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职院校多元化精准资助育人的路径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阶段,大数据技术发展与应用广泛,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托,也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高职院校的精准资助工作存在着认定机制弱、对象识别难、育人成效差以及动态管理缺失等问题,同样面临着资助与育人的结合度不够紧密、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多元化发展难的现状。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全程动态跟踪,达到精准资助育人的目的。
  [关    键   词]  大数据;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026-02
   一、引言
   2020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省民政厅及省残联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特殊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通知》,对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职院校。当前,高职院校在识别贫困学生方面仍然存在准确性低、形式单一、制度不完善等问题[1-5]。依靠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的数据分析,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经费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对此,有必要加快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准确数据资助体系的建设,完善贫困学生的识别和资助指标体系,建立大数据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精准经费筹措机制,促进精准识别、精准援助和精准管理贫困学生,实现发展教育目标。传统的资金管理方法和手段越来越难以满足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的当前发展需求[6,7]。当前,改善资助机制,从单一形式到多元角度、从物质资助到心理帮扶、从“一对多”到“一对一”,以大数据为抓手,发掘学生的内在资助需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多元化的动态管理机制[8];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分支,精准资助的根本目标就是精准育人,物质资助和心理资助并重,通过家校联合强有力地促进育人成效,开展多元化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以常州高职院校为例
   (一)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标准
   2018年,教育部联合各部门明确了贫困生的概念及界定条件,但也仅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目前,常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总量大,地域分布广,手工识别贫困学生的方法比较主观,导致一些非贫困学生被错误识别。真正的贫困学生可能因为他们不愿申请或缺少名额而无法被识别。在具体的识别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许多高职院校采用常见的“目标分配制度”来分配经费。通常,确定的经费配额是根据学院、专业或班级的占比均匀分配的,导致受助人的数量受到特定配额的限制,由于配额不足而无法真正识别实际处于困境中的学生。
   (二)资助过程缺乏动态管理
   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绝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调整变化的。目前,常州高职院校学生基数大,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内共有常州信息、常州工程、常州工业、常州纺织及常州机电五个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普遍存在不及时监控、信息反馈滞后、更新进度慢等问题,尤其是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类,家庭脱贫后往往不能及时捕捉,仅通过学生上报或学校检索下发,信息滞后并缺乏动态跟踪。同时,有些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的学生,对照贫困生的界定标准和条件,应当实时从数据库中划走,同步反馈给学生本人。但是,在贫困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缺少快速响应反馈机制,导致育人工作滞后、成效差。另外,部分贫困生出现学业预警等情况时,仅通过人工检索筛查,响应慢、耗时长,难以实现精准资助。
   三、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量化考核指标,精准识别“真贫困”
   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消费支出等硬性指标,对所有学生的个人信息指数进行量化赋分考核,分数越高,困难等级越高,从高到低排列,困難等级一般分为三个档次:“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在贫困学生的认定及审核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量化指标得分和总分,根据班级审核小组的意见和民主评估过程,对贫困学生的信息数据库进行综合识别。基于用于识别贫困学生的可量化指标,对贫困学生的识别将更加标准化,更加客观,也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了由于主观因素审查而导致对贫困学生的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在助学金分配标准方面,根据助学金目标的贫困程度,以增加对特别困难的助学金目标的支持,提高补助标准以及助学金分配的准确性和差异性,并确保工作过程公平、公正。
   (二)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精准资助动态管理平台
   采用大数据技术来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以实时监控贫困学生的动态。通过整理指标数据,实时分析、研判继而汇总成报告,建立困难预警机制,实施动态资金管理以及完善扶贫脱贫机制。动态资助管理模式作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学校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此外,动态管理不仅可以实时监控贫困学生的各种状况,而且可以更迅速、准确地识别和查找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确保应助尽助。因此,大多数高校还应该使用大数据来监视,实时监督学生的家庭经济、学习情况和消费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扶贫目标和扶贫标准,为深化和改善教育援助提供数据支持。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隐性贫困生
   基于院校自身的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高职院校可以主动谋划,进行数据比对并识别贫困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状况、消费状况和贫困原因。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影响,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校园卡的消费情况、银行卡的账单记录以及其他电子支付情况进行在线筛查、分析、研判,挖掘隐性贫困学生,达到应助尽助不多助。    四、大数据模式下多元化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索
   (一)改善内部外部环境,资金来源多元化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断升级,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的专业配置、师资力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人数在不断攀升,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并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以确保没有任何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政府应颁布有关法律和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帮助学生和社会资本投资,确保资金来源多样化,使高职院校自身为学生资助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搭建发展型、复合型、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资助平台,凸显育人成效
   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融发展、复合、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资助平台,消除信息孤岛,扩大资助覆盖面,确保资助工作零死角、零盲区、零失误。往往线下操作流程慢、耗时长、时效性差,这就需要将校内各资源进行整合,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传统资助工作模式,解决以上痛点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发力:第一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包括智慧校园、师生面对面、新闻公告、招生就业、资助政策等数据信息,全方位体现贫困生在校的综合情况,提升资助信息的聚合程度;第二层面,坚持数据驱动治理,统筹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基于丰富翔实的大数据平台,根据量化考核指标,分门别类地对困难学生的情况如实评估和反馈,并将具体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班主任和家长,实现家校联动;第三层面,大数据能够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将所有贫困生的学业、消费、预警、受助情况等信息纳入大数据系统平台内,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与更新,直接按照学号在线检索学生综合信息,时效性强,从而实现集成式管理。
   (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资助形式多元化
   1.以心理资助为核心,支持贫困生实现个人认知。在工作中,应密切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的自卑、敏感、可疑、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要注意贫困学生刚入学时的心理评价结果,以此为基础“量身定做”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应依托现有资源,主要面向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贫困生“绿色通道”,通过前期的问卷筛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开展各种专题报告、师生面对面、学术讲座、朋辈心理咨询等减轻贫困的活动。
   2.以励志教育为关键,鼓励贫困学生实现真正自助。当前,社会仍然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这对职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偏见,特别是对职业的偏见。另外,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弱、家庭依赖少、就业意愿强等特征。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据调查显示,约70%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地区,其中,68%的贫困生有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勤工俭学实践的经历,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因此,职业教育要通过专题报告、职业素养课程、故事分享会等渠道进行,结合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挖掘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将资金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系统地设计、有效地实施综合性资金筹措和实施教育项目。
   五、结语
   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特征,共同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政策环境,积极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加强宣传,传播和聚集积极能量,吸引社会贡献帮助学生。父母应密切关注学生在校综合表现,多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并积极引导。贫困学生自己也应该正确地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持职业道德和积极态度,实现人生价值。搭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五级管理体系平台,在大数据技术的驱动支持下,构建网格化治理框架,我們才能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厚植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实践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萍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资助路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193-195.
   [2]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95.
   [3]黄立,戴航.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J].教育与职业,2019(15):53-60.
   [4]刘畅.决胜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基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0):48-49.
   [5]张滨铄,周小晓,王晶.浅析人本思想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制[J].教育现代化,2017,4(32):46-47.
   [6]唐莹.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精准资助动态管理机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8):165-166.
   [7]谢彦,黄绍保.基于易班网打造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平台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57-58,61.
   [8]孙云龙.新形势下广西高校建档立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1):116-117.
  ◎编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在校本科生为访谈对象,了解、分析大学生对于“金课”建设的看法.通过编码分析,提取了“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课堂氛
[摘 要] 在“无线电计量”首次任职专业课中,时间频率计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计量项目。基于对时间频率计量的浓厚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时间频率计量课题研究小组,系统学习了时间频率计量知识,具体认识了时间频率的概念和特点,对国内外时间频率计量标准发展沿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述,熟悉了时间频率的计量方法,基于SR620时间频率计数器和Keysight 53520A时间频率计数器设
校友工作中对校友群体对象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信息工作,有助于高校掌握自己的校友分布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校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C9高校校友群体分布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反
[摘 要] 目的:探討SPOC与PBL联合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选取商洛学院护理学专业2018级学生82人,随机分为试验组41人,应用SPOC联合PBL教学方法;对照组41人应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理论、技能考核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统计并分析数据。结果:试验组的总成绩[(85.85±3.5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6.61±2.64)分],且试验
[摘 要] 课堂中学生的行为,直接反映了教学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师最关注的学生课堂行为,则是学生代码的编写。从学生程序撰写的行为数据出发,搭建数据采集系统,将学生有效的输入代码的行为数据采集后进行处理存储到数据库中,并实时呈现到教师的前端编程开发环境,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程序设计类课程;学生课堂行为;数据采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社区积极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是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的需要,有利于学校—社区的互促共建.调查发现:目前,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参与不积极、参与方式单一等问题.对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双证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实用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教育部发布了“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改革方向,职业教育需要从
[摘 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目标,而摄影能力作为数字化应用场景下人才的基础能力,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现阶段高职摄影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少、教材陈旧、设备少等,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基于多媒体技术在摄影课程中的应用,在制作资料库、线下线上互融教学、培育学生数字化素养等策略方面提出创新建议。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多媒体技术;高职摄影;教学
针对中职校建筑专业课程中实施思想教育进行问题分析,探索与实践以建筑CAD课程为例的建筑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对建筑CAD课程的教学背景、教学内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就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归因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以《密度测量》复习为例,紧紧围绕习题“再开发”,有效利用习题为引导,提高复习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