说清楚事例,但语言贫乏,找不到有用的词语,语言不具有美感,无法尽情抒发情感。(51.42%)
3.语言表达差,全是“口水话”、“流水帐”,使自己对作文没有信心,从而不想写作,害怕写作。(50%)
4.作文主题、内容、想法只在脑海里反映,知道该写什么,但是很难落实到本子上,难以用语言表达,东垃西扯,不知所云,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什么了。(61.43%)
5.没有素材,写时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思维打不开。(68.57%)
6.对作文写作技巧不理解,不知道写作的方法。(50%)
7.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点。(61.43%)
8.对作文兴趣不大,写作文应付了事,作文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8.57%)
9.有时感觉某个话题要写的东西很多,能想到很多观点和事例,但不知道如何来选择。(48.57%)
10.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不想写作文。(28.57%)
11.以前作文很好,现在忙于理科作业,没时间来管语文,也不像以前那样做摘抄了,因此感觉作文素材少了,写不出来,难以下笔了。(35.71%)
12.常遇到写不来的字,字太难。(32.86%)
13.即使学了很长时间的写作,都没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提高。(44.29%)
14.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文化底蕴。(47.14%)
15.平时常常背诵一些经典美文,但在写作时不知道是否能用,不知道模仿和抄袭的界限。(17.14%)
16.写出来的文章总没有灵气。(55.71%)
17.也收集了一些素材,但不会运用。(32.86%)
18.写作文老想编造情节。(41.42%)
19.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写不出新意。(37.14%)
20.写完就丢,没有重读一遍或反复修改的习惯。(18.57%)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
据我们在全校作的问卷调查发现: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的比例高达84.2%。对他们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文章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丰满不起来。
(二)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三)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祖国真伟大!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也总觉得空洞。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针对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写作文,学生就搬出《读写天地》《作文大全》等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缓解学生“写作恐惧”心理。
简单地说,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记述和评价。它是自我情感的一种真实流露和宣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结构、体裁的限制,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观察得要更细,发现得要更多,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应尽最大努力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通知、一次广告招标、一次观察试验……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从而让学生对作文达到由“厌写”到“乐写”的转变,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二)阅读写作紧密结合,重视习作前的指导。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的安排,每次作文课之前,必须重视课前指导。写人物,就应该提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变化;写景,就应该要求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观察自然景象;写物,应提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研究各类物品的形状、色彩,掌握其特征……总之,每次写作之前,都应根据习作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搜集和积累必要的材料,这样到了作文时学生胸中才有积蓄可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词语可表达。
(三)赏识教育是写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评促写。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适当的评价,是造成“挫败感”主要因素。当一个人得不到别人认可的时候,是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作文如做人”,写作是自己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现。不容质疑,每个学生对自己苦心创作文章,都希望得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扬。所以,我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多眉批哪些好,好在哪里,评论的话应尽可能丰富,有针对性,避免套话、空话。对于哪些极其失败的文章,也不可以用一个“差”字盖棺定论,其实再不好的文章,只要我们用心去读,都可以发现些许闪光之处,或许我们指出的这点“亮光”,便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心灵中的“星星之火”。再则,在作文讲评时,应给学生充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对于好的文章既可以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大家,也可以由同学或自己来读。对于那些不好的文章,既必须由老师来读,从而把握一个度,即让大家感觉到其中败笔或不足,又可以发现其中“迸射出的智慧火花”,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们应根据“课标”精神——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努力排斥“为应付考试而作文”的思想,以新的思路,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指导方法,大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龙凤萍,教师,现居贵州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