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企业家摇篮的培养者、抗衡体系的诞生者、未来核心技术的产权者,这就是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眼中的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
对于一个不仅是科研机构、还是产学研结合的案例、同时更是市场产品企业孵化器的研究院的入驻,当地政府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这样的研究院的入驻在行业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带着这些疑问,《汽车观察》记者特意采访了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吴仲健,在他看来,苏州汽车研究院不仅是在培养人才、更是在培养汽车领域的企业家,充当着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家的发动机的角色,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从产品到样品到商品的三类人的认知不一样,所以会有一个矛盾存在。另外,研究院的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化需要时间,要诞生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是需要一段时间。
机缘巧合
在采访的开始,吴仲健向记者讲述了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入驻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渊源。
“吴江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成立的初期无任何工业基础,在这样一个土地上如何建设好开发区一直是政府所思考的问题。开发区从一开始呈现一个“空降”形势,所有的工业基础全部靠引进,投资的类别主要以台资、电子、出口这三种经济为主体。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理想化的开发区?理想化的开发区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现在的定位基本清楚:将来的开发区一定是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城市架构以及功能比较齐全和完善的综合体。
开发区最初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经济足够发达,但是基本都是暴发户偏多,这些暴发户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整个开发区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底蕴的开发区。当我们去反思这个问题,发现自己没有文化的时候,我们就要补上这一课,所以我们必须去引进有知识产权的和自主品牌的一些东西。正在这个时候,清华大学汽车系在学校的鼓励下准备到外面来搞工科产业化体系,他们正在寻找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引进了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我们的本意是要补上文化这一课,正好在寻找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汽车系来了,这也是一种缘分。我们深深的知道一个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是需要底蕴的,底蕴反应出来的东西就是自主的东西,这种底蕴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吴仲健向《汽车观察》记者娓娓道来。
取代进口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最开始吴江当地政府并不知道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吴江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到底哪些是吴江应该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于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到来,政府逐渐对汽车工业有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引进还有很大的空间,而汽车产业的引进其实已经基本告一段落,这条路很显然走不通。另外,当地政府意识到,对于人们认为的自主培育的技术和产品这一块市场比较大,既然市场当中有很大一块是需要进口的,所以进口市场是当地以及研究院在未来需要奋斗和发展的方向。
最初,当清华大学入驻之初,当地政府就提出了口号与要求,要求研究院不要去想很多,要想简单一点,这个口号是——“取代进口”,这是当地政府想做的第一件事情。然而,对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这样一个机构来说,它们跟地方政府之间的认知是有差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地方政府是希望引进技术而不是培育技术,而吴仲健认为这样的机构的到来应该是培育技术。
寻找矛盾的平衡点
在谈及如何把一个普通的研究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问题时,吴仲健更是向记者分析了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三类不同人,以及这三类人的不同认知而带来的矛盾,以及研究院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平衡作用。
他分析说:“从学校到做成产业的阶段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今年引进一个学校进来,明年就能出很多成果。从产品的角度上来讲,首先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这个过程其实是由三类不同的人去完成的。样品是由科学家、教授来研发的。而从样品到产品的过程是工程师和经济师一起做的,原因是这个过程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使这些样品能够大规模的生产,而这需要相应的生产设备;另外,还要讲究性价比,否则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转化成商品,所以这一类人是工程师和经济师。第三,从产品到商品这个过程又是另一类人来完成的,这类人就是销售人员或者说商人。而这三种人的文化完全不一致,要让他们集一身、在思路上达成一致是很难的。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样品是天使资本来做的,从样品到产品的过程是社会资本做的,而从产品到商品的过程是银行资本来做的,这三类人又是不同的三类人。由于这三群人不一样,资本的架构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想打通这条线很难。
目前,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架构不论是产业的架构还是资本的架构都不错,如果只是单纯的产业架构还不够,还需要资本需要市场来做支撑,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研究院里的各个研究所的架构以及金融资本的架构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在这中间还是缺少一个架构——如何卖东西,也就是销售软肋。对于教授来说,技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何卖东西是个问题,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在这些教授看来,商人就是奸商,这本身是有矛盾的。另外,让教授去销售东西这对于他们来说思维上转化不过来。”
同时,吴仲健指出,从样品到产品的过程应该是由国家资本而不应该是由社会资本来做。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之所以做这一方面,是想通过资源引进在开发区这一区域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来是一个电子产业,现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汽车产业,但是,只要选择这条路径就会存在这种矛盾,这种矛盾不可回避,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研究院正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四轮驱动”模式
关于苏州汽车研究院的运营模式,吴仲健告诉记者,这个研究院架构的打造花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里,这些教授们都在思考如何去打造这个合理的架构。目前,各种院校跟地方的合作特别多,基本以搞培训为主,他们并没有针对某一个专业在认真的做转化,而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架构已经逐渐做成了对产业、市场的定位以及金融和销售的架构,逐步形成了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的“四轮驱动”的模式。 总体看来,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成立不到三年,在这三年中,人才组织架构、资本架构以及销售公司已经基本搭建起来,并且基本能够顺利运营,但是不是全部运营,对于这些架构还在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对于研究所里的产品如何转化成为商品、以及在研究院里每个单独成立公司如何管理,政府给各个部门的养分是多少,如何支持它们,如何让科学家转化为企业家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苏州汽车研究院依然在摸索中。目前,苏州汽车研究院还不能真正成为主动战斗的斗士。
产业意义
在采访的最后,吴仲健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对于整个汽车工业的产业意义做了总结,他指出:苏州汽车研究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方面是在培养成为汽车工业中具有战斗精神的企业家,研究院扮演着培养汽车企业家摇篮的角色;另外,研究院正在逐渐诞生一些能够与其它国家汽车有所抗衡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研究体系和生产体系;第三,研究院正在为汽车工业做出一些贡献,而这个贡献不仅是初级阶段取代进口的贡献,在较长一个阶段,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一定是要诞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核心技术。
精彩对话
《汽车观察》:我们知道,苏州这个地方以传统的制造业见长,而这种科研机构的入驻是否填补了当地高科技领域的空白?
吴仲健:目前还不能这样认为,在整个吴江地区或者说整个苏州地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还是比较多,但是作为整车厂,尤其是轿车厂来说没有,之前有个南汽,后来南汽被上海买走。江苏虽然号称是经济大省,但是汽车工业是非常落后的,比不过浙江、安徽和江西这些地方。
《汽车观察》:苏州汽车研究院的这种“四轮驱动”模式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吴仲健:到目前为止,苏州汽车研究院还处于发展期和培养期,有一部分成果可以展示,但是还有很多成果暂时展示不出来。很多项目从开始策划一直到投产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而真正可以展示给人家看的时候应该是在研究院成立四五年以后,因为策划、买土地、建厂房以及人员的到位都需要时间,而研究院成立到现在还只有3年的时间。
虽然很多成果无法展示,但是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也有较大的突破,很多检测中心以及金融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了。研究院的定位很明白,不会真正成为汽车整车的生产商。虽然研究院的孵化企业已经有一些先进的技术诞生,但是零部件能够带给大众的震撼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有局限性,现在中国人看车大部分都只看乘用车,如果我们研究院这边只看好乘用车领域的话,我们自己就会死掉,因为全世界最厉害的对手都在这个领域,像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丰田。
我们所做的研究也是在加速中成长,我们没有办法做成汽车工业中的巨人,所以我们要做人家做不到的东西,比如,将来我们有可能是汽车芯片的集成商、方案提供商。我们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中国自己的东西,历史使命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做人家已经做过的东西,我们必须要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贡献。这种贡献就在于人家有的东西就不要再去做了,要做人家没有的东西,尽管要想超越人家很难。
《汽车观察》:对于这种研究机构,政府又提供了怎样的支持?力度如何?您又是如何看待这样一群汽车人?
吴仲健:首先在政策上会有一些支持,另外,政府每年都会投资一些钱进来,每年都会投入6000万的经费进来。除此之外,政府对人才的鼓励也会有一些政策,比如对引进的高科技人才购房的申报、生活补贴等都有相关政策。
对于这些实实在在地在做产业转化的研究院,我个人认为应该得到比如发改委、工信部等的重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我个人常常被这些汽车人所感动,这种感动是其他人看不到,而我是亲身体会到的,他们无论从工作时间上来讲还是与家人分隔两地来看,都是很让人感动。他们都是有家有口的人,但是都在静下心来做。所以我们在对这种人叫好的同时,也要给予精神以及经济上的支持。
《汽车观察》:以苏州汽车研究院为代表的这一类科研机构,是否是未来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输出的蓝海开拓者?
吴仲健:可以这样讲,我们办院的口号也是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贡献,这也是我们一个远大的理想。它的背后不仅仅是研究院、更是一群汽车人,一群清华大学汽车系以及它的校友都在关注和推动这个研究院的发展。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历史使命,是能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培育更多硬的和软的东西,这些硬件制造技术以及与之匹配的软件系统最终都会转化为经济能力。
对于一个不仅是科研机构、还是产学研结合的案例、同时更是市场产品企业孵化器的研究院的入驻,当地政府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这样的研究院的入驻在行业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带着这些疑问,《汽车观察》记者特意采访了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吴仲健,在他看来,苏州汽车研究院不仅是在培养人才、更是在培养汽车领域的企业家,充当着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家的发动机的角色,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从产品到样品到商品的三类人的认知不一样,所以会有一个矛盾存在。另外,研究院的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化需要时间,要诞生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是需要一段时间。
机缘巧合
在采访的开始,吴仲健向记者讲述了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入驻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渊源。
“吴江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成立的初期无任何工业基础,在这样一个土地上如何建设好开发区一直是政府所思考的问题。开发区从一开始呈现一个“空降”形势,所有的工业基础全部靠引进,投资的类别主要以台资、电子、出口这三种经济为主体。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理想化的开发区?理想化的开发区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现在的定位基本清楚:将来的开发区一定是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城市架构以及功能比较齐全和完善的综合体。
开发区最初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经济足够发达,但是基本都是暴发户偏多,这些暴发户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整个开发区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底蕴的开发区。当我们去反思这个问题,发现自己没有文化的时候,我们就要补上这一课,所以我们必须去引进有知识产权的和自主品牌的一些东西。正在这个时候,清华大学汽车系在学校的鼓励下准备到外面来搞工科产业化体系,他们正在寻找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引进了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我们的本意是要补上文化这一课,正好在寻找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汽车系来了,这也是一种缘分。我们深深的知道一个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是需要底蕴的,底蕴反应出来的东西就是自主的东西,这种底蕴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吴仲健向《汽车观察》记者娓娓道来。
取代进口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最开始吴江当地政府并不知道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吴江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到底哪些是吴江应该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于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到来,政府逐渐对汽车工业有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引进还有很大的空间,而汽车产业的引进其实已经基本告一段落,这条路很显然走不通。另外,当地政府意识到,对于人们认为的自主培育的技术和产品这一块市场比较大,既然市场当中有很大一块是需要进口的,所以进口市场是当地以及研究院在未来需要奋斗和发展的方向。
最初,当清华大学入驻之初,当地政府就提出了口号与要求,要求研究院不要去想很多,要想简单一点,这个口号是——“取代进口”,这是当地政府想做的第一件事情。然而,对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这样一个机构来说,它们跟地方政府之间的认知是有差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地方政府是希望引进技术而不是培育技术,而吴仲健认为这样的机构的到来应该是培育技术。
寻找矛盾的平衡点
在谈及如何把一个普通的研究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问题时,吴仲健更是向记者分析了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三类不同人,以及这三类人的不同认知而带来的矛盾,以及研究院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平衡作用。
他分析说:“从学校到做成产业的阶段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今年引进一个学校进来,明年就能出很多成果。从产品的角度上来讲,首先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这个过程其实是由三类不同的人去完成的。样品是由科学家、教授来研发的。而从样品到产品的过程是工程师和经济师一起做的,原因是这个过程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使这些样品能够大规模的生产,而这需要相应的生产设备;另外,还要讲究性价比,否则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转化成商品,所以这一类人是工程师和经济师。第三,从产品到商品这个过程又是另一类人来完成的,这类人就是销售人员或者说商人。而这三种人的文化完全不一致,要让他们集一身、在思路上达成一致是很难的。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样品是天使资本来做的,从样品到产品的过程是社会资本做的,而从产品到商品的过程是银行资本来做的,这三类人又是不同的三类人。由于这三群人不一样,资本的架构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想打通这条线很难。
目前,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架构不论是产业的架构还是资本的架构都不错,如果只是单纯的产业架构还不够,还需要资本需要市场来做支撑,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研究院里的各个研究所的架构以及金融资本的架构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在这中间还是缺少一个架构——如何卖东西,也就是销售软肋。对于教授来说,技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何卖东西是个问题,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在这些教授看来,商人就是奸商,这本身是有矛盾的。另外,让教授去销售东西这对于他们来说思维上转化不过来。”
同时,吴仲健指出,从样品到产品的过程应该是由国家资本而不应该是由社会资本来做。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之所以做这一方面,是想通过资源引进在开发区这一区域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来是一个电子产业,现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汽车产业,但是,只要选择这条路径就会存在这种矛盾,这种矛盾不可回避,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研究院正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四轮驱动”模式
关于苏州汽车研究院的运营模式,吴仲健告诉记者,这个研究院架构的打造花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里,这些教授们都在思考如何去打造这个合理的架构。目前,各种院校跟地方的合作特别多,基本以搞培训为主,他们并没有针对某一个专业在认真的做转化,而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架构已经逐渐做成了对产业、市场的定位以及金融和销售的架构,逐步形成了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的“四轮驱动”的模式。 总体看来,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成立不到三年,在这三年中,人才组织架构、资本架构以及销售公司已经基本搭建起来,并且基本能够顺利运营,但是不是全部运营,对于这些架构还在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对于研究所里的产品如何转化成为商品、以及在研究院里每个单独成立公司如何管理,政府给各个部门的养分是多少,如何支持它们,如何让科学家转化为企业家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苏州汽车研究院依然在摸索中。目前,苏州汽车研究院还不能真正成为主动战斗的斗士。
产业意义
在采访的最后,吴仲健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对于整个汽车工业的产业意义做了总结,他指出:苏州汽车研究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方面是在培养成为汽车工业中具有战斗精神的企业家,研究院扮演着培养汽车企业家摇篮的角色;另外,研究院正在逐渐诞生一些能够与其它国家汽车有所抗衡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研究体系和生产体系;第三,研究院正在为汽车工业做出一些贡献,而这个贡献不仅是初级阶段取代进口的贡献,在较长一个阶段,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一定是要诞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核心技术。
精彩对话
《汽车观察》:我们知道,苏州这个地方以传统的制造业见长,而这种科研机构的入驻是否填补了当地高科技领域的空白?
吴仲健:目前还不能这样认为,在整个吴江地区或者说整个苏州地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还是比较多,但是作为整车厂,尤其是轿车厂来说没有,之前有个南汽,后来南汽被上海买走。江苏虽然号称是经济大省,但是汽车工业是非常落后的,比不过浙江、安徽和江西这些地方。
《汽车观察》:苏州汽车研究院的这种“四轮驱动”模式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吴仲健:到目前为止,苏州汽车研究院还处于发展期和培养期,有一部分成果可以展示,但是还有很多成果暂时展示不出来。很多项目从开始策划一直到投产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而真正可以展示给人家看的时候应该是在研究院成立四五年以后,因为策划、买土地、建厂房以及人员的到位都需要时间,而研究院成立到现在还只有3年的时间。
虽然很多成果无法展示,但是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也有较大的突破,很多检测中心以及金融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了。研究院的定位很明白,不会真正成为汽车整车的生产商。虽然研究院的孵化企业已经有一些先进的技术诞生,但是零部件能够带给大众的震撼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有局限性,现在中国人看车大部分都只看乘用车,如果我们研究院这边只看好乘用车领域的话,我们自己就会死掉,因为全世界最厉害的对手都在这个领域,像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丰田。
我们所做的研究也是在加速中成长,我们没有办法做成汽车工业中的巨人,所以我们要做人家做不到的东西,比如,将来我们有可能是汽车芯片的集成商、方案提供商。我们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中国自己的东西,历史使命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做人家已经做过的东西,我们必须要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贡献。这种贡献就在于人家有的东西就不要再去做了,要做人家没有的东西,尽管要想超越人家很难。
《汽车观察》:对于这种研究机构,政府又提供了怎样的支持?力度如何?您又是如何看待这样一群汽车人?
吴仲健:首先在政策上会有一些支持,另外,政府每年都会投资一些钱进来,每年都会投入6000万的经费进来。除此之外,政府对人才的鼓励也会有一些政策,比如对引进的高科技人才购房的申报、生活补贴等都有相关政策。
对于这些实实在在地在做产业转化的研究院,我个人认为应该得到比如发改委、工信部等的重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我个人常常被这些汽车人所感动,这种感动是其他人看不到,而我是亲身体会到的,他们无论从工作时间上来讲还是与家人分隔两地来看,都是很让人感动。他们都是有家有口的人,但是都在静下心来做。所以我们在对这种人叫好的同时,也要给予精神以及经济上的支持。
《汽车观察》:以苏州汽车研究院为代表的这一类科研机构,是否是未来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输出的蓝海开拓者?
吴仲健:可以这样讲,我们办院的口号也是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贡献,这也是我们一个远大的理想。它的背后不仅仅是研究院、更是一群汽车人,一群清华大学汽车系以及它的校友都在关注和推动这个研究院的发展。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历史使命,是能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培育更多硬的和软的东西,这些硬件制造技术以及与之匹配的软件系统最终都会转化为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