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节选)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ng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8里路。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了。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13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责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13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我13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叫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手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像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
其他文献
曾经有一个帖子在网络上流传很广:一对热恋中的大学生,男孩向女孩历数了自己的若干缺点:穷、脾气不好、甚而“好色”……女孩却不改初衷,依旧柔情万种。最后,男孩说了一句话,女孩听完之后悲愤不已,扬长而去。这句石破天惊的话就是:“我四级没过!”  这则灰色幽默听上去有些夸张,却非常形象地描绘出英语四六级证书在当今大学生中的“显赫地位”。  时下,以升学就业、出国留学应试为浪底的考G、考托、考研,以加盟外企
期刊
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先后在女子500米与1000米短道速滑中两度封后,实现了中国人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世界震惊,国人振奋。  2008年5月4日,杨扬作为境内火炬传递第一棒的火炬手拉开了境内传递的帷幕,杨扬再次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  在无数的光环背后,很多人会很容易地联想到,杨扬必定是经历了无数的汗水、泪水走到了今天。诚然,挫折不可避免,但是回想起从前,尤其回想起童年那段岁月,
期刊
“了解我你就会发现,我是那种很好强,很有野心的人。”18岁的邱天在大洋彼岸这样告诉记者。  一个新闻奖,让这个华裔女孩一夜间成了美国学生中的明星。由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的全美新闻写作比赛中,邱天以一篇《与离婚抗争》获得了“通稿与专题”栏目冠军。这个奖项设立30年来,邱天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不过得奖对这个女孩并不是第一次了。“在校报两年,我的五六篇新闻稿都获得了州级或国家级的奖。
期刊
2008年四月某日,京郊白坊早市。  20多平米的门面房,水泥地面、白灰墙。一张床、一张桌子、三个凳子,后面则是一排崭新的厨具。这里是徐大兵进京后的第二家工作“单位”。此前,他一直在早市上的一家餐馆工作。  每天早上起床后就算开门营业了。这是一家外卖店,徐大兵的任务就是在11:00之前准备好当天要卖的饭菜——大约100份盒饭。  08:50,徐大兵还在切土豆。他是个左撇子,但下手非常利落。嚓嚓……
期刊
感觉上还停留在萨马兰奇生涩地读出“Beijing”的时候,可一转眼距离奥运会就剩下十几天了,坐在公交车上人们也开始谈论单双号和忙着种植盈盈绿草的亚运村了。    前段时间报社人事重新调整,终于我也换了新工作,很荣幸介入到新成立的文体部,这样的荣幸导致的结果是我必须非常完整地关注奥运会气氛的弥漫和扩散。    奥运会前好多小区的老太太都蹲在家门口煞有介事地背英语单词,其实我听来听去,好像就“Welc
期刊
“一个20多岁的青年,经过40多年,已经变成老头儿了。然而我觉得自己还像年轻人一样活蹦乱跳、朝气蓬勃。我在共青团中央工作了20多年,天天同青年朋友打交道,也许正由于此,我仍感觉自己还不老,不知老之将至……”在回忆录里,张道诚这样记录他的心情。  张道诚说自己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结识朋友,二是舞文弄墨。从早年在中国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到团中央、全国青联,再到全国政协, 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爽朗
期刊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30周年庆典之际,“神童”们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曾最受关注的1978年入学的首届少年班成员。周逸峰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与他对话后,颠覆了自己对少年班“神童”的既定印象。“神童”的称谓并不像外界所推测的那样让他觉得荣耀无上,或倍感压力。“‘神童’只是一个词语,我对这个概念没什么感觉。”周逸峰平静地陈述,没有开心得意,也没有反感不耐。    “我的童年是蓝色的”  “如
期刊
穿梭在城市的森林里,日复一日地忙碌、疲惫而倦怠。  在多少因焦虑而失眠的夜晚,常常回忆起烂漫天真、无拘无束的童年;回忆起在乡下的夏夜,躺在户外的凉席上,听着外婆娓娓道来的民间典故,仰头细数着满天的繁星闪烁,丈量着牛郎织女之间宽阔的银河,无邪地甜蜜入睡……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有着对浩瀚星空的追求,有着对一切美好与善良的向往。  当成长并成熟,到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劳碌,我们
期刊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曾获“第一届华鹤杯全国经济节目主持人大赛十佳主持人”第二名。    在香港直播室的时候,每一次连线记者,我都下意识地身体前倾,直到有人提醒,“你怎么老趴着?都快钻到监视器里了!”  香港太远了,演播室太豪华了,我没法相信眼前的一切。  127个小时过去,录完周六的特别节目,走出大楼,给头儿打了个电话,“我必须得走了”。  “冷暖人生”摄制组已经在那里拍摄了五天的时间。有一
期刊
纪念全国青联成立59周年暨全国青联委员活动日,于5月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杨利伟、臧天朔、邓伟、俞贵麟、胡伟、阎冰竹、冯巩、李汉林、倪邦文、何青龙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全国青联新、老委员青联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庆青联59岁生日。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出席纪念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室主任陈云英,第十届全国青联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