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羁林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身边的同事大多不是北京本地人:有的刚刚毕业,经过实习,通过校招进入公司;有的在多家互联网公司跳了数次槽,已是互联网老兵;也有曾在体制内工作十几年的人,因为不喜欢事业单位的条条框框,转而投身互联网大潮。
  形形色色的人汇聚到这座城市,汇聚到五环内外,汇聚到西二旗。不同地方的口音,尽力转变成便于交流的普通话。大部分人为了上班方便,选择在公司附近租房。互联网人喜欢称自己所在的企业为“厂”,常自嘲为“厂工”或“厂妹”。平日大家按时上班,周末进城,生活几无二致。只有临近春节时,平时在这座大厂工作生活的人纷纷提出返乡的休假申请,每个人的返乡路线汇集起来,天南地北,自北京出发,北至满洲里,南至海南,更显得中国幅员之辽阔。
  但今年,在北京市因防疫而发布严格的进出管控后,我周围的人大多都取消了回家的计划。我知道政府部门、央企国企、事业单位的职员们都收到了就地过年的通知和要求,但民营企业并没有做强制规定,只要做好防护,做好核酸检测,还是可以合理流动的。我在外多年,对异地过年并不陌生,所以提早和家里打好了招呼,今年不回湖南。出于好奇,我对周围的同事展开了人类学以及社会学调查,想了解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今年不回家乡过年的决定,也想了解那些坚持回家过节、离开北京的同事的想法。
  我们小组有意思的一点在于,组内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省份,有着广泛的社会学取样样本。
  小C来自山东,离北京相对较近,但也因为近,反而让她生出了不如就地过年的想法。当我问她今年为什么会考虑留在北京,她笑道:“出于对国家疫情防控大局的考虑。”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随后正色道:“没开玩笑呢,说真的。”
  “你是要搞调查写文章吗?”
  “算是吧。”我并不避讳。
  “唔……一来是因为做核酸检测太麻烦了,二是回家后也是在家待着,过年各种亲戚朋友走访,家里并不清净,不如在北京好好休息下。”她说道,“而且和我一起住的闺蜜也不回家,我们俩可以一起过年。”接着,她思考了一阵,补充说:“唯一遗憾的就是,不能回去陪陪我姥姥。”
  她姥姥已经高龄,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和姥姥关系亲密。她提及这是她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原本陪姥姥的时间就不多,这次不能回家,让她觉得有些失落,但最终她还是做了留在北京的决定。
  “来回要做三四次核酸检测,”她说,“返乡太麻烦了,而且还不知道我们那小地方会出什么样的政策,都说不好。”
  当我转问H的时候,她明显听到了我跟小C的对话:“我也是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她又快人快语地说,“以及避免了七大姑八大姨对我的‘关怀’。在这过年没什么不好的。”
  H已经工作近8年,在我们眼里,她是一名优秀的职场人,做事干练,统筹得当;但在一些闲人眼里,她属于大龄未婚女青年,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
  我明知故问:“七大姑八大姨的‘关怀’是不是指婚嫁方面的询问和闲话?”
  “对,催婚什么的。”她回答得不动声色,“我1997年出生的表妹都生孩子了,所以,他们会比较关心我的个人问题。”
  这其实是每个职场女性都会面临的问题:结婚、生育、产假。如果走上这条道路,事业上势必会受到极大影响,而若是选择优先事业,那就会要承受相应的社会压力,以及随着晚婚而来的长辈及同侪的不理解。但好在北京并不在意:在北京,像H这样推迟婚恋的职场女性比比皆是。
  “2017年春节是在澳洲过的,那是我第一次没回家过年。没回就没回吧,也没什么。”H是江苏人,曾经在澳洲有过一年Work & Study(工作游学)的间隔年经历,“所以这次倡导就地过年,就不回了。”她的语气轻描淡写,拥有着她这个年纪的洒脱和自信。
  坐在另一头的小L硕士毕业不久,还在犹豫今年春节要不要回去。如果不回去,这也会是她第一次在异地过年。“我媽让我别回去,”她说道,“我还在纠结,还是有点想回去,你回去吗?”
  “我不回去,所以问问大家的安排。”
  “要是检测没那么麻烦,我就回去了。回去回来都要健康观察,出不了门,会很不爽。”她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随即自我宽慰式地向我解释道,“但是在这里也还可以,我可以做些菜。而且不用回去面对亲戚了,社恐福音。”
  “准备自己做年夜饭吗?”我问道。
  “那只能自己做了。但在北京买不到重庆那样好的辣椒,我之前做菜都没有买到过好辣椒,只有螺丝椒还可以。”
  “你是重庆涪陵人吧?”
  “是的。”
  “那你会做榨菜吗?”
  “……”
  我和小L的谈话就在这刻板印象的一问一答中结束了。
  还有刚刚离职的小Y,她因为工作压力较大,在春节前选择离职了,原本我以为她会回家休息一阵,结果发现她也选择了不回厦门。
  “为什么不回去呢?不是正好可以好好休息吗?”我问道。
  她的回答非常实在:“现在还在投简历面试,年后有新工作了的话,怕回去了回不来。”
  春节后是互联网人离职的高峰期,很多人会选择拿完年终奖后离职,然后离开北京不再返回。但是在春节前离职的小Y明显是个特例。算上在我们公司工作的时间,她工作两年多,虽然离职了,但她没有考虑过离开北京,还是想在北京找工作。
  “还是互联网的工作吧,”她说,“毕竟两次工作都是运营相关的,后续发展也还是想在互联网。互联网当然要在北京找了,厦门哪有什么互联网。”
  随即她像是想到了什么,问道:“我如果去了竞对,要和X姐说一声吗?”X姐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
  “看你自己吧,据我所知并没有什么强制要求。你年后入职吗?”我回答的同时抛出了新的问题。
  “想再看看。”她说,“再面试几家吧。你有什么好的选择参考吗?”



  “我有好的选择我自己就去了。对了,P家电商你去不去?那边有个机会。”P家电商是近期舆情频出的“大厂”,她以为我在调侃她,没有再回复我。但实际上我确实收到过他们的邀约。
  组内的小R,家在河北,河北受疫情影响很严重,她明显是很难回家过年的,我也就没有再多问她留在北京的理由。
  还有一部分同事,春节待不住,据个别极端人士的说法是 :“怎么也不会留在北京过年。”
  老李就属于“个别极端人士”,但和一般人要回家乡过年过节不同,他是北京人,往外走主要是出去旅行。“在北京太没劲了,春节得出去走走。”老李旅游经历丰富,40多岁,未婚,他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多年,前年轉到互联网行业来,据他说,在体制内也是因为“太没劲”,还是互联网公司好玩,有活力。老李是个大玩家,心态特别年轻,春节法定假期加上公司年假有接近10天,他并不想待在北京。公司大年三十开始放假,他约了大年二十九的核酸检测,准备等检测结果一出来就往外跑。我问他去哪。“青海吧,自驾。”老李是属于敢想敢做的人,前段时间丁真爆红的时候,他就选了个周末飞到成都开车去理塘了,没能见到丁真,但也收获颇丰:见到了飘着雪花的川藏公路,银装素裹,煞是好看。
  J总和Y总,是正统的回家过年派。这两位所冠名的“总”,是我们对他们的戏称。J总家在浙江,没有具体说为什么一定要回去过年。我个人推测,可能是浙江宗族氛围浓厚,重视传统节日,尤其像春节这种阖家团圆的日子。面对市内如此严格的防疫要求还是要回去, J总反倒成了少数。
  Y总回家过年的理由很简单,他说他家里人丁比较少,如果不回家过年人会少得很明显。算上他,他家里就六七个人一起过年。今年他的表哥新生了个孩子,全家人都很高兴,感觉又为家族增添了一些生气。Y总的祖父母是老革命,当时响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没有生太多孩子。我的家族过年,有十五六口人聚在一桌吃年夜饭,并且旁系亲属大大小小远远近近加起来有一百多号人,在一个城市的会相互串门,不在一个城市的也会初二初三回到老家省亲。当听到这种“盛况”时,Y总明显有些震惊,在他的印象里,过年没有过这么热闹的时候。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团聚显得弥足珍贵。
  我还询问了在其他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同学,有的不能回乡,要留下来照顾孩子,有的因为工作加班需要留守。其他城市也没有像北京这样严格,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回家。
  一年一度的社会迁徙、春节回潮节奏被疫情打乱,在我的生活体验中,这应该是近三十年的第一次,我用“候鸟羁林”来形容这种情况。对于这一切发展变化,只有接受它、适应它,因为这无法控制。
  而究竟是“羁鸟恋旧林”,还是“直把异乡作家乡”,不论如何,在哪都是生活。因为生活的流给人真切,逆流较慢,顺流较快,总是如何伟所说:“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
其他文献
给我我所钟爱的生活,  多余的一毫不取。  给我头顶的欢乐天国,  和近旁幽僻小路。  林中一张床供我仰望星空,  面包蘸着河水便可享用——  有一种生活属于像我一样的人,  有一种生活可以永恒。  任狂风来袭,未知或迟或早,  任一切发生,无论是坏是好。  给我四方大地的容貌  和前方的道路。  财富非我所愿,也不以爱情为希求;  更不要相知的朋友;  我所愿者,无非头顶的天国  和脚下的道路。
期刊
你或许可以  希望  它们永不再来;  它们相隔如此遥远,  来得如此隨性。  你无法等到它们,  却又不能放弃等待。  它们的三次  或者四次降临  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  但即使它们  有更多造访,  也只能踩出模糊的图案,  和它们压倒一切的  重大效应相比,  总显得太轻。  荐诗丨光诸  有的诗特别简单,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但却特别打动我。  这首诗的灵感来自陨星(包括小行星和彗星)撞击
期刊
记住你诞生时的天空,  了解星星的每一个传说。  记住月亮,认识她是谁。  记住日出时的黎明,那是  最旺盛的时间。记住日落  它让位于夜晚。  记住你的出生,母亲如何奋力  造你成形给你气息。你是  她,她母亲,母亲的母亲生命的佐证。  记住你的父亲,他也是你的生命。  记住大地,你皮肤的颜色:  红土地,黑土地,黄土地,白土地  棕色土地,我们是土地。  记住植物,树木,动物的生命  她们都有
期刊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打出这个疑问句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个提问太过宏大。看似应该是对少年的提问,但又有多少成年人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呢?而现在就有一本书引导着人们思考这个问题。  这本书里并没有长篇大论说一些心灵鸡汤,它借由一位十四岁的少年和他舅舅的对话,来给我们慢慢解释这些关于成长的问题。  从小到大,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会面对考试,但好像重要的事却没人教我们,我们一夜之间变
期刊
一个叫歐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导演:汉内斯·赫尔姆  编剧: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汉内斯·赫尔姆  主演:罗夫·拉斯加德/巴哈·帕斯/托比亚斯·阿姆博瑞/菲利普·伯格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2015-12-25  片长:116分钟  在我们的平凡一生中,究竟是什么留下了隽永的回忆?我想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假如我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刻,人生跑马灯开始不断闪回,最宝贵的东西也会变得清晰。电影《一个叫
期刊
高三,晚自习,教学楼灯火通明,鸦雀无声。“啪”的一声,停电了,教学楼甚至整个学校都陷入一片黑暗,唯有星空明月仍温柔地陪伴着我们。  那一天的停电,就像行走在瓦尔登湖畔。  明明是摘下眼镜变瞎、戴上耳机变聋的时代,黑暗中人们的双眼却明亮得像那天雅礼穹顶上的夜空,有月亮,也有星星。  瓦尔登湖给梭罗注入新鲜的灵魂,而暂时的黑暗给人们全新的感官。没有空调,能触摸到晚风;没有电灯,抬头可以窥见星空;没有电
期刊
为了生存,生命能走多远?  东非塞伦盖蒂中央平原上的牛羚,年复一年地沿着一条环线迁徙,每年的迁徙距离长达3200千米。每年二月左右,百万牛羚一边迁徙,一边繁殖,不断寻找水源和食物以求生存。它们一路向北,在六月左右跨過异常危险的格鲁美地河和马拉河。在纪录片《大迁徙》中,牛羚簇拥在河岸边踌躇不前,而河中的鳄鱼伺机而动——它们牢牢记住了牛羚到来的时间。终于,牛羚相继奋力跳入河中并狂奔起来。在湍急的水流和
期刊
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听不见鸟儿的啼鸣。  我只听见动物的惨叫,植物的哭泣。  ——题记  前一阵我看过一篇新闻报道,讲的是一头大象和一只猩猩。那头大象被人类用枷锁囚禁了十二年才被救出,被救出的当天,大象眼角居然流下了泪滴。那只猩猩今年二十九岁,二十年前便飘洋过海来到了动物园,环保组织正在为它申请回归大自然。  我感到非常震惊,同时也为动物感到痛心。  人类是怎样的呢?在炽热的阳光下看不见动物的生命
期刊
外公与外婆向来生活融洽,在乡下垦田种菜,好不快活。但只要一提求神拜佛那档子事,准吵得不可开交。逢年过节,外婆总催促着外公去庙里求签请符,而外公分毫不让,说什么也不去碰那“封建残余”。欢乐的节日,总以吵架与劝架收场。  这次外公大寿,大伙都陆续聚齐,觥筹交错,好不热闹。正其乐融融呢,外婆忽然笑吟吟地提出去庙里求个吉利,场面瞬间凝成冰碴,大家屏息凝神望着老两口子,一场战争似乎将要爆发。我暗叹:这次生日
期刊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与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