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重修圆明园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投入到支持与反对的行列之中,且不论这一方案正确与否,到底是谁烧了圆明园似乎就有很多人弄不清楚。我考了许多朋友,其中还不乏大学毕业的,听到最多的一个答案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事实上,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而八国联军是1900年入侵北京的。 我们从小学起便开始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初中、高中十几年下来一直没有中断,但许多人回答这个重要的历史问题时却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历史是人文的精髓。“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对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无知……对历史认识的种种误区,折射出当代学子人文素质的缺失。
  
  人文素质缺失令人堪忧
  
  何谓人文素质?在中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喷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中国古代的人文教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炼,使人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到了现代,人文素质具体讲,是指人的人格、素质、修养,包括在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及伦理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还包括在优秀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很多的学者、教授认识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文精神缺失。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把考证、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功利主义思想及其严重,缺少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被很多学生忽视。笔者对有关大学生学习取向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实用技能等实用知识,21.16%的文科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在对个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则比较漠视,个人主义倾向普遍存在,“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春夏与秋冬”,很少关爱周围的人和事, 甚至连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前途的大事也漠不关心,有责任感的毕业生在逐年减少。
  人文素养较差,文明修养缺乏。许多学生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道德水准低下。在很多大学,学生书本、手机等财物失窃的事件时常发生,大学生违纪、违规现象也频频上演。
  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弱,而且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相关的语文理论知识缺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全被网络占满了,上大学后,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很少接触经典著作。对于其他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则普遍了解较少,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科学知识知道得更少,不懂国家的历史文化。
  
  历史教育边缘化危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良风气,市场经济浪潮侵蚀校园,家庭教育不到位等都有很大关系,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看到,那就是长久以来,历史教育的边缘化,以及历史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造成的。
  学习历史很重要,这是无需置疑的。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总结和记录,因此,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全面、综合的价值理性的经验和教训。历史知识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主体观、竞争观、合作观、科技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同时,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人文教育功能,应该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大。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其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在“最不愿学的课程”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
  上下五千年演绎了许许多多的惊心动魄,历史本身很精彩,却为何会遭到学生如此的冷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高考指挥棒下的无奈。由于历史学科在升学考试中不是语、数、外那样的“中心学科”,所以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流的情况下被边缘化乃势所必然。既然学科的地位由考试的需要来决定,那么中学阶段的历史课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 主要就是因为高考科目中还有一门选考科目“历史”, 及在“综合考试”中还有一些历史类的考题需要历史课去辅导。在高考指挥棒下,历史教学只好以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为最终目的,人文素养培养被看作为软任务而不受重视。由此看来,“学历史”异化为“学考历史”。确实,如果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历史,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就会变成索然无味的记忆符号,学生的厌学和考后“失忆”也就会成为难治的瘤疾。
  调查中,同学普遍反映:教师总是在讲解怎么也说不完的历史,学生们学习的兴致却不高;历史知识不断地增长,使原本已浩如烟海的历史看起来像座无法攀登的巨大山峰;记忆、记忆,总是记忆,年代、地名、人名实在太多等等……可想而知,在学生们的头脑当中,历史只是永远不断的反复的记忆过程,这无疑是历史教育的可悲之处。
  “我们也没办法,有兴趣的内容高考不考,我们讲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得不了高分。我们无力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悲哀!”一位历史教师无奈地感慨。
  进入了大学,历史依旧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主要在于历史课程缺乏合理的整体设计。历史教育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中所占比重少之又少。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历史课或者被当作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或者在政治理论课程中充当“绿叶”,在笔者曾就读的财经院校,相关历史课程的开设几乎寥寥,虽然是财经院校,对历史的学习也不能挤压到如此地步!尽管前几年许多院校在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但历史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并没有就此改变。对历史课如此定位,既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也难以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出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国家重视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教育, 而对于人文科学的资助力度比较小,这就造成了一种氛围导向,许多人认为学习理科知识和技术是有前途的,而学习文科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是缺乏实际价值的,以致历史这一传统学科遭遇就业白眼的情况也愈发严重,许多学生为了生计,纷纷改行。历史教育的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必须高扬历史教育的旗帜
  
  我们曾经津津乐道于中国孩子的数理化水平全世界数一数二,也曾为我们的孩子出国以后往往能够学业上脱颖而出而感自豪。但这只是片面的事实。事实的另一面是,中国的哲学、经济、政治、法律、文学等人文学科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国人即便是华裔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如果说科技的落后还因为基础薄弱情有可原,那么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浸润下的人文学科只能沦为外国理论的二道贩子,却着实令人扼腕!
  科学和人文是一个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两条腿,我们重视科技的进步,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但也不应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人文精神恰是孕育科学思想的土壤。我们不应该忘记,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把人性解放出来,产生了一批具有独立科学精神的知识分子,才推动了自然科学取得长足的发展;我们应该知道,又是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把近代科学推上了另一座高峰。“人文主义是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予了明确证明。
  我们常以自身流淌着千年的文化血脉而自豪,但真正铭刻、了解这些文化的人又有多少?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凝聚,而历史教育是夯实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基石,一个不重视历史的民族终将被历史遗弃,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历史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一句话:学习历史,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文献
高校的组织目标是教育领域的公共利益,是要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同时高校提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公共服务,且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它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包括增加就业与收入,促成对现有政治体制正确性的认可,确保社会的安宁与稳定,促进人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机构中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增强环境意识等。为此,捐赠高等学校就是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就是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就是推
[摘要]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在积极进行转型探索。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能力”认知的偏差、系统跟要素的拆解、内容与形式的分离等困境。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矫正认识偏差,升华能力认知;强化系统意识,错位互补发展;走出实践崇拜,人才分类培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 误读 矫正  [作者简介]潘昱州(1975- ),男,四川南充人,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宋代以前,淮河流域因富庶繁华而闻名,而公元二十世纪发生的“黄河夺淮”留下淮河中游梗阻、洪泽湖阻水、入海通道不畅三大恶果,淮河因此成为中国灾害最频繁及最难治理的河流。最近200年里,淮河流域共发生100多次较大水灾,受灾人口数千万。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败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拉稀生癌,二千年代治理较快。”这首广泛流传于淮河岸边的民谣,形象简练地描述了淮河水环
在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里,法律其实时时面临着被阉割和缩水的威胁。在法律与地方利益的博弈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再成为一些地方自以为是固守的游戏规则。    长春市拆迁办近日要求各拆迁单位要文明拆迁,严禁采取涉黑和砸门窗等非正常手段强迫被拆迁人搬家,和严禁擅自组织强制拆迁。在《物权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情况下,如此要求文明拆迁的拆迁禁令看上去似乎在画蛇添足,颇有点多此一举的嫌疑!毕
在中职学校中,学困生占有一定比例,学困生所占比率过大,会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研究如果帮助学困生转化是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基础较差、升学无望或想早参加工作的人。他们不少人厌倦理论学习,如果强行灌输过多的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