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7月25日,霍德华·海曼与爱德华·贝尔率领二战美国退役军人及家属代表团来到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参观,献上了一本珍藏30年的相册,相册内有一幅毛泽东在1945年9月16日与霍德华·海曼等三个美国士兵的合影。
这两位军人动情地回忆起遥远的往事,仍如当年合影时那样兴奋激动。
渴盼一睹风采
1945年8月28日午后,一架从延安来的飞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传出,山城沸腾了。
到重庆后,毛泽东于紧张谈判之暇,广泛会晤新老朋友,向他们阐明中共的主张与立场,争取各方人士的同情支持。重庆的大小报章,纷纷报道毛泽东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这引起了三个美国士兵的兴趣。他们是“飞虎队”即第14航空队的霍华德·海曼、爱德华·贝尔和杰克·埃德尔曼,均属空军志愿人员,来华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飞虎队军营在重庆郊外,海曼、贝尔、埃德尔曼一边散步,一边热烈交谈。
“毛泽东不但接见民主人士,连视他为对头的右派也见,我们也设法见他一见。”海曼终于忍不住吐出了心声。贝尔接口支持:“我也想过,毛泽东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能一睹他的仪容风采,也不枉远涉重洋来中国一场。”埃德尔曼点头后又摇头:“我也有此愿望,但恐难实现。毛泽东属中共领袖,我们三个都是普通士兵,能见到他吗?”
“这是多余的顾虑。”海曼满有把握,理由很充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里写到,毛泽东是个平民领袖,常与农民、工人、战士甚至放羊娃拉家常。再说我们是外国人,还多了几分优势呐!”贝尔提出了另一个难题:“估计上司不会同意我们去见毛泽东,国民党当局也不希望看到,这如何进行呢?譬如,我们的愿望怎样转达给毛泽东?”
海曼胸有成竹,如此这般了几句,贝尔和埃德尔曼异口同声:“就这么办,看你的啦!”
次日,海曼告假出了军营,找到了好朋友“西南联大”的李教授。他从李教授那里听到过不少有关延安的情况。寒喧过后,海曼表明了想见毛泽东的愿望,请教授助一臂之力。李教授点头应允,写了一张纸条交与海曼,还细细叮嘱了一番。纸条上大意是:有三个美国士兵朋友来访,绝对可靠。
周恩来答应帮忙
航空队休息日,海曼等三人按照李教授的指点到了曾家岩,踅进了50号“周公馆”。这是周恩来个人名义的租屋,实为中共南方局办公处。
南方局负责外事的龚澎接待了他们。海曼递过李教授的“介绍信”:“听说贵党领袖毛先生喜欢抽烟,我们想送几包香烟给他,聊表敬爱之心。”龚澎转身进去请示周恩来,周恩来搁下公务走了出来,热情招呼。
海曼道明来意,把包扎得整整齐齐的香烟送到周恩来手里,上面用中文写着:“祝毛先生好,祝国共会谈圆满成功,希望中国人民有一个和平繁荣的前途。”署名是“三个美国士兵”。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主席表示感谢,但婉言拒收香烟:“据我知道,贵军的香烟供应比较紧张,实行配给制,而且数量不多,就请自己抽了吧,我替毛主席心领了。”
海曼很會说话:“中国人有句名言,叫做‘物轻情意重’,希望周先生不要客气。”
埃德尔曼接着说:“我们既然送来了,是不会再拿回去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十分迫切的要求呐。”“哦,有什么迫切要求?请讲。”周恩来客气地问。“我们很想见见毛先生,可以吗?”海曼与他的战友紧张地等待回答。
周恩来想了想说:“你们的要求,我一定负责转达给毛主席,不过你们的愿望能否实现,得由毛主席决定。”贝尔一听急了:“我们的要求很低很低,只要能与毛先生面对面谈几句,向他问一声好,就满足了。”
周恩来笑着说:“看来你们的愿望真的十分迫切。这样吧,我一定为你们多多美言,说心里话,我也希望毛主席能满足你们的要求,你们就静候佳音吧。”随之商定了联络方法。
毛泽东盛情款待
毛泽东听了周恩来的转达,爽快地同意会见三位美国士兵,并决定留他们吃饭,以示答谢,拿他的话来说是“礼尚往来”。时间定在9月16日。
9月16日终于到了,海曼、贝尔、埃德尔曼起了个早,洗头、修面、穿戴整齐。搭乘军用汽车至郊外下车,步行到曾家岩后,龚澎陪着他们坐车去了红岩村13号八路军办事处。安排他们在办事处办公室坐定后,龚澎去里边向毛泽东报告。三人再次整理衣帽,等候着盼待已久的那一刻。
“来了,毛先生来了!”海曼正一眼不眨透过竹帘注视着后边的走道,与战友不约而同起立。“有朋自大洋彼岸来,不亦乐乎!”毛泽东人未至而声先到,话音刚落,已出现在门口,“欢迎,欢迎。”“毛先生好!”海曼等同声称呼,一致立正敬礼。
毛泽东点头还礼,笑容可掬伸过手来。东方中国革命领袖的手与西方美国普通一兵的手紧紧相握。也许是紧张激动的缘故,三人额头上渗出了汗珠。毛泽东把手中的折扇递了过去,又招呼龚澎拿来两把芭蕉扇,然后说:“去会客室坐吧,那里凉快些。”又侧身伸手,“请。”
“请毛先生前面走。”海曼谦让。
“今天我是主人,你们是客人,又是稀客,理应恭请客人走前面。”毛泽东发现海曼背着相机,主动问道:“你们想要照相吧?”正中下怀,海曼忙说:“很想与毛先生合影,留个永恒的纪念。”出于礼节,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毛先生认为方便的话。”
“完全可以。”毛泽东朝四下里望了望,指指西侧的花园,“这边风景独好。”
毛泽东在一丛芭蕉树前站定,海曼捷足先登,占了他的左边,贝尔紧跟而上,占了他的右边,埃德尔曼怎甘落后,干脆蹲在了毛泽东身前。
“喀嚓”一声响,摄下了这珍贵而难忘的一刻。参加合影的还有乔冠华、钱之光、龚澎等。毛泽东和蔼的神情,风趣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使三个美国士兵原有的拘谨一扫而光。
“现在该由我向你们请教了。”毛泽东随之询问了一连串美国国内情况。
海曼等争相回答,毛泽东侧耳细听,又不住插问,显得饶有兴趣。这使三位战士大受鼓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希望把所见所闻如实告诉美国人民”
不知不觉已到11点多了,毛泽东如长辈之待晚辈:“你们走了那么多路,肚子一定锇了吧?在这里吃顿便饭。”海曼连忙推辞,毛泽东拦住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客随主便’,你们得服从我主人的啰。这顿饭,虽然没有美酒佳肴,但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深长友谊,希望你们领了我这份情意。”说着拉起海曼,“还是你带个头。”
待客人入席,毛泽东举杯在手,颔首为礼:“欢迎大洋彼岸的盟军朋友光临,为了我们的友谊,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三个美国士兵祝愿国共谈判顺利圆满。
毛泽东殷勤劝酒,谈笑风生。“毛先生,我们订了几份报纸,认为重要的内容都剪了下来,送给您参考。”海曼说着从包里取出裱糊整齐的剪报本。毛泽东伸出双手接过,认真浏览起来:“世界正在变化,不断有新的情况出现,它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海曼很是欣慰:“真的?它对你们的事业会有用处?”
毛泽东点点头:“我们的事业离不开各国人民的支持,斯诺、白求恩、爱泼斯坦、史沫特莱,还有你们三位,都是我们的朋友,感谢你们的宝贵支持。”
海曼与两个战友会心一笑,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一只信封:“115元美金,表示我们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支持。”周恩来问:“这是谁的钱呀?”
“是我们三人从津贴费里省下来的,钱不多,派不上什么用场,希望能收下我们的心意。”
“好好,恭敬不如从命,我和恩来代表八路军、新四军收下了。还有上次送给我的烟,在此一并致谢了。”毛泽东离座转身,拿来一套十二幅版画:“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延安鲁艺的作品,送给三位留作纪念。”
“非常感谢。”海曼躬身接过,“毛先生,周先生,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我们该走了。”
“君子聚会,总有一别,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毛泽东站起来送客。
海曼似猛然想起了什么:“我们快要回国了,请问毛先生,今后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吗?”
“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不很详尽,希望你们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情况,如实告诉他们,让他们有一个真实又全面的知晓。”毛泽东一边殷殷嘱望,一边与他们逐一握手。
海曼等三人回营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贝尔在他的日记里由衷赞叹:毛泽东一见面就给人深刻印象,使你不由自主地喜欢他。他是真正的人民领袖,他对我们的访问表示高兴,那是发自内心的……
本文参考资料: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重庆谈判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重庆谈判资料》
这两位军人动情地回忆起遥远的往事,仍如当年合影时那样兴奋激动。
渴盼一睹风采
1945年8月28日午后,一架从延安来的飞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传出,山城沸腾了。
到重庆后,毛泽东于紧张谈判之暇,广泛会晤新老朋友,向他们阐明中共的主张与立场,争取各方人士的同情支持。重庆的大小报章,纷纷报道毛泽东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这引起了三个美国士兵的兴趣。他们是“飞虎队”即第14航空队的霍华德·海曼、爱德华·贝尔和杰克·埃德尔曼,均属空军志愿人员,来华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飞虎队军营在重庆郊外,海曼、贝尔、埃德尔曼一边散步,一边热烈交谈。
“毛泽东不但接见民主人士,连视他为对头的右派也见,我们也设法见他一见。”海曼终于忍不住吐出了心声。贝尔接口支持:“我也想过,毛泽东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能一睹他的仪容风采,也不枉远涉重洋来中国一场。”埃德尔曼点头后又摇头:“我也有此愿望,但恐难实现。毛泽东属中共领袖,我们三个都是普通士兵,能见到他吗?”
“这是多余的顾虑。”海曼满有把握,理由很充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里写到,毛泽东是个平民领袖,常与农民、工人、战士甚至放羊娃拉家常。再说我们是外国人,还多了几分优势呐!”贝尔提出了另一个难题:“估计上司不会同意我们去见毛泽东,国民党当局也不希望看到,这如何进行呢?譬如,我们的愿望怎样转达给毛泽东?”
海曼胸有成竹,如此这般了几句,贝尔和埃德尔曼异口同声:“就这么办,看你的啦!”
次日,海曼告假出了军营,找到了好朋友“西南联大”的李教授。他从李教授那里听到过不少有关延安的情况。寒喧过后,海曼表明了想见毛泽东的愿望,请教授助一臂之力。李教授点头应允,写了一张纸条交与海曼,还细细叮嘱了一番。纸条上大意是:有三个美国士兵朋友来访,绝对可靠。
周恩来答应帮忙
航空队休息日,海曼等三人按照李教授的指点到了曾家岩,踅进了50号“周公馆”。这是周恩来个人名义的租屋,实为中共南方局办公处。
南方局负责外事的龚澎接待了他们。海曼递过李教授的“介绍信”:“听说贵党领袖毛先生喜欢抽烟,我们想送几包香烟给他,聊表敬爱之心。”龚澎转身进去请示周恩来,周恩来搁下公务走了出来,热情招呼。
海曼道明来意,把包扎得整整齐齐的香烟送到周恩来手里,上面用中文写着:“祝毛先生好,祝国共会谈圆满成功,希望中国人民有一个和平繁荣的前途。”署名是“三个美国士兵”。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主席表示感谢,但婉言拒收香烟:“据我知道,贵军的香烟供应比较紧张,实行配给制,而且数量不多,就请自己抽了吧,我替毛主席心领了。”
海曼很會说话:“中国人有句名言,叫做‘物轻情意重’,希望周先生不要客气。”
埃德尔曼接着说:“我们既然送来了,是不会再拿回去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十分迫切的要求呐。”“哦,有什么迫切要求?请讲。”周恩来客气地问。“我们很想见见毛先生,可以吗?”海曼与他的战友紧张地等待回答。
周恩来想了想说:“你们的要求,我一定负责转达给毛主席,不过你们的愿望能否实现,得由毛主席决定。”贝尔一听急了:“我们的要求很低很低,只要能与毛先生面对面谈几句,向他问一声好,就满足了。”
周恩来笑着说:“看来你们的愿望真的十分迫切。这样吧,我一定为你们多多美言,说心里话,我也希望毛主席能满足你们的要求,你们就静候佳音吧。”随之商定了联络方法。
毛泽东盛情款待
毛泽东听了周恩来的转达,爽快地同意会见三位美国士兵,并决定留他们吃饭,以示答谢,拿他的话来说是“礼尚往来”。时间定在9月16日。
9月16日终于到了,海曼、贝尔、埃德尔曼起了个早,洗头、修面、穿戴整齐。搭乘军用汽车至郊外下车,步行到曾家岩后,龚澎陪着他们坐车去了红岩村13号八路军办事处。安排他们在办事处办公室坐定后,龚澎去里边向毛泽东报告。三人再次整理衣帽,等候着盼待已久的那一刻。
“来了,毛先生来了!”海曼正一眼不眨透过竹帘注视着后边的走道,与战友不约而同起立。“有朋自大洋彼岸来,不亦乐乎!”毛泽东人未至而声先到,话音刚落,已出现在门口,“欢迎,欢迎。”“毛先生好!”海曼等同声称呼,一致立正敬礼。
毛泽东点头还礼,笑容可掬伸过手来。东方中国革命领袖的手与西方美国普通一兵的手紧紧相握。也许是紧张激动的缘故,三人额头上渗出了汗珠。毛泽东把手中的折扇递了过去,又招呼龚澎拿来两把芭蕉扇,然后说:“去会客室坐吧,那里凉快些。”又侧身伸手,“请。”
“请毛先生前面走。”海曼谦让。
“今天我是主人,你们是客人,又是稀客,理应恭请客人走前面。”毛泽东发现海曼背着相机,主动问道:“你们想要照相吧?”正中下怀,海曼忙说:“很想与毛先生合影,留个永恒的纪念。”出于礼节,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毛先生认为方便的话。”
“完全可以。”毛泽东朝四下里望了望,指指西侧的花园,“这边风景独好。”
毛泽东在一丛芭蕉树前站定,海曼捷足先登,占了他的左边,贝尔紧跟而上,占了他的右边,埃德尔曼怎甘落后,干脆蹲在了毛泽东身前。
“喀嚓”一声响,摄下了这珍贵而难忘的一刻。参加合影的还有乔冠华、钱之光、龚澎等。毛泽东和蔼的神情,风趣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使三个美国士兵原有的拘谨一扫而光。
“现在该由我向你们请教了。”毛泽东随之询问了一连串美国国内情况。
海曼等争相回答,毛泽东侧耳细听,又不住插问,显得饶有兴趣。这使三位战士大受鼓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希望把所见所闻如实告诉美国人民”
不知不觉已到11点多了,毛泽东如长辈之待晚辈:“你们走了那么多路,肚子一定锇了吧?在这里吃顿便饭。”海曼连忙推辞,毛泽东拦住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客随主便’,你们得服从我主人的啰。这顿饭,虽然没有美酒佳肴,但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深长友谊,希望你们领了我这份情意。”说着拉起海曼,“还是你带个头。”
待客人入席,毛泽东举杯在手,颔首为礼:“欢迎大洋彼岸的盟军朋友光临,为了我们的友谊,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三个美国士兵祝愿国共谈判顺利圆满。
毛泽东殷勤劝酒,谈笑风生。“毛先生,我们订了几份报纸,认为重要的内容都剪了下来,送给您参考。”海曼说着从包里取出裱糊整齐的剪报本。毛泽东伸出双手接过,认真浏览起来:“世界正在变化,不断有新的情况出现,它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海曼很是欣慰:“真的?它对你们的事业会有用处?”
毛泽东点点头:“我们的事业离不开各国人民的支持,斯诺、白求恩、爱泼斯坦、史沫特莱,还有你们三位,都是我们的朋友,感谢你们的宝贵支持。”
海曼与两个战友会心一笑,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一只信封:“115元美金,表示我们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支持。”周恩来问:“这是谁的钱呀?”
“是我们三人从津贴费里省下来的,钱不多,派不上什么用场,希望能收下我们的心意。”
“好好,恭敬不如从命,我和恩来代表八路军、新四军收下了。还有上次送给我的烟,在此一并致谢了。”毛泽东离座转身,拿来一套十二幅版画:“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延安鲁艺的作品,送给三位留作纪念。”
“非常感谢。”海曼躬身接过,“毛先生,周先生,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我们该走了。”
“君子聚会,总有一别,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毛泽东站起来送客。
海曼似猛然想起了什么:“我们快要回国了,请问毛先生,今后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吗?”
“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不很详尽,希望你们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情况,如实告诉他们,让他们有一个真实又全面的知晓。”毛泽东一边殷殷嘱望,一边与他们逐一握手。
海曼等三人回营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贝尔在他的日记里由衷赞叹:毛泽东一见面就给人深刻印象,使你不由自主地喜欢他。他是真正的人民领袖,他对我们的访问表示高兴,那是发自内心的……
本文参考资料: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重庆谈判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重庆谈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