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文革”串联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的冬天,那是个风起云涌的季节,神州大地上徒步串联的红卫兵队伍真如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我们永向阳红卫兵串联队只有十来个人,都是山东省临沭一中六六届的高中毕业生。由于高考无限期地被推迟了,我们不愿消极等待,便热情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开始了激情燃烧的“到大风大浪中去学会游泳”的串联生活。
  记得到北京时,正值严冬,滴水成冰,呼啸的北风如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的脸,从沭河两岸去的我们显然不适应这种气候。接待站的几位同志告诉我们:“各大中院校去的人都已经饱和了,只有把你们安排到离市区中心稍微远一些的地方去。”接待站的一位老同志领着我们上了公交车,途中又转了两次车,才把我们送到北京市一建三工区。
  工区的一位老师傅负责接待我们,他见我们中有的人手冻得像发面馒头一样,有的腮帮子上出现了冻疙瘩,有的由于赤脚穿解放鞋,脚脖子上的血口子往外渗着血水,不由得叹了口气,说:“你们这些孩子受苦了。”我们则响亮地说,没什么。
  我们十几个人住在两间屋子里,睡的是地铺,盖的虽是自己带的薄被,但上面又盖了一件棉大衣,并且屋子里还有一个炉火熊熊的煤炉子,真是暖意融融。夜间,老师傅怕屋子里有煤气,还提了一桶水放在炉子旁边,另外,门还露了一道缝。老师傅一夜巡视几遍,青年人睡觉不老实,有的胳膊伸出来了,有的脚蹬出了被子,有的棉大衣掀翻了……老师傅每次都轻轻地帮着盖好,掖严。有次夜半,我小解时,发现老师傅正捧着邻铺高书哲同学的脚,他的脚后跟裂了好几道深深的血口子,老师傅急匆匆地出去后,很快便拿来一小卷胶布,把那几道口子严严实实地贴了起来……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位老师傅是工区施工队的一位党支部书记,在援外的一处工地上施工不慎受伤,从施工地蒙古人民共和国返回,在工区里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红卫兵串联拉开序幕后,他又主动承担了接待工区住宿的学生的工作。
  工区内有个很大的食堂,在里面就餐的人不少。我们串联时身上没带多少钱,工区格外照顾我们,吃馒头、吃油条、吃咸菜、喝稀饭、喝菜汤不要钱,随我们吃。
  在这儿刚住了几天,大家就有些不习惯了,因为这儿远远没有大学校园内那么热闹,那么富有火药味,那么信息丰富而便捷。有两位女同学上午去人民大学串联,带来了最新的消息,说住在人大的外地学生刚刚走了一批,有了空铺。于是我们当机立断,决定抓紧赶去。但大家觉得总不能在这儿白住几天,总得有点儿影响,有点儿气势,总不能这样说走就走了吧!大家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回顾了一下,都觉得工区对我们照顾得不错,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就有些严重了,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看来他们是借机软化我们的革命锐气,是想叫我们在这儿舒舒服服地丧失“造反派”的脾气,松弛革命小将应有的警觉性。一位同学找那位老师傅要来毛笔、墨水及几张白纸,写了份义愤填膺揭露工区阴谋,尤其是要彻底撕下那位老师傅以关怀为名、行软化之实假面具的大字报,贴在工区办公室外面的大黑板上。然后,吃过午饭,便提着简单的行李卷从一建三工区不屑一顾地走了出来……
  天有不测风云。等我们急匆匆地在人大校门口下了公交车,进入校园后,却被告知就在半小时以前,又住进一批外地刚刚来京的红卫兵。我们在高校之间四处转悠,可几乎都是人满为患,而就在我们急切地转来转去之间,不知不觉暮色苍茫,不知不觉路灯亮了,不知不觉天上又布满了星星……这季节白天本来就短。无可奈何之际,大家不由得又想起了一建三工区,又想起了那里的丝丝暖意,又想起了那位老师傅,但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刚刚杀了人家一枪,怎么好意思再去呢?那大字报岂不是白贴了?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不回去,今夜就不好办。我们的队长便干脆说,其实回去也没什么,是革命的需要,这叫走得应该,回得有理……于是我们又乘公交车回到了一建三工区。那位老师傅一见到我们疲惫的身影,便高兴地说:“你们可又回来了,你们一走,这儿还有些冷清呢!你们先去办公室,把大衣、棉鞋领回来,抓紧穿上。”食堂专门为我们烧了锅面疙瘩辣汤,能喝得浑身出汗最好……
  看到老师傅这么热情,一点儿也没受大字报的影响,我们便松了一口气,心底不禁涌起一种到了家的感觉,心想到底还是工人阶级好!
  二十多天后,我们要离京返校时,老师傅亲自把我们送到北京火车站。火车缓缓开动了,老师傅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微笑着向我们频频招手,此时,隔着车窗,我的眼睛湿润了。
  多年以后,回忆那次北京之行,回忆在北京一建三工区的那一幕幕,仍感到很温暖,也感到很惭愧!老师傅的言行举止、坦荡真诚使年轻的我开始明白一些待人处事的道理。每每想到他,我仍感到一股坦荡气息从五脏六腑间升腾而起。
其他文献
上了点年纪的人肯定都还记得,上世纪下半叶的某个时期,中国社会最走红的人物是“高干子弟”。他们穿着父母留下的将校呢军服,蹬一双三接头的“55”式军官皮鞋,骑一辆进口的英国自行车,趾高气扬。那模样,相当于今天的富二代一身名牌,开着法拉利或保时捷跑车招摇过市。  什么东西吃香,就免不了有人要以假乱真,所以当时假冒“高干子弟”的事层出不穷。不说别人,我就遇上过两位。  “高干子弟”的底细  王雨七是我当兵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粮店当经理。1960年春节前的“借粮日”,是粮店最忙的日子,因为节粮度荒,大部分居民提前写粮本,我们提前收钱,收粮袋,按组编号,码放在粮店,只等25日零点一过售粮。  那天,我们店一直忙到晚8点,才关门结账。出纳员小高、小洪结账时发现粗粮票少了20斤,细粮票短了20斤。按粮食局规定,粮票差错5斤以上为大事故,要报局务会讨论,局长批示处理意见。现在少了40斤,可真把人吓死了。这
目的:探讨在儿科临床护理时医患纠纷产生的缘由,寻找解决护理纠纷的干预措施,并分析其对于儿科护理过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00例在我院治疗的儿科患者,在自愿的前提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治疗中常见风险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就诊的140例患者,将这140例患者采取随机平均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各70例,实验
目的:探讨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管理的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分析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管理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结果:从影响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的医院、护士和护士长三方面的
那年夏天,我在5号地割麦子。北大荒的麦田,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浪起伏,一直翻涌到天边。一人负责一片地,那一片地大得足够割上足足一个星期,四周老远见不着一个人,真的磨人的性子。  那天中午,日头顶在头顶,附近连棵乘凉的树都没有。吃了带来的一点儿干粮,喝了口水,刚刚接着干了没一袋烟的工夫,麦田那边的地头传来叫我名字的声音。麦穗齐腰,地头地势又低,看不清来的人是谁,只听见声音在麦田里清澈回荡,仿佛都染上
1979年的一天晚上,我在收听广播时,听到山东烟台农科所研制成功小麦新品种“烟农15号”的消息。广播里介绍说,这个新品种秸秆粗而壮,产量稳,最关键的是抗倒伏。  家里田地多,我时常要帮父母干地里的活儿,播种、插秧、割稻、割麦等早已熟练掌握。印象最深的是小麦,我老家是小麦产区,种的是冬小麦,每年四五月份收割的前一个月时间,由于正值春夏之交,雨水多、刮风多,小麦秸秆较高,倒伏现象非常严重,不仅产量低,
那是1967年的深秋,根治海河的队伍就要出发了,二百里开外的工程,两个半月的工期。那几天,家里最不放心的就是奶奶,用“坐卧不宁”来形容,毫不过分。她曾几次找到生产队长,要求把我换下来,理由是我年纪小,身体弱,而海河工程又是强体力劳动,真要是累坏了身子,一辈子就交待了。只是我一再坚持要去,又是抓阄抓上的,队长也没办法。  出河工,累是肯定的,然而可以多挣一半的工分。更为主要的是,能节省上百斤口粮,这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1],患者多有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病史,临床表现复杂,常自婴儿期发病,皮疹在不同年龄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包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单位。刚参加工作,基本工资27块钱。后来,我谈的女友叫秀梅,一家工厂的工人,虽然工龄比我略长,但每月不到三十块钱。  秀梅筹备嫁妆,我打家具和购买一些简单的电器。我催婚期时,秀梅眉头上透出了一丝愁容。  有一天,秀梅跟我约会,情绪很高,脸上漾起了一对幸福的小酒窝。我开玩笑,问她是不是发财啦?秀梅羞涩地一笑,点点头:“发自己的财。班组的大姐们知道我要结婚,发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