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的不竭动力"。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提出这一精辟论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反展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我通过学习、观察、研究、实验,在语文教学方面总结出一些经验方法,供大家探讨。
一、激疑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便会经常使用到"激疑引思"的种种手段。1、课题激疑。教师围绕题目多想几个"为什么",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变奏"是什么意思?2、词句激疑。对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如《傅雷家書两则》中的"坚强"是什么意思?3、主旨激疑。在教完一篇课文后,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思考。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教学中应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二、质疑讨论。
前面讲的"激疑"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通过某种行为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这里说的"质疑"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生的质疑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而且是"好奇、想象、冒险、挑战"等人格特质的显露,教师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注爱护,并给以巧妙的引导或解答。有时可以以疑释疑,即向学生提出诱导性反问,使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解开疑问,有时可以点拨要点,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可以将疑难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探究。例如:《故乡》一文,作者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有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不写房上的草,而写瓦楞上的草?为什么这草,不是写的乱草或杂草,而是草的断茎?断茎不是随风摇动而是当风抖着?"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无疑大有好处。
三、情景诱发。
就是创设某种情境,造成一种悬念,一种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参与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想象和联想。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直观的,对新奇、直观的事物比对常见、抽象的事物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所以,如果能创设合适的情境,便能容易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课本剧表演,精妙的问题提示以及;利用课文的语境等等,都能收到创设情境诱发思考的效果。例如《一月的哀思》这首诗,特别是末尾几句:车轮啊,莫再转动/马达啊,快快停息/敬爱的周总理/难道你真的在不能/回到我们中间?/回来吧,敬爱的周总理/假如可能/哪怕只有一次……这首诗把我们从对往事的回忆、深情的眷恋的意境,引入仿佛再次置身于向周总理送葬的行列之中,陷入沉沉的哀思……。应该说,这是用泪水哭出来的是诗句。因此,无论朗读或是分析这首诗,都应该用低沉的教学语言节奏。
四、创造想象。
想象力的发展是创造新思维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说出或写出未被别人说过和写过的情节,大多是创造想象的结果,最常见的是"结尾说话"和"续写结尾",及沿着故事的情节,说出或写出其新的发展和最后的结果。这种形式能直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皇帝的新装.》为例,续写皇帝巡游回宫后的情况,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捕捉思想火花。
我教的班上有一些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上课时反映的也并不活跃,但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闪烁智慧的火花,有时我就会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亮点,打开思维之门,激活思维潜能。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六、训练思维。
首先是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敏捷的思维偶尔也会生来就有,但大多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这种敏捷性。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其次是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再次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教学中,对于课文的主旨,或者结构,或者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取得超越文本的收获。为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造教育理念,在智育工作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有自己的创造,不满足已学到的知识,不满足前人创造的成果的创新精神。
一、激疑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便会经常使用到"激疑引思"的种种手段。1、课题激疑。教师围绕题目多想几个"为什么",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变奏"是什么意思?2、词句激疑。对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如《傅雷家書两则》中的"坚强"是什么意思?3、主旨激疑。在教完一篇课文后,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思考。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教学中应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二、质疑讨论。
前面讲的"激疑"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通过某种行为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这里说的"质疑"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生的质疑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而且是"好奇、想象、冒险、挑战"等人格特质的显露,教师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注爱护,并给以巧妙的引导或解答。有时可以以疑释疑,即向学生提出诱导性反问,使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解开疑问,有时可以点拨要点,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可以将疑难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探究。例如:《故乡》一文,作者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有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不写房上的草,而写瓦楞上的草?为什么这草,不是写的乱草或杂草,而是草的断茎?断茎不是随风摇动而是当风抖着?"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无疑大有好处。
三、情景诱发。
就是创设某种情境,造成一种悬念,一种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参与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想象和联想。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直观的,对新奇、直观的事物比对常见、抽象的事物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所以,如果能创设合适的情境,便能容易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课本剧表演,精妙的问题提示以及;利用课文的语境等等,都能收到创设情境诱发思考的效果。例如《一月的哀思》这首诗,特别是末尾几句:车轮啊,莫再转动/马达啊,快快停息/敬爱的周总理/难道你真的在不能/回到我们中间?/回来吧,敬爱的周总理/假如可能/哪怕只有一次……这首诗把我们从对往事的回忆、深情的眷恋的意境,引入仿佛再次置身于向周总理送葬的行列之中,陷入沉沉的哀思……。应该说,这是用泪水哭出来的是诗句。因此,无论朗读或是分析这首诗,都应该用低沉的教学语言节奏。
四、创造想象。
想象力的发展是创造新思维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说出或写出未被别人说过和写过的情节,大多是创造想象的结果,最常见的是"结尾说话"和"续写结尾",及沿着故事的情节,说出或写出其新的发展和最后的结果。这种形式能直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皇帝的新装.》为例,续写皇帝巡游回宫后的情况,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捕捉思想火花。
我教的班上有一些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上课时反映的也并不活跃,但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闪烁智慧的火花,有时我就会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亮点,打开思维之门,激活思维潜能。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六、训练思维。
首先是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敏捷的思维偶尔也会生来就有,但大多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这种敏捷性。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其次是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再次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教学中,对于课文的主旨,或者结构,或者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取得超越文本的收获。为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造教育理念,在智育工作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有自己的创造,不满足已学到的知识,不满足前人创造的成果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