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让学生学会幸福生活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0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学会了很多,却没有很好地让他们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的事业。我们要为孩子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为这个世界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健康、快乐、阳光、有创意、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应该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2
  作为“爱的重要元素”,给予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性。没有人会因为贫穷而不能给予。相反,正因为吝啬给予而难以改变贫穷的窘境。缺乏给予的“爱”是单薄的、苍白的,甚至可能是虚假的。人们并非因为富有才乐于给予,而是因为乐于给予而变得富有。在神秘的生命世界中,人们看得见的是生活,看不见的却是命运。而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生活的铁律。但人的性格既有被决定的一面,也有自我求取的空间。一个人的发展程度越高,其超越性就越加显著。
  3
  我十分看重作为学者应该具有的坚持真理、服膺真理、修正错误的品格,尤其是不要曲意逢迎、曲学阿世。学者如果堕落,社会就不会有希望。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坚守和提醒我的同事应该具有学者的节操,不可趋炎附势,不可随波逐流,不可媚俗赶时髦……因此,而得罪个别人。身为学者,每个人的风格不同,偏好不同,才情不同,追求不同,但“学术品格第一”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所谓“学术品格”,就是实事求是,不会“拉大旗作虎皮”,有一说一。真正的学者,要关注到所有事实,而不是立场先行地、选择性地剪裁事实。学者的职责就在于直面问题、披露真相、揭示规律,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依据的意见。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点是,大学教育要具有探索性、研究性和学术性,因此大学教师需要具有学者意识和学术品格。
  4
  理解人,理解人性,是一个艰巨却重要的思想课题,这对于以育人为职志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人心很复杂,人性也很复杂,但趋利避害、适应与改变等,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理解人和人性,学识修养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需要广泛、深入和有意义的人际交往。人们无法单纯通过书本去了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對来说比“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更为基本。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扪心自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去理解人性。不要侵害别人的利益,比较公正、厚道地对待别人,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也才能心安理得。
  5
  人的一生中几乎每天都要应对各种不同的局面:有的是冲突,有的是挑战,有的是考验,有的是危情,有的则可能是陷阱……正确的应对与训练有素有关,尤其是复杂情况下的应对。有的新闻发言人由于见识不够、格局不够,在面对记者锋芒毕露的提问时常常应对失当。从一个社会的角度看,应对的水准反映着文明的程度,一个人的应对水准则反映了其智慧与品格修养。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夫子自道”,将自己成功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或不当应对的教训去和学生真诚地分享。这也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义。
  6
  即使是对杰出人物的赞美,也应有所保留。人,即使是伟大人物,仍旧有凡夫俗子的一面,终究难以完全摆脱人的局限。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努力做一点自我超越且保持一点敬畏与谦卑,他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7
  人生的成败,很难有一定的标准。比如有的人,学问做得还不错,荣誉、地位也不差,可他一门心思想当官,但就是不如愿,你说他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人普普通通的,但自适己意,不仅自我感觉生活的满意度很高,也很受人尊敬和欢迎,这样的人算不算成功?依我的观察和人生成败的标准,可以大体肯定地说:人生的成功,一定是做人的成功;相反,人生的失败,也一定是做人的失败。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人,学问不错,能力也很强,但心术不正,与人相处总爱耍心眼。他虽然也捞到了很多好处,但他的心中满是挫败感。不是天资聪颖的人就一定成功,聪明反被聪明误毫不鲜见。
  8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身体在路上,不难理解,那就是游历,用脚丈量世界,去那些不曾去过的地方,见识不同的人和景——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不一样的山川物貌。而所谓“灵魂在路上”,大概就意味着“灵修”,意味着内心的喂养与成长。而我的体会是:游历,远远不仅仅是“身体在路上”,而是整个人在路上——通过所有的感官把世界装进你的心中,发现世界的奇妙与美好的同时,发现我们自己。“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之说,也可视为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现代表达。而就这二者的关系的论述,再没有比张潮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之说更为精妙的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初中心理教师,专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逾15年。其间,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初中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近期,我通过“问卷星”发起一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做过类似的调查,两相比较,发现后期除了在焦虑方面的比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基本没有显著变化。为什么十年都不足以让教师群体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所改观?如今又应从何处着手去改善
期刊
如何给教师解压?这一问题是关注教育未来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期待解决的,更是教师们自身应该着力思考的。  有人认为,教师缓解压力可以以休息、娱乐、旅游等简单的休闲方式为主;也有人认为,建立区域教师心理援助与辅导中心,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教育,普及相关的心理保健知识,注重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能很好地为教师缓解压力。在这两者中,前者治标不治本。且从长远来看,外在调整不如内在改变,这是因为对教
期刊
教师的心灵丰富充盈,品行和觉悟有足够的高度,性格与心智足够豁达,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做一名幸福教师,拥有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而如何找到自身的職业幸福,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生活即教育。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却常常忘记了生活乃是教育源头这个根本理念。这样,不仅让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容易走弯路,而且让教育教学活动处于一种片面发展的状态,仅仅限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用春蚕、蜡烛等来比喻教师的无私奉献这一高大形象,这些崇高的赞誉背后却恰恰掩盖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身份。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非圣人。在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下,教师已经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弥漫在教师群体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忽视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不良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学生。正所谓,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
期刊
当前,在应试教育竞争激烈、全民都为教育焦虑的大背景下,教师群体显然是当下社会的高压人群之一。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广大教师朋友对此一定更有深切体会和真知灼见。平时我劝那些教师朋友一定要注意身心健康,要给自己减压时,他们常常笑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正因为我是局外人,有时候反而能够“旁观者清”,能够跳出教育来看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给自己留一点空间  不少教师朋友在
期刊
心无所安,在哪里都是流浪。教育,最怕的是教师沦为精神的流浪汉:丧失内在的清澈和澄明,教育行为不修边幅……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讲求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内在力量的强大。同理,教师的心理也需要经历“内圣外王”的修炼过程,将内心变成一个强大的世界,继而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教育现实,自信地引领学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然而,教师心理“内圣”的过程却存在三个理性认识上的缺憾。  
期刊
前几日,有一位年轻的老师来到我办公室,向我抱怨:“校长,我真的是没办法教了,班上有几个留守儿童,成绩实在差,还懒惰、贪玩、不守纪律……”随后,我了解了一下其他班级的情况,其他老师也纷纷抱怨:“班上有几个特别不听话的孩子,任性、爱说谎……”“校长,您得去找这些孩子谈谈话,训斥训斥他们。”我答应道:“好,我来找他们谈谈话,给他们上上课。”  周一晚上,我把六年级各班老师认为的“差生”统一叫到多媒体教室
期刊
教育,说到底是爱。  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和学生,就不可能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这样的教师既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学生的爱戴,也不可能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影响力。有了爱,教师才会淡泊名利,亲近学生,充满激情;才会享受课堂,深耕教材,探究教法,指导学法。  教师要有爱的情怀,同时需要具备八大素质。  一、拥有爱的能力  走近学生是爱的基础。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俯下身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期刊
午餐时间,课程表上没有安排的40分钟,全程属于正、副班主任。  上午最后一节课结束,我提醒孩子们带好餐巾纸,整理好自己的桌椅,然后让他们去卫生间洗手,最后带他们排队去餐厅。  到了餐厅,副班主任姜老师已经在给孩子们逐一分汤。我帮忙从保温柜里取餐盒,孩子们排队来取。我一边递餐盒,一边不停地提醒他们:“要用两个手端餐盒。”“手里的餐巾纸要放餐盒上面。”“小心,有点烫。”  等所有的孩子都取完餐盒,帮忙
期刊
阿宇,是我9月接手新班认识的第一个男孩:活泼,热情,健壮,一张嘴巴好像抹了蜜;酷爱打篮球,是校队主力;学习自觉性差,作业老拖拉,每次语文考试70分左右,有时还惹出事端。  按理说,他不应该成为“学习困难户”。后来,我从其他教师那里了解到,他的父母在河北务工,家里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奶奶。指望家长辅导、督促他的学习,不太现实。  我没想到,这样一个孩子,帮助老师做事还挺上心的。每天上课之前,他总是跑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