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法学本科教育具有封闭性、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困境,法学本科教育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变通课程设置、改革和完善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变革教育模式。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教育目标,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6-0531-0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学本科教育在大学“扩招”的大环境下一度呈现出“过度膨胀”的趋势,大批素质参差不齐的法学本科毕业生流向社会。然而由于专业对口岗位难觅,一大部分毕业生转向从事其他行业,这使得一些学者提出应取消法学本科专业,只在研究生阶段设置法学专业。法学本科教育“产品”供大于求的表象与社会对高素质法学人才求贤若渴的现实折射出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尴尬。我们不禁要问法学本科教育怎么了?
  
  1法学本科教育的困境
  
  1.1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
  大部分法学毕业生缺乏从事法律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诸如法律文书的制作技能、法庭审判技能、辩护技能、口头表达及文字表达技能以及解决复杂法律问题所需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作为人才输送的终端,对求职者能力的要求虽有所不同,但对其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则是一致的。然而據司法部门反映,学生毕业到法律实务部门后,至少要三四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适应审理案件、处理案件、代理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
  1.2法学本科教育的封闭性
  法律涵盖面广的特点决定了法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摘要]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法学本科教育具有封闭性、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困境,法学本科教育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变通课程设置、改革和完善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变革教育模式。至自然科学的天生的密切联系。然而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却将法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加以讲解、研究,仅仅从规则的解释和适用的角度就法论法,忽略了从社会经济背景、政策变化、法律规则的实际效果及市场与法的替代等宏观方面来研究法律[1]。同时忽视了其他与法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一些高等法学院系要么没有相关学科的设置,要么即使设置了也被学生置于“选修课必逃”的地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这就导致了法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较差;
  1.3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与法学毕业生实践能力低紧密相关的便是实践教学的失败。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各法学院系也设置了相应的诸如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大部分实践活动没有学分,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第二,学校往往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地点和机构相当分散,学校难以给众多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第三,就实习阶段来说,学生接触的主要是与法律实务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一般不真正承担办案工作,实际操作技能难以得到培养;第四,活动的阶段性和独立性较强,在活动结束后,师生之间没有正式、系统的交流与经验总结。
  
  2法学本科教育的出路
  
  法学本科教育确实存在着众多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取消法学本科专业。法学本科教育在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法治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化解法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顽疾才是当务之急。
  2.1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教育目标是教育过程的导航灯。对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历来有不同的见解。一些学者指出,法学本科教育应定位于通识教育[2],即培养学术型法律人才。作为现代普通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从其培养的目标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法学本科教育的确是一种通识教育。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是职业化教育[3],即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霍宪丹先生将法学本科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这个根本任务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解决做人问题,使学生树立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具有现代理性精神,养成独立的法律人格;二是解决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的问题,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解决做事问题,使学生掌握从事法律职业必备的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满足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需要[4]。笔者认为,这种概括是相当贴切的。法学本科教育应以传授法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同时要注重法律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连接。因此,法学本科教育目标以定位于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宜。
  2.2课程设置的变通
  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法学院系法学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已日趋科学化,但在专业课内部的协调、与法学相关学科的设置及法律职业技巧课程的设置上仍有很大缺陷,具体体现在:
  1)基础理论重视不够。据了解,近年来,部分法学院校对课程进行调整,如压缩法理学、法史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学时量,增开民商法等实用性课程,甚至出现了国家颁布一部法律,就开设一门相应课程的法学教育紧随立法指挥棒的状况。同时在校师生对法律制度史、法律思想史等学科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本科教学应侧重于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教授,以及法律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理论法学在此方面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注重法理学、法史学、法哲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讲授;
  2)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法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会计学、管理学、逻辑学、金融、证券、保险、现代科学技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不能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法学专业课学的再好也只能是知识的跛子,并最终影响职业能力。正如博登海默所说:“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公仆,法律工作者就必须首先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和广博知识的人”。现代大部分法学院系设有相关学科课程,其中某些为必修课某些为选修课,但由于重视不够难以发挥应有效用。基于此,应在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考试方式,对相关学科的学分做出硬性规定等方式提高相关学科的地位;
  3)法律职业技能课程的缺失。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如律师执业技巧、证据实验课程、刑事侦察学、物证技术学、法医学等许多法学院系并没有设置,这与我国大部分法学院系的师资力量不无关系。而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国法学教育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如对证据的发现、识别和审查的能力、案件代理的能力等低下。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便是吸纳法律实务工作者为法学院系服务。
  2.3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1)教学方法的改善:①将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优势进行到底。我国的教育一般被认为是以讲授式教学为主。采用讲授式方法教师能充分阐述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应的具体规则,相对于从个案推导出所适用的具体规则而言,讲授式教学对法学知识的传授是高效的。对于大一、大二学习法学理论和法学知识阶段来说,讲授式教学无疑占据绝对优势;②利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为我们服务。案例式教学已不再陌生,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也会用到案例来说明所讲授的原理。但是笔者所说的案例教学并非单单是这种以案说法的形式即说明式的案例教学,更重要的是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括课前的准备,查找资料,自主思考,课上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自主的思考,对于法律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这种教学方法在大三、大四阶段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2)考核方式的改善。目前法学本科教育考核的基本目的还局限于考查学生对于教科書或者教师上课所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课程完成后一次考试确定科目的成绩。一般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范围,提出考试题目,决定考试的方式,做出评卷标准(参考答案)。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的课程成绩高低通常取决于能否完整准确地复述那些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补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怪现象,学生在考完试后很快就会忘记该门课程的内容。
  这种考核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法科学生素质的要求。大学本科法学课程的考试更应注重考核考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而较好地检测这些能力的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应当在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考核的内容,应以法学原理、基本法律制度为主,而不应以在实务中完全可通过查找获得的信息为主。此外,应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和辩论的表现应成为考评学生的主要依据。
  2.4实践环节的改进和创新
  1)目前法学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法庭旁听、模拟法庭、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法律宣传、实习、论文等。针对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的时弊,首先,对某些实践课程的学分应做出硬性规定,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其次,完善对实践成果的评估和固定。目前实践课往往是以一篇实践报告为最终结果,而对实践报告的内容等没有严格的规定,对报告的评判也过于宽松,使得部分学生即使不参加实践也很容易获得学分。因此对实践报告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应做出严格规定。此外,一些实践课因缺乏事后的交流和经验总结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应注重实践后师生之间的交流,如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等形式固定实践成果;第三,某些实践课程应保持其经常性,如模拟法庭,尽量使全体同学多有机会参与其中并承担不同的角色,从而体验不同的角色特征;第四,实习阶段学生往往难以真正得到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对此,公检法部门应承担接受和指导法科学生实习的义务,司法部可以为此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2)积极开展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是培养法科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时应具有的法律意识、立场、技能的法学教育[5]。诊所法律教育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模式,使法学院学生学会在法律实践中“诊断”并开出“处方”,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
  诊所课程运用了大量传统法律教育不曾使用的方法开展课堂讲授,包括角色扮演、实景模拟、大组讨论、小组讨论、观摩与反馈等,方法新颖生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诊所课程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及掌握与不同类型的人(当事人)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这种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课程的实用性,也令其从新的角度思考“人际关系”。课程注意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习惯,特别引导学生思考律师职业在社会中的真正定位和法律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5法学双学位、辅修制度和法学教育
  法律服务市场对我国法律人才的素质及其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急需懂法律、又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尤其是计算机、科技英语、金融商贸等理工类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掀起了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浪潮。如一些有条件的理工科高校采取了2 2双学位式教育,要求学生要有其他理工专业背景,在2年其他专业的学习以后再转入法学专业学习2年并且在毕业时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和其他专业的本科学位。又如部分高校以本校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方面具有的交叉综合优势为依托,为非法学专业又有志于攻读法律的学生开设法学辅修班,对最终考查合格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或法学辅修证书。这些改革一是迎合了社会对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的需要,另外也对困难重重的法学本科教育注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当然,这种特色教育模式需要以本校综合教育资源为依托,在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决不能无视本校特点蜂拥而至、亦步亦趋。
其他文献
<正>供电所管理水平,实际上就是供电所所长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展示和体现,因此,所长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所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业绩。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称职、
近日,日本本田汽车和卡车制造商日野公司宣布,将加入软银集团和丰田汽车的合资企业Monet Technologies,以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服务。根据协议,本田和日野将分别向Monet Technolo
书法书写中潜意识的形成以扎实的基本功和渊博的字外涵养为支撑点,经典的“过去经验”是书法创作者潜意识形成的基本的材料。书法创作者的心态环境是潜意识外化的基本条件。成
目的: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AM)炎症反应模型中,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霉素A(TSA)对炎症因子TNF-α和微小RNA-146a(miR-146a)表达的影响,探讨TSA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构建体外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将NR8383细胞分为四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LPS(1μg/ml)处理组;TSA
邓小平意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邓小平当代意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从意识滥觞到思想体系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它已从国际政治的边缘移向了中心的位置。因此,环境保护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它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兴衰
马鞍山市华侨物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精细管理、精心服务、精彩生活”为物业服务理念,坚持“恪守标准、满意规范、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服务标准化方针。
本科生导师制包含两个关系层面,即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层面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层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除了必须理顺学校与教师的关系,落实“导师”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
2009年11月,我有幸用21天的时间,体味、感受英国幼教。如今细细回味英国幼教,最打动人心的是那句“每一个孩子都同等重要”。在学校的的管理理念中,在崇尚与自然相融的校园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