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快乐:当下读图时代追寻的幸福梦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这个读图时代眼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随处可见的生活常用品都可以与视觉相关联,如新的报刊形式出现、道密乐、戈兰德维尔等人的漫画萌发、摄影术的家庭推广、电话和电脑的普及……而眼球艺术的“非物质化”倾向却把注视的焦点投向人和人类经历的特性,摄影术、广告、橱窗和移动设备等重塑着人们的记忆与经验。纷乱的视觉,变幻的生活,使得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体会不到快乐,如何在变幻的视觉世界找到一种归属感和幸福感,如何通过眼球艺术提升看不见的竞争力,需要我们唤醒沉睡内心的审美快乐。
  一、观看——审美愉悦的体验
  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在观看中度过的,观看先于语言。“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视觉过程是人类生存中基本而又充满奥妙的经历,如某某是个有“见识”的人,爱情使人“盲目”,还有“虎视眈眈”、交换“看法”、“望眼欲穿”等等,所有的精神活动几乎都与视觉相联结。
  在西方思想史上,视觉也总是比其他的感觉受到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哲学家认为,直接的视觉甚至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相”其实就是知觉中的“完形”,古人的许多说法和想法都是由观其“相”而来的。在日常审美的现象中,我们对事物的一切认知都与意象有关,即使是最抽象的科学理论也离不开意象。视觉思维是一项极其奥妙而深刻的东西,为达到视觉传达基础,视觉形象表面上是它的客观表示,借造型的特性来推广它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的深广度可以达到与历史和人类同长。有时,为了表示政治的权威、军事的力量、宗教的崇高、经济的繁荣以及职业、居住、身份、性格、阶级、仪表、音乐,使尽了视觉艺术的功能,又进一步把视觉语言的深度和宽度提高了不少。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现代美学如此突出地变成了一种视觉美学。但视觉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强调。
  二、视觉思维——审美快乐的源泉和活力
  1.触摸视觉思维的魅力
  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用视觉思维活动中的意象在知觉与思维之间重建了一座桥梁,他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重要概念,指出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工具。广义的知觉还包括心理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同直接的感性把握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也就有了一般思维活动的认识功能。视觉思维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观也认为定“相”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往往被要求将精神上的意义贯注到他的形象中去。这就有了南朝齐人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在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法则。获得“生动”的同时,也就有了“灵魂”,视觉形象表达着精神上的思索,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在当今中国仍具有活力。这就是中国美学中的直觉与心灵感悟,它往往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了视觉的尊贵性。
  从这一意义上看,对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把握和合理应用,无论对当代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对“眼球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幸福生活观,都将有深刻地启示。
  2.唤醒美的觉知
  当代的生存危机中无意义生活之痛苦的精神危机占据了人的心灵,而唯有美才能把人类的精神从物质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走向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审美的过程无不伴随着视觉思维活动,人们在眼球艺术的审美快乐中爆发出无限的潜能,审美的快乐能涵养一个人超越功利的审美精神,从而能够自由快乐地享受人生。
  审美快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快感,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审美心的养成,在审美知觉中发现某种新图式,产生好奇心并通过知觉本身的组织能力发现它的“完形”,获得一种整体形象的独特经验和感性的愉悦,并进一步对知觉完形作进一步审视和欣赏,从而产生审美认识、审美快乐、审美判断和审美欲望,直至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
  涵养具有审美快乐的人应该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人活着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向到体验美的生命状态中,要让人学会审美,学会审美就是学会享受生活,美好生活才是幸福人生的中心。
  3.寻找幸福快乐的密码
  当下人们崇尚自由及简单的社会关系与价值,这也和中国传统美学法则源于简单的原则相仿。因此“简洁不累赘、功能单一”的形式蔚为21世纪服饰、家具、建筑、汽车等产品之流行时尚,甚至于也成为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针。
  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于1997年发表了Michael H.Goldhaber的文章《注意力购买者》指出,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当今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即“眼球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要捕捉人们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有艺术创新,要有更多的艺术性,如视觉中物体的平衡、现状、形式、空间、运动以及光和色等。破译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密码”,对新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出国访问期间的服饰审美观就曾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和效仿,并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评价为无形中提升了国家外交软实力。彭丽媛服饰的特点也正在于它的民族性、简洁性和低调时尚的个人品味。这是因为,在当下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和使用的工具或产品中很多都是一种纷繁复杂、炫目耀眼的样式。正由于当下日常生活的缺乏秩序、整齐、对称和整洁,才使得这种简单的对称和整齐的形式充满了魅力。具体说,在彭丽媛的着装品位中,呈现出了规则的、对称的、民族的、简洁的图形,就等于在迷乱中创造了秩序,在混沌中创造了简洁,在变幻中创造了自信。
  当下读图时代美学的追求和根本宗旨,可说是“使世界视觉化”。事实上,视觉天然地是身体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作为人类身体现实的存在方式。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远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
  三、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
  美好生活的梦想决定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使眼球艺术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我们就需要把“审美快乐是人的本质及其人类生存的本质”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通过社会实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其中。
  当下读图时代人们所追寻的审美快乐是精神的愉悦、是生命的发现,是创造的源泉,是幸福,是生产力,也就是中国梦的生活体现。因为生活永远有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这种体现由感性经审美走向理性,是回归生活、回归情感、回归人的本性存在!情感永远是我们快乐生活与创造性生活的唯一源泉,只有把情感放在和理性同等的位置,才能展开我们幸福完满的人生历程。
  *本文系201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艺术教师成长⊥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LA1020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科培中心)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为研究断层对地下采空区充填法回采的影响,以大冶铁矿铁门坎采区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考虑断层与考虑断层影响的2种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2种工况下采空区充填回采前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学科积淀。该专业前身为1954年开设的小学语文学科进修班,1984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全日制专科学生,2004年起开始和重庆师
运用模型实验相似理论,推导出高温矿井巷道风流对流换热原型和模型之间的相似判据,建立了高温矿井巷道风流对流换热的实验系统。测量并分析了不同巷道壁温、不同入口风速以及
期刊
一  我叫麻天宝,是省电视台都市频道《DV观察》栏目的通讯员,干的是不拿工资只赚点稿费的行当。我不是无业游民,我干《DV观察》通讯员,干的只是业余喜欢。不过经常在《DV观察》发短片,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都以为我在《DV观察》工作。  各位朋友,我拍的短片里有我的联系方式,你身边有什么新鲜事儿,就打我手机,我随叫随到。按照惯例,我介绍说我高富帅,大家肯定认为我说瞎,不过我说我高和帅,这就是实事求是
北斗MEO、IGSO和GEO 3种卫星联合高精度定位时,会对定位模型的结构产生影响,通过采用正弦高度角模型、正切高度角模型、高度角与卫地距组合模型以及高度角、卫地距与信噪比组合模型等4类随机模型对不同长度不同高差的短基线进行解算,对比和分析不同随机模型对于不同长度不同高差的短基线的模糊度解算成功率及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短距离、小高差的基线,采用正弦高度角模型模糊度成功率和定位精度最高;长距离
配矿是矿山企业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优化配矿,满足生产需求,实现矿石质量的均衡和稳定。因此,根据贵州某矿山铝土矿含量和复杂的特征,运用非线性规划数学
在我的心中,我一直以为一部好电影就是一首好诗。不管这首诗是抒情的、哲理的,还是婉约、豪放的都一定激荡人心,甚至唤起你奔赴生命战场和倾注自己的一生心血乃至生命的豪情,为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选择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其思想和艺术产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和人性光芒,必然会照耀你去追求自己生命世界最美丽梦想,成为一个向往、热爱、创造生活和美好的人。  我们知道,林语堂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的中
“最沉重的枷锁,是人们自己的心。”  ——雨果  一  近几年,许多装修后的人家都安装了双重大铁门,既固若金汤,又豪华气派。然而,俗话说:“防路贼易,防心贼难。”我家的故事就是如此。  直到看见一群和尚到602号去做法事,我才知道阿炳师傅去世已经七天了。  在隐隐约约的诵经声中,住在401的我,浮想起与阿炳曾经是二十几年的邻居,受过他不少关照,可他走的时候,自己竟然不知道,心里顿时觉得很不是滋味。
对不确定性的呈现并非小说的专利,事实上,这是一切虚构性文学作品——小说、诗歌以及戏剧——的旨趣和魅力所在。不确定性规避了那种总是试图以一种凝固的看法来代替探询和叩问的危险倾向,不确定性也消解了探询和叩问之后那唯一答案的出现——它只是衍生出更多分岔的小径,导向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发现和疑问。新闻报道总是试图努力接近那个唯一的事件真相;哲学家热衷于给世界描绘出一副固定图景;有不少散文沦为了作者自我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