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我们宝应县开展了高中青年教师教学反思评比活动,通过组织骨干教师精心上课,青年教师认真听课,再进行仔细评课,最终形成反思性认识与感悟这样看似简单却符合教学规律的一个普通流程,进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起初,在刚实施这一活动时,部分青年教师还不太乐意,甚至怨声载道,对此活动大体的印象“流于一种形式,太过于空洞”,认为平时听课已经不堪重负了,搞这样的活动不是多此一举嘛!其实不然,就我个人而言,尽管平时听了很多课,也不失很多好课,但这样的活动,只要你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即使普通的東西也就变得不普通了,广大青年教师汇聚一堂,倾听老教师的精彩授课,目睹其绘声绘色的表演,利于我们清醒地从中找出与他们的距离,也许这就是鞭策我们今后进步的不竭动力吧!更何况通过听课后的评课与反思的形式,可纵观青年教师在看待同一堂课上所持意见的差异,甚至于截然不同,而这种迥异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反映了不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差异、思维评判能力的高低,以至于最终影响到形成的反思能力好坏。因此,这样的活动,我认为意义不凡,倍感珍惜,颇有感触。
然而,通过听——评——思的形式,所衍生出我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很多很多。目前,整个教育领域都在学习实施新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付以很高的热情以新的教育理念投身到课堂教学中去,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教育教学变革中来,用新课标的新理念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也愈发得感到急切,迫不及待地自觉深入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在反思中提炼自己,在发展中完善自我。反思,他既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合理有效手段。而对于反思,不应仅仅停留在某些时候某些事物特定界面上的反思,更应扩展、渗透到与事物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下面本人就通过本次活动,粗略地谈谈自己对教学反思的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强化“能力培养”反思意识
学习新课改教学目标后使我认识到:现阶段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教育思想也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眼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也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能力这个概念对于我们,说是太熟悉不过的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重智轻能”的现象还较常态化。比如:启发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教后使我反思到: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启发式一般有正向启发、反向启发亦或是观察启发、对比启发等等,总之,启发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但是,无论哪种启发式,其“启”须启到点子上、启得恰到好处,这样才有可能“发”。其原则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创设自我、发挥自我、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逐步达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的初衷。
二、强化“效益”反思意识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要讲效率、效果。作为教育,固然更要遵循这样的规则。提高勃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教师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学优先、质量至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那么,我们评价“效益”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说到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彭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无论怎样,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俗话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无数次的事例验证了这一点,那就是教师必须用心上好每一课。向课堂教学的高效果要质量,就需要孝师依据课标要求及教学规律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节课。
三、强化“教后”与“学后”反思意识
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另一层面映射出来的,那就是借助于学生反馈的渠道体现出来。同样,教师的“教后反思”也是通过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回答、作业信息的反馈等途径来验证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这一过程中辩证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教师通过“教后反思”,及时了解对知识传授正确与否、教法是否得当、课堂教学是否达标等一系列问题,便于改进完善教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引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验证、自我评价。鉴于此,我认为,主张让学生谈谈或回顾某章节、某节课的学习经过和结果以及感受、体会,从中感悟出学法是否适合于自己实际,学习效果是否理想,最终做出自我评价反思。另外,也可评价老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当然,老师要做到虚心接受,善于纳谏。进而,教师又可对某些学生的“学”提出评价,让其悔悟,继续改进“学法”。如此,师生间的互动反思,彼此间会感悟出“教后”和“学后”的得失,达到“教”与“学”最佳平衡点和结合点,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改进,推进教改进程,从而利于优化课堂效率。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节课、每一次教改活动的反思要有持久性、深入性、系统性,使反思成为一种常规、一种习惯。只有我们能时时回头看,深思熟虑,反思再反思,展望未来,我们的执教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
然而,通过听——评——思的形式,所衍生出我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很多很多。目前,整个教育领域都在学习实施新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付以很高的热情以新的教育理念投身到课堂教学中去,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教育教学变革中来,用新课标的新理念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也愈发得感到急切,迫不及待地自觉深入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在反思中提炼自己,在发展中完善自我。反思,他既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合理有效手段。而对于反思,不应仅仅停留在某些时候某些事物特定界面上的反思,更应扩展、渗透到与事物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下面本人就通过本次活动,粗略地谈谈自己对教学反思的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强化“能力培养”反思意识
学习新课改教学目标后使我认识到:现阶段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教育思想也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眼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也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能力这个概念对于我们,说是太熟悉不过的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重智轻能”的现象还较常态化。比如:启发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教后使我反思到: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启发式一般有正向启发、反向启发亦或是观察启发、对比启发等等,总之,启发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但是,无论哪种启发式,其“启”须启到点子上、启得恰到好处,这样才有可能“发”。其原则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创设自我、发挥自我、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逐步达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的初衷。
二、强化“效益”反思意识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要讲效率、效果。作为教育,固然更要遵循这样的规则。提高勃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教师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学优先、质量至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那么,我们评价“效益”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说到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彭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无论怎样,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俗话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无数次的事例验证了这一点,那就是教师必须用心上好每一课。向课堂教学的高效果要质量,就需要孝师依据课标要求及教学规律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节课。
三、强化“教后”与“学后”反思意识
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另一层面映射出来的,那就是借助于学生反馈的渠道体现出来。同样,教师的“教后反思”也是通过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回答、作业信息的反馈等途径来验证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这一过程中辩证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教师通过“教后反思”,及时了解对知识传授正确与否、教法是否得当、课堂教学是否达标等一系列问题,便于改进完善教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引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验证、自我评价。鉴于此,我认为,主张让学生谈谈或回顾某章节、某节课的学习经过和结果以及感受、体会,从中感悟出学法是否适合于自己实际,学习效果是否理想,最终做出自我评价反思。另外,也可评价老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当然,老师要做到虚心接受,善于纳谏。进而,教师又可对某些学生的“学”提出评价,让其悔悟,继续改进“学法”。如此,师生间的互动反思,彼此间会感悟出“教后”和“学后”的得失,达到“教”与“学”最佳平衡点和结合点,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改进,推进教改进程,从而利于优化课堂效率。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节课、每一次教改活动的反思要有持久性、深入性、系统性,使反思成为一种常规、一种习惯。只有我们能时时回头看,深思熟虑,反思再反思,展望未来,我们的执教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