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色南河(外一篇)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色南河


  初雪未消,南河敞开的堤岸上还遗留着部分粗砺的白,这是故乡的冬天,泥土与白雪相互逡染,勾勒出一幅古典水墨丹青,有留白和偌大的空,盛放晚归游子的仆仆风尘。
  那日,普降大雪,我在古琅琊钓来半城沂河的碎雨。雨丝凌乱,斜打疏枝,划破朝霞,又划破暮云。我守着阴云密布的无边天际,透过香烟皱眉的烟雾,终是没有寻得丝毫雪意,与庚子初雪擦肩而过。当然,在冬天,失约是常有的事。对于冬天的期许不应该是白瓷、青瓷般温润如玉,而应该是冰裂纹瓷器,纵然站在绝望的渡口,亦能找寻到黑夜的星光。
  返乡已是午后,迎面吹来微寒的清风,吹走了半分喜悦半分惆怅和经久跋涉的呕吐感。太阳已经西移,阳光洒满了南河临路一侧的石堤。上游囤水的区域,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明暗交错,重新开凿后的南河,平静、辽阔、深邃,陌生中透露出些许熟悉的气息。偶有飞鸟三三两两地掠过高空,隐没东山,村庄再一次静下来。
  离乡渐久,故乡渐渐演变成一枚珍藏内心的符号。我喜欢将南河作为故乡的代名词,每每想念家乡的事物,便让那泓水萦绕心头,想起两岸的白杨林和春日的桃花,还有夏季乘凉的邻居,秋日来回忙碌的农人,心里便踏实了。
  一条河,流通南北,将人家与土地隔开。东边的土地便被称作东山,而河在村南停驻的这汪水便被称为南河。南河是格子庄的母亲河,浇灌着东山上的绝大多数土地。
  南河两岸夏日河水冲击的坡地,原本种着白杨,每到盛夏的夜晚,人们便聚集到南河之上的漫水桥,孩子们在树林里打着手电捡拾蝉蜕,大人们便坐在马扎上聊天,晚上的时光像梦一样,恍惚之间,便成了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的梦。
  我喜欢南河,最喜欢雪霁天晴之后的南河。我喜欢看雪,不论是身在何地,不论是白日还是黑夜,但凡下过了雪,总忍不住外出走走,但其实一切的一切都不过在追溯故乡的记忆。
  故乡落雪,一片一片,层层掩映又互相叠盖,不算耀眼的白却能将阴沉半日的天地打扮一番。雪日里,入目,便是一位素装的姑娘,轻笑着稳坐堂前。哪怕雪突然停下来,亦不需要担心姑娘远去或这一偷偷约会被打破,像梦一样,整个人都平静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落。
  慢慢地将地面铺盖,一层雪后,土色若隐若现。风细细吹雪,轻打开窗户,窗外是宁静的雪景,温馨冒出一丝暖意。雪继续下着,渐渐变成面状,下得越来越快,如沙碴,如冰滴,漫天遍地,无孔不入,密密麻麻,飘忽不定。
  低矮是故乡,炊烟散处与天接壤。自下望去,光秃秃的各种树干上沾满着雪,厚厚一小堆,如同一条带有并不锋利棱角的绳子。竹瘦叶肥,深绿肥大的竹叶上,同样载满了厚厚的一“船”雪。竹枝微弯,白中露绿,绿中含白,一丛一丛立于屋前屋后,甚有诗意。继而是低矮的灰瓦房,多年风雨砥砺,石墙残瓦已显得破旧不堪。人去屋空,平添寂寥。然这寂寥不同于城市的空虚,她带有烟火气,可以承接游子的思念与乡人对故人的寄托。
  地面已是厚厚的一层雪,足迹有痕,却也是半遮半现。秋草被掩着大半,微微露出头来,与路上棱角毕露的石头立在一起,催出路上雪印的层次,高矮齐缺,细观如同均匀洒落的棉糖,铺得整齐、厚实。
  这些年,春天的来信常使人惊骇,比如,熟悉的音容早已皈依冰冷的墓碑,久违的期许已乔装成来年的团聚。一年的期待也就是故乡的一挂鞭炮,当大雪如期而至,脑海中浮现出南河雪色,心想临近回归,不觉间,异乡也有了三分人情味儿……

人生到处何所似


  半生风雨,一地落花。公元1101年,那个高歌“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男子,结束了红尘跋涉,语身旁好友“西方不无,着力即差”两句偈语之后,溘然长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曾在他的耳边高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好友钱济明也凑近苏东坡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苏东坡素有佛缘,显然朋友们的好意他是知道的,但此时的他已然了悟,偏执便易落入虚妄,信仰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却不能寄托于逝后的归宿,万事万般,林林总总,着力即差。
  当然,他早有预感,在两个月之前便留下了最后的诗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如是写道。
  几分萧瑟,几分淡然,一向旷达的苏东坡在生命的最后,细数功绩,突然想到了贬谪岁月里的那些故事。不论命运待他如何以坎坷,他总是能以独有的豪迈装点生活的波折,浪漫与现实交织成东坡笔下独有的韵味,故而他又成为了后人口中的“坡仙”。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遥想十年之前,途经金山寺的他曾错过李公麟的笔墨,十年后,看着那幅手执藤杖坐磐石之上的画像,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向如今的病体挥手,万般诗情如同那聚散无常的云彩,留下光影的同时也留下大面积的白。四句六言诗话尽此生。
  他通佛理,却又沉浸于烟火之中,经历过生离死别,看过繁华与荒芜,最终沦落儋州,他再也不是那个因写下“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而自鸣得意的居士,真真正正勘透虚妄,心证菩提。
  仕途浮沉,如同潮水起起落落。年少出川,笔惊汴梁,得到欧阳修的赏识,风光无限;年少轻狂,作《凌虚台记》諷太守陈希亮,却在被贬黄州时与他的儿子陈季常结交为好友,一时打趣得“河东狮吼”四字流传千古;当然,苏轼并不孤独,每每稳定下来,总有政党推波助澜,使其数遭贬谪,“乌台诗案”是劫难,也是涅槃,将一位心系百姓的官还给了百姓,与民乐,与民忧,无数文苑奇葩在贬谪过程中次第开放。
  苏东坡是真实的,手栽十万棵青松悼念妻子王弗的是他,研发上百种美食的是他,修筑苏堤、带民抵御洪灾的是他,与王安石结为忘年交的也是他,他是矛盾的、痛苦的,也是豪迈的、真实的,他走过大半个中国,每至一处便带动一方才气,每一言每一语都是千古流传的故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同自己和解的过程,想必子瞻深谙其道。下贬密州,他还高歌着“亲射虎,看孙郎”,心中透着几分期许,命运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灾难背后必然是更大的灾难,屋漏偏逢连夜雨,古人诚不欺我,兜兜转转,他到了黄州,此时的他或是研究佛学,或是与友人彻夜长谈,或是耕作于城外东边的山坡,或是发明美食,在逆境中他自己就是照亮一切的光。当然,他也有崇拜的偶像,他想起了白乐天曾种植花圃于东坡,再看到自己劳作的山坡,“东坡居士”几个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从此,就像是“乌台”二字一般,“东坡”成了苏轼身上的标签,千古一文人——苏东坡。
  沙湖道中遇雨,他欣喜唱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归敲门无应,他倚杖行至江边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是矛盾的又是自然的,他在寻找着一种境界,又兀自平衡,兀自洒脱。即使有一天,见到了勇敢或者说懦弱,儒雅或者说偏执,淡泊或者说功利的东坡轶事,都不必惊讶,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普通人,上帝除却给予了他一身才气,并未予他半分柔和,坎坷曲折的打磨,也曾让他满肚子尽是“不合时宜”。
  历史经过积淀,被捞出晾晒、风干,被赋予新的意义,唯有东坡的故事如同烟火勾勒的一朵云,可以触摸到,又仿佛不可接近,给人豁达,也予人以和解的引导。他是千千万万行人中的一个,不过他找到了播撒种子的方法,最后开出了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红尘阡陌,诚如斯言,如斯人,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其他文献
太阳躲在高深叵测的黑暗深渊里,迟迟不肯露出脸庞,窑院外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在爷爷的连续重咳声中睁开了眼。堂哥已经穿好衣服,蹲在地上洗脸了。窑院外不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风箱连贯的呼吸声,“咣当咣当”地响着,像清晨的鸣奏曲。我那时候时常会想,似乎太阳便是被奶奶的风箱声所叫醒,才向世间万物抛洒光辉的。  爷爷披着大褂蹲在炕头上,抽起烟锅来,抽几口,就拿起奶奶为他泡好的放在脚跟前的浓茶喝上一口,同时
期刊
窗外慢慢泛白,风飕飕卷进被窝,院里的鸡不知叫了几声,我揪了揪头发,似乎想在左手边抓住些什么。手心落了空,我才起身。  穿过屋外的大堂,我瞥见清晨昏暗的路灯下一个苍老模糊的背影,白发夹乌丝,一件破旧的红棉袄,衣角似乎脱了线,她左手提着黑裤脚,正颤颤巍巍地在屋外的小路上蹒跚着。这个背影有些陌生,却莫名地给我一种暖意。  我眼前霎时有些模糊,眼睛不知为何感到肿涩,我揉揉眼,她消失在视线里。“老人家也起这
期刊
那坠落汨罗的咕咚聲,在艾草的淡香中回响了千年。  群雄割据时,战火滔天地。滚滚长江以南,有一片兰泽遍生的土地,孕育出一个灵秀的人——屈原。他满腹才情,孤傲赤诚,一片丹心灼灼,天地鬼神共鉴。他用一生写成一个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他永远的埋骨地旁人们来来去去,一江碧水却始终滔滔,仿佛在替一个清苦高傲的灵魂诉说着什么。  听——“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他以橘树为友,是在橘树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么?举世皆浊
期刊
疫情的冬日渐褪寒意,春夏的暖阳正值盛情。在这个不寻常的2020,我们看到了最美的逆行,我们生发了强韧的意志,我们感受了情感的温度,我们也拥有了那份真挚的希望!对待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一颗乐观之心去珍惜;对待生命,我们也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拥抱他人,审视自己。一、瘗旅之悲歌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孔子持有“存而不论”的态度。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可谓
期刊
袅袅炊烟升起,撩拨着暮色。  推开沉重的大门,便与晚风撞了个满怀,田野处在一片朦胧之中,悠扬的琴声随风飘转起来。我知道,陈叔又在拉他的胡琴了。  陈叔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那双苍老的双手将半辈子的时光都交给了金黄的土地和锈迹斑斑的镰刀。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却迷上了胡琴。他从镇上淘了把胡琴,每日都不知疲倦地拉著,就像《阿甘正传》的那只鸟,不知停歇。  村里的老人都说:“这
期刊
2020年,我们错失了几乎整个春天。捱过一个从未经历过的长“冬”,困于斗室的我们,重新发现了自由呼吸和简单生活的可贵。瘟疫是尖锐而暴烈的啸叫,刺痛耳膜,迫使一直向着期待中的未来奔跑的人们停下来,凝视日常——珍贵而常被人忽视的日常。开在每个季节的花朵则以另一种温柔的方式,提醒人注视每一刻都在发生的美好的事,提醒“人生唯有爱与美不可辜负”。  夏天越过春天来了。说到夏天,黄昏和夜晚最可入诗。暑热减退,
期刊
纵观古典文学典籍,无论诗歌抑或散文,乃至明清兴起的章回体小说,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四六言句式在行文章句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四六言句式是我国古典文学一脉相承的行文传统。经历几千年的承继与发展,这一传统随时代和文风而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特点的文化存在之一。时至今日,如何有效地继承这一传统,将其发扬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依旧是语文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课题。  四六言传统的形成,渊源有自。四言与六言在
期刊
说起能体现中国文化美的东西,恐怕有很多很多,可说起能代表中国文化美的,恐怕不多。而我一定知道,其中有一个位置,是留给唐诗的。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个清水芙蓉的美人,那《春江花月夜》便是她头上唯一的玉钗,多则喧宾夺主,少则寡淡无味。  陈子昂尽管骨质清奇,王昌龄虽然大漠豪情,李太白固是飘逸超群,王摩诘纵使水穷云起,李义山岂止缠绵悱恻,然而总让人感觉美中不足,而《春江花月夜》成就了唐诗的美轮美奂。初唐诗人张
期刊
贵州贵阳,与临近的昆明一样有温和宜人的气候,山泽湖河,滋润了菌菇荪笋,各色时鲜异珍。那里没有大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的疏离之感,也不见钢筋铁臂的冰凉之姿,却充满了雨露阳光滋养出的香辛热辣又熨烫人心的食物带来的烟火至味、人间味道。  贵州最有名的小吃,当属阿罗嫂家的鸡蛋面。  在灰面放上搅打均匀的鸡蛋液,压面时用上一根粗而长的木棍,用人坐下时的压力带着木棍打在上面——当地人称之为跳面。因处处是费时费力的工
期刊
2020年高考作文共 11道题,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5 道,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全国新高考Ⅱ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各命制1道。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核心母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11道作文题一个突出的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