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豪放的才情之歌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ao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虽只在世二十八个春秋,但他十四岁就被授职做事,而且写下了彪炳千秋的美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让人含英咀华,品赏不厌,可以说他是文坛神童,古今奇才。该《序》绘景抒情,借典言志,境象恢弘,辞赋华丽,读来不禁让人共鸣相和,击节歌唱,可以说是一曲意气豪放的才情之歌,其才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骈赋臻美
  史载唐高祖的儿子滕王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在长洲上建阁,人称滕王阁。后闫伯屿任洪州都督时又重建此阁,九月九日在阁上宴集宾客幕僚,正好王勃省亲经过洪州,也参加了宴会。想来宴会上的文人骚客定会把酒临风,吟诗作赋以讴歌美景、抒发情怀,据说还在暗中进行比赛,王勃即兴发挥,出口成章,落成此序,算是作为对宴会的祝贺和赞美。该《序》不仅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而且流传千古,无人能出其右。
  该《序》从体式上看属于骈赋,共约698字,(不含标点、除去重复的一些虚字约650字),骈偶句48句。作者既继承了南北朝骈文的形式技巧,又融会贯通了自《诗经》至汉赋至“建安”的“赋”的表现手法,使该《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所以今天来诵读欣赏,对我们的感染力激发比较强的仍是这个方面。
  一是词句对仗工整。有三字对、四字对、六字对、七子对、十字对、十一字对等,大多都是事对、正对,字数也不拘于骈四俪六,而是更加活脱,表现更生动充分。二是节奏舒张有致。节奏感很强,停顿得当,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三是词采清新流丽。文中不仅用典、物色而且用字遣词凝练精准,传神高妙,创造了很多新词、佳对、名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四是气势豪放磅礴。“气”是指作家的才性在文章中的反映。本文的文气清高、俊逸、旷达、豪放,诵后即觉其才华横溢,酣畅淋漓。这篇如今连大学生都不易读懂的骈赋竟出自一个没有专门准备,即兴而发的翩翩少年之口,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饱读诗书,文化素养是多么的丰富,才情是多么的高卓。
  二、博物识通
  从全篇看,作者不仅上识天文,下通地理,而且中晓人事、文物、历史。开头两句直接入题“洪都新府”乃“豫章故郡”,将现今和历史连接起来,让人知道演变的情况。接着用天文眼光进行关照,“星分翼轸”,洪都是在翼轸二星的范围之内,后又言“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牛”、“斗”二星宿也曾照“豫章故郡”,这是很富有的地方。下面对洪都的地理位置进行描绘,“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让人了解其处于广阔地域之中,位置作用十分重要。
  紧接着,铺写秋日的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除了自然景观山、水、川、泽、云、雨、落霞、孤鹜、雁阵、鹤汀、凫渚等,能进行恰如其分的展示外,重点对滕王阁的以冈峦体势而建,显得高耸入云、阁道架空、流着红光,从上往下看,好像看不见地,令人十分吃惊,把其险峻之况展示了出来,对于人文景观也铺写得扣人心弦,且有“桂殿兰宫”、“绣闼”(绘饰华美的门)、“雕甍”(雕画的屋脊)、“闾阎”(里巷的门)、“钟”、“鼎”、“舸”、“渔舟”等文物,博物识通,文物相符,可见作者见识之广博,才情之体妙。
  接着作者进一步开襟畅望,超逸豪迈的兴致急速飞扬,把神思旷想荡开,展示的是一幅更为广阔的时空“蒙太奇”——首先连续用了八个典故形容宴会上音乐奏起,歌声美妙,场面热闹,远远胜过隐士的独乐,而且与会者都是像曹植、谢灵运一样的文士贤哲,能开诚相见,精诚沟通。所以作者极目远望,尽情娱游,感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盈虚之有数”,回望京都长安如在天上,再看吴郡和会稽郡似在云间。进一步想到海南,是那么的遥远,是大地的尽头,而“天柱”和“北辰”是那么的高渺,仿佛朝廷,所以作者感到“关山难越”,而且“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连用六个历史人物的遭遇来进行衬托,把作者怀才却不被朝廷重用的伤感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作者是多么的博古通今,晓阅世事。
  最后,作者结合自身,又连用十五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愿望,表明自己今日赴宴之幸,表达了对东道主及与会人士的尊敬,所以作此文以赠,珍视友谊,用作纪念。
  三、人格精神
  1.聪慧博学
  本文几乎句句骈偶,句句含典,意气豪放,博奥精深,推陈出新,妙语连珠,这与作者天资聪慧的个人禀赋有关,与作者儒雅优越的家庭教育有关,更与作者博学躬行的治学实践有关,“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多方面的素质濡养,让他早慧早熟,成为少年英杰。
  2.尊人崇物
  开始即言洪都“人杰地灵”“俊采星驰”,赞美“都督闫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视与会者为“胜友”“高朋”,表明作者是一个贤达明理之人。在第三段对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人的遭遇表示同情,在最后一段对终军、宗慤,孔鲤、杨意、钟期、王羲之、谢家、孟氏等表示羡慕和尊敬,说明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人格仁厚谦恭。对于各种物象作者也很宠爱,洪州的广袤宏阔、滕王阁的高俊华美、周围景物的风采迷人,“爽籁”“清风”“纤歌”“白云”“睢园绿洲”“邺水朱华”无不显示出自然之美和文物之妙,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达到文物相符、才情一致的境界,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3.志高求进
  王勃此时虽是一翩翩少年,可志向远大而且积极进取。“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表达了他志存高远和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的决心。
  4.达人知命
  作者通古晓今,可仍很谦逊。在第一段赞美了洪府地灵人杰之后,说自己“家君多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后纵观历史、名人遭际,感悟“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且自谦“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非谢家之宝树”“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表明了他的达观自知,顺应自然,尽情畅意,感恩图报的君子情怀。
  总之,本文写景抒情,明史言志,表达了对洪州滕王阁的赞美、对主宾的尊敬、对人生的感慨、对历史的彻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才情,意气风发,情绪昂扬,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实乃千古难见意气豪放的才情诗歌。
其他文献
现在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他们跋涉在书山题海,穿梭于种种考试,苦不堪言,最后却往往与语文“相看两厌”,甚至“分道扬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苦学”为“乐学”,自觉自愿地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一、以奇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且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渴望去探索,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
期刊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篇目,人人讲过,人人授课方式不同。  在上课之前,我请学生认真预习这篇课文,并布置了两道预习题:1.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写出理由。2.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困惑?我想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朴素阅读来定位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与授课方式。  学生交上来的预习作业确实给了我很多灵感。认真整理一下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发现学生的问题将这篇课文的难点一个一个地挖了出来。于是,我突然想
期刊
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针对大多数学校目前的状况,一定有很多班级在人数上都符合大班额的定义。  大班额造成的教学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人数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情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后排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效果差,听课容易走神;学生和教师的上课交流机会过少;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
期刊
有效的预设不会成为生成的“桎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怎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预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三《祝福》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关于祥林嫂的死有一段对话:“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期刊
自2013年起,江苏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定在了“新材料作文”上。其实,所谓的“新材料作文”,较传统的材料作文而言,审题的难度降低了,写作的范围扩大了,让考生都有话可说了。但很多学生在作文材料面前仍然手足无措,在作文构思上焦头烂额,在作文课上无情可感,无理可言,如此,“听天由命”的为文策略也随之诞生。  让写作激情退去的,无非是难度和压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让学生作文的兴趣止步阶前;高考作文70分
期刊
新材料作文与一般的话题作文或者是带材料的命题作文不同,既有着自主命题、自主立意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也有着材料内涵指向范围的限定性,特别是题中提示语的暗示性。因此,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绝不能谈天说地,以“跑野马”的姿态行文,那会使文章内涵远离材料,与“宿作”无异;但也不能畏手畏脚,以保守拘谨的姿态写作,那会使文章立意非常浅薄直白,与“大路货”一般。学生在具体写作中,必须注重挖掘材料中的内涵,通过深入辨
期刊
苏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专题节选曹禺《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和周朴园无意中在周公馆重遇的故事,作家高超的情节设计技巧、深厚的语言功底、饱满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侍萍未及相认的儿子周萍让人既觉可怜又觉可嫌。他在和继母蘩漪的感情问题上是个典型的“三不”男人,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他的这种既暧昧又缺乏责任感的态度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蘩漪的人生悲剧,由此又像一个火药引子一样引发了鲁四凤的人生悲剧,以及周
期刊
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先有客观现实而产生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为人所理解。这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下面结合一堂《项脊轩志》的公开课教学来谈谈披文以入情,沿波溯源的教学方法。  一、从情出发,丝丝入扣  在文学作品中,感情是贯穿散文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阅读过程与写作相逆,是“以意
期刊
近年来,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健全人文品格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对语文教材中李白《蜀道难》等古典诗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理应做出相应的新探索与新调整,应该坚决摒弃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李白的《蜀道难》是具有“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语)等美学特质的古典文学艺术作品,是李白将自己热烈奔放的感情、豪迈雄健的风格、无比热爱大好江山的情感和与生
期刊
偶读《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一文,据作者徐兰源先生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香港演出《霸王别姬》时,每演到项羽见虞姬自刎后念“啊呀!带马!”锣鼓起“急急风”下场,观众就“开闸”,无心再看下场了。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人认为是梅兰芳下场不出台了,可是梅兰芳却说:“观众离地,恐怕不完全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是戏的问题。情节发展到这里,整个扣子解开了,再往下演就显得拖和无力了”他说,“戏,得给人不尽有余的感觉才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