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康熙的误国之路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36942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为学习大国,三百多年前的中国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但被学霸康熙拒绝了。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能有康熙这么好学,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对西方文明更感兴趣,更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博学多才。遗憾的是,虽然有如此勤勉好学的皇帝,但彼时的大清朝并没有成为学习大国。当西方工业文明来到东方时,康熙断然拒绝与国际接轨,将中国彻底封闭,中国错失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佳良机,中国百姓则继续在专制大国的统治下苦苦挣扎。
  西学主动上门
  康熙是个好皇帝,更是一个好学生,始终牢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诲,汲取西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但康熙逐渐变成了一个吃独食的皇帝,学习到手的西方科学只是装在自己的脑子里,或者顶多在皇族内部的朋友圈分享转发一下,并没有群发给专制下的子民。西方科学俨然成为康熙在广大臣民面前的一个得瑟手段,在逞能的道路上,康熙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这话道理没错,但很少人能做到,实行封建专制的康熙更做不到。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到康熙在位时,中国已经有意大利、日耳曼、法兰西等多达十一国的外国传教士,有点儿多国联军的味道。外国传教士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教!外国人也深知“擒贼先擒王”的中国古训,于是,传教就先从康熙下手。为了讨好康熙,传教士一边将欧洲带来的各种新鲜玩具——科学仪器送给康熙,一边给康熙不断“戴高帽”。这个说他是“千古一帝”,那个说他是“万古明君”。康熙一边陶醉于传教士的赞美,一边痴迷于西洋的科学工具。
  康熙本来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阅遍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典籍。偶然遇到西方的自然科学,甚是惊喜。惊的是,天朝上国的外面竟然还有这样一门神奇的学问,喜的是,这些新鲜的东西我康熙居然都接触到了。这就犹如康熙长期面对宫中三千佳丽时,突然出现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异邦金发美女。康熙的口水流了一地。
  欧洲的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自然科学都有什么呢?有数学、物理学、医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康熙学习很刻苦,政务不繁忙时,每天都要学习七八个小时,即使日理万机,也要学上两三个小时。养心殿、寝宫,甚至连御膳处都留下了康熙学习的背影。传教士们往往都是天刚亮就要进宫,下午三四点钟才出宫。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日记中对此做了详细记载。
  学习型皇帝
  康熙最喜欢数学,包括几何、代数,尤其是喜欢摆弄各种数学测量工具,如半圆仪、圆规、几何多面体模型,还有世界最先进的盘式手摇计算机。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忆,康熙把业余时间全部放在学习数学上,一直保持了两年时间。各种数学的定理公式口诀烂熟于胸、数学仪器的应用也熟练自如。每天的几何绘图是康熙的最爱,什么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锥、圆柱等等。白天学西方的几何绘图,晚上思考中国哲学,偶尔还会发出“人生几何”的感叹。
  除了喜欢数学,康熙对天文学与测量学也非常痴迷。据笔者推测,这应该和科学仪器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这两门学问需使用相当多的测量仪器。当时的康熙见到测量仪器无疑和小孩见到玩具差不多。康熙为此收藏了很多测量仪器,不仅有传教士进贡的纯西方仪器,还有康熙谕令造办处制造的中西合璧的测量仪器。在制造测量仪器方面,康熙给出了很多科学的指导意见,堪称专家。
  坐在院子里观测日月星辰、气象变化也是康熙的一项日常工作。太阳与物体影子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变化,刮风下雨的规律,甚至包括罕见的日食、月食等,康熙對此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康熙不仅亲自实验,如在院子里插旗子,观测风向变化,同时还经常向大臣们炫耀,如计算出正午的日影后,让大臣们等候验证。大臣的欢呼赞美让康熙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康熙不满足坐在家里学习科学,还经常要出外做实地科考。太监们可就受罪了,各种笨重的测量仪器经常要车拉人扛。康熙巡视江南,遇到河湖,就会兴起,用水平仪测试一下水位。遇到山川,就要测量山地距离。学霸康熙为后世留下了上千件精美科学仪器,如今它们基本都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拒绝推广西学
  然而,如此爱学习的康熙,并没有将西方的科学知识播撒到全国,学习皇帝没有推动大清成为学习大国。到底是康熙的个人原因还是有外在原因。依笔者推测,康熙的个人原因居多。一方面是维稳需要,维护并巩固爱新觉罗基因的统治,打江山就要继续坐江山,尤其是皇权的神圣光环不能有半点褪色。当时西方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基督教的传播是并行的,且都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如此,自然不利于愚民统治,所以传教士在康熙年间的传教并不是很顺利,到雍正时期,传教士干脆被全部驱逐出境。
  另一方面,康熙也认为,百姓素质低,暂时无法全面适应西方工业文明。如有传教士欲出版人体解剖学方面的书籍,康熙下令阻止,他说:“此乃特异之书,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最后还有一点,应该说是康熙的自大无知,是天朝上国的心理优越感在作祟。如在康熙看来,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拥有坚船利炮的荷兰人照样被打得屁滚尿流。在康熙的心底,虽然尊敬西方自然科学,但仍认为只是“奇技淫巧”而已。如此一来,众乐乐还不如独乐乐,康熙那意思,嘛推广不推广的,我自己乐呵乐呵得了。
  康熙时期的大清,蓬勃发展,国家的运势正在向上抬升,被幸福包围着的康熙可能无法看清国家未来潜在的危机。笔者相信,大清的欣欣向荣对康熙具有强烈的迷惑性。未来看不清,但现实康熙却看得很准,康熙十分清楚西方工业文明与基督教对皇权的冲击与摧毁必是致命的。基于此,康熙才抬出了“大清国情论”与“百姓素质论”,拒绝与西方工业文明握手。梁启超甚至批判康熙为“窒塞民智”。
  尽管康熙是一位勤劳的皇帝、伟大的皇帝,为国家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但康熙禁止子民进行科学探索,钳制自由思考,仍罪莫大焉。以上都是康熙维持专制大国的手段,用专制大国牺牲学习大国,中国丧失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明朝时期,中国还诞生了李时珍、徐光启等多位科学家,而反观大清一朝,竟然毫无建树。
  简单来讲,就是对康熙统治有利的,便会立刻与国际接轨,方便自己乐呵乐呵。对康熙统治不利的,便马上抬出“国情论”,拒绝融入世界先进文明。
  治理国家,他是伟大的康熙帝,拒绝西方文明,他就只是个康师傅。
其他文献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国祚虽短,但在政治制度上建树颇多。廷议就是秦始皇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建树。笔者从史籍上找到有关秦始皇廷议的三条记载:  第一条,见于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卷十四《至公》:“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仰天而叹曰:‘吾德出自五
期刊
海外汉学家小传  竹内好(1910—1977),日本汉学家。高中毕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科,与当时日本国内汉学的主流——古典研究——不同,竹内好特立独行地选择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同好友武田泰淳组建了“中国文学研究会”。竹内好最初以郁达夫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后关注鲁迅,在对鲁迅的译介和研究上倾注毕生心血,成为日本鲁迅研究界的泰斗,学界对其鲁迅论有“竹内鲁迅”之美称。竹内好一
期刊
【主编手记】  本刊利用之前的两期连载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华润葵教授的《中华民族开天史——关于文明时代标志的大讨论》从最宏观的层面探讨了人类族群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为何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为接下来的论述和争鸣提供了基准在更早的两期里本刊连载了《中华远古史研究理路》勾勒出对开天史这个问题的一个整体性指导性的思路本期在明确了研究理路和讨论基准的前提下中华民族开天史将开始它对具体对象的探究之旅旅途的起点
期刊
清同治七年(1868),日本发动明治维新,从此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明治政府制定了军事扩张的“大陆政策”,把逐步吞并周边国家列为基本国策。  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并改为日本冲绳县之后,明治内阁又把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和台湾等地定为其下一步目标。  光绪十三年(1887),日本参谋本部制订了一份《讨伐清国策》,计划一旦发动侵华战争,即以主力部队攻击中国京城,制服清皇朝。之后把辽东半岛
期刊
近来『学霸』一词在网上及生活中悄然流行所谓学霸就是『学界中的霸主』一般用来指代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的一类人含向往和羡慕意有人为『学霸』们总结了几大特点一学习厉害二发自真心地热爱学习三有学习也有丰富的生活对于『学霸』这一充满活力时尚感和幽默感的词的流行我是颇感欣喜的当学习从一件很『苦』的事变成一件很『酷』的事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便指日可待了  借现代传媒之力今天的很多『学霸』纷纷
期刊
关于古代文人与考试的羁绊,人民大学研究考试的专家邓北平教授介绍,古代的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功用主要有以下三点:走上庙堂之高的仕途、获得高人一等的身份、加入往复循环的阶层流动。但总有这样一些学霸才子,主动或被动地跳出这三界之外。  曾经学霸变“词霸”  柳永,北宋第一大牌通俗歌曲词作者。他的职业生涯,多少要拜一场无厘头的考试所赐。  出身儒宦家庭的柳永,毕生流连于烟花风月场所,倾心填词。他天赋极高,
期刊
又到了每年高考结束后的长期吐槽时间,今年的主题之一是借民国高考怀古伤今。看看这几张试卷吧:1948年的南开国文卷就三道题:作文“知识有什么用处”,名词解释外加自黑式问答题“国文课是很枯燥么”;1931年上海交大理数卷,难度只相当于现在高二的水平。顿时大家都有了一个梦:穿越回民国考大学。醒醒吧,考民国大学真没有那么容易,你不信?现在就带你“穿越”回去。  题海战术与英文数学  那个年代,搞全国统一招
期刊
警惕李钟岳式的悲剧  ●李路  李钟岳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软弱、徘徊与进退失据:心存良知而又违心杀女英雄;屈从“上峰”却遭撤职;最后忧愤自尽,伤害家人。李钟岳的所作所为如果变换一下时间顺序,他会变成另一个人:如果他在杀害秋瑾前,不屈服“上峰”,提出辞职,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撤职,二是治罪,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一死,这样他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义士”;如果他在殺害秋瑾前自杀
期刊
以嗜书和博学著称的钱锺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  2014年5月29日,《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新书发布会在商务印书馆低调而隆重地举行。三卷本的第一辑收入钱锺书1935年至1938年间在欧洲留学期间的十本笔记。从这些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到钱锺书是如何做到学贯中西的,也能隐约看到动荡的岁月里命运的波澜。  字迹中的人生起伏  德国汉学家、《围城》的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