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面貌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hu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邵帆近期正在麦勒画廊卢森部举办他的个展“我看”,展出了以他的新水墨兔子为主的系列作品。同时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也挂出了他的另一只美貌兔子。人们把它称为“火爆了巴塞尔博览会的中国兔子。”
  艺术家的性情与作品之间,总是呈现出两样的关系,或是同步的和谐,或是不同步的相异。同步之意,即指艺术家与其作品,其貌相似。而不同步之意,自是指作品要往相反的方向去理解。邵帆的人与作品几乎一模一样,很含蓄,很安静,很文人气,彼此互为映照。从这个角度去体味他画面透出的种种意境,可算是迈出稳当的一步。
  安静是潜心修持、对自我善加管理的一种衡态,人若无静心,稍遇事由便如烛光晃动。心神不宁之下的作品,其燥动之气,必然会传染给看画的人。邵帆的画面,图式对称,笔触或清晰或朦胧,一种自来旧的色调仿佛在强调对过去的偏爱,笔触与色彩都非常讲究,充溢着一种异样的静美。折枝的梅花,迷雾茫茫的山峦,眼神特殊的动物,甚至只是一根骨头,一棵白菜,都成为邵帆主观意识中要描绘的事物。他提炼它们,凝视它们,把它们当成聚焦的静物进行抒写,笔力沉稳,心亦没有晃动过。
  这是性情的邵帆,在与过去对话的邵帆。基于家庭对他的影响,厚古薄今已经成为他难以舍弃的世界观。但他并不机械地复古,他的世界观一定是他的眼睛审慎挑选过的,他的审美观亦是经过仔细过滤的。因为对传统有接受的胸怀,从他的审美延伸出去的审老或审丑,都显出与美一样的纯净与力量。他似乎是想把过去的光阴落实在自己的画面中,再现一种人们忽略的历史,关于美学的真正历史。
  古人对美的理解早慧而早熟,但在今天,人皆有爱美之心这句话其实已经并不符实。在美面前,怀疑与不以为然的态度才是更大的一种真实,甚至,基于强调思想的前提,要反对美才不至显得那么浅薄。而邵帆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唯美主义者,在他看来,世界有美才有道,人之所以为人而非再是猿,就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遵循了美的法则。因之,对于美、美感或美学,邵帆有着明确的立场与永不歇息的一颗追求心。
  如今邵帆的水墨兔子,是用一种近似于书法的用笔,S型那样的笔划,用无数笔的淡墨一层层地画上去,由几十万笔而画成。这种笔法,是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里反复论述并加以完备的一个词、一种表达方法:积墨。因积墨是淡墨,覆盖多少层,兔子都有透明感,画面因此神清气爽,润而不枯。这是邵帆赋予兔子的别样面貌,是一只关于他的美学、他的思想和心境的兔子。论及心境,一如偏爱过去,邵帆在生活中更喜欢一种慢的速度。画笔快了,兔子有火气。人快了,所读的书,所交的朋友,所学的乐器,都无法深加体味,那样人生便有枯意了。只有生活慢下来,只有美,人生才能润而不枯,画亦如是。
  兔子只是一个借口
  我觉得美的力量大于政治和宗教,甚至大于文化,所以才有美学这样的体系。
  采访时间:2014年5月9日
  采访形式:电话采访
  你的新展览“我看”正在麦勒画廊卢森部展出,过两天你还要去香港参加巴塞尔博览会,给我们勾勒一下“我看”的展览现场吧。
  “我看”开幕式我没去,因为到欧洲一趟太耽误时间。但展厅的布置我是知道的,共有两个空间,进门的空间只有3件作品,迎面挂了一张我最近画的水墨兔子。兔子近两米大,是用特别有趣的一种近似于书法的S型笔划,层层淡墨画上去的,最后积墨积得很重,造出很大的一个形来,离近了看原作,墨最底下的一层还能看到,有透明感,远看则是一个大墨点。完成这么一幅画可能要几十万笔。第一个厅里就挂了这么一个兔子,又放了一根“明式系列”的木雕胡须,胡须也是兔毛的S型,它们等于是同一个元素,还放了一把透明的明式圈椅“曲院风荷”,圈椅的扶手与胡须的型又有了关系,3件作品彼此有呼应,是特别静的一个状态,把事情说圆了。内厅里挂出了七八张油画,补充了我前几年的一些作品,展览因此变得厚实。香港巴塞尔博览会送展的作品是一张3米大的水墨兔子,因为是新作品,所以想去看一下现场。
  这么多年你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了不少个展,你觉得你的作品和这个世界建立了怎样的一种对话关系?
  西方人对我作品的理解,让人很惊讶。有几个大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了我的作品,他们是真的喜欢这些作品,他们的理解跟我画画的初衷很吻合。有些英国或法国的藏家,他们藏我的画,就是挂在家里,如果挂好几幅画,就把我的画放在中间。他们不是把画放起来,说想看的时候才看,或是想着明年会不会增值去卖掉它。
  以前一直熟悉你的椅子,它们拆了又组的结构令人难忘,但看到你的油画,发现你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近几年画油画多于以往,而近一年,更浓的兴趣转到了水墨上来,也算是一个自然的安排,这是我对绘画的一种情结。我从小就画画,因为父母都是画油画的,以至于我从小就没有对于职业的困惑,认定自己就是画画的人。而做椅子很偶然,是父亲收藏古典家具,我自己也喜欢买,天天端详它们,有时就把它画到画里,后来觉得不过瘾,就动手做,用老家具或用新木头,组合或拆解,再组装起来。我当时想花一到两年的时间把这套想法做完,回过头再画画,谁知一做就做了很多年,把画画的计划推迟了。这似乎是人的懒惰或惯性所致,总在忙展览。当然作品有许多变体,但我发现观念性的作品不适合长期这么去变,在做完第一个系列时它的观念性就已经完成,重复是没有必要的。
  我想回到绘画上来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做家具跟绘画有本质的不同,绘画更具有手工的性质,一种手艺人的味道。
  有一个批评家就说过,艺术家应该先把自己当手艺人看待。
  我姥姥是满族旗人,生在清末,从小上私塾,接受的早期教育很正统,小时候她给我们的家教就是当手艺人。她从乱世过来,经历了民国、国民党、共产党到建国,所以她知道手艺人不管在什么情形下,在任何乱世都可以生存。她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有意思,对我们说你们在家这么呆着,不如帮我做家务。但你们做家务活,不如出去见见世面,滑冰游泳交朋友。但你出去玩不如看看书,但看书还不如学一门手艺,就这么给绕回来了,特别生动、朴实。所以最终,我跟我姐姐还有妈妈都成了手艺人,绘画是我们共同的手艺。姥姥的这些观点对我后来的绘画也产生影响,我确实是把绘画当成手艺来看待的。想当艺术家是后来的事,或是别人安上的一个名。   我觉得你的画很强调美这样一个概念,而且画面似乎故意处理出那种自来旧的肌理。你是随性地画出它们,还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脉络?
  我也没有想到是这样,也许跟我姥姥讲给我的那些生活方式有关,我老觉得所有的老东西都是好的,所有的新东西都是差的。画兔子也好,画骨头也好,无论是画什么,一定都是借口。我画兔子是因为有朋友送了我一只兔子,养在院子里,后来给它配对,又生了好几只,所以就画了它。但画了两年后回过头来再仔细看兔子,特别吃惊,原来兔子长成这样!我画它时肯定不会对着它画的,是看完它,有了我的理解之后再画出来的兔子,等我把我印象中的兔子变成画里的那个样子后,看到真兔子反而感到很吃惊。
  难怪你的兔子看上去是兔也非兔,你只是借用了一下动物的形,来表达你所想表达的东西罢了。你画面里的那种宁静,简洁,好像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我觉得这与我小时的审美有关。走到今天,集中精力画了六七年画,我觉得可能比以前提炼出更多一些的东西,或是我骨子里本来就有那些东西,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质地。我姥姥留下来的几件满清的衣服就太好了,做工材料讲究得不得了。最后这种影响变成一种理性出现在画面里。艺术家最终是感性的,但最好的艺术家都有一个理性的框架,那个感性只是对理性的一点点超越。
  木心说“美貌这个表情的意思就是爱”,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的作品比较贴切,它们很悦目,让人想一看再看。
  我觉得美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慈”,慈悲的慈。它有原谅、宽恕、怜悯的含义在里面。看到一个人有错误,但能理解他,宽恕他,这就是慈,比爱还多了一点点。姥姥不仅让我成了手艺人,还给了我慈,画里或许也隐藏了这些,人们爱看它,只是从画中读出了隐藏的这些意思。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其实你对传统比较偏爱?你讲宋代是你最欣赏的朝代,那里有什么东西这么吸引你?
  我觉得宋朝以来,整个中国是很审美的,也许别人觉得审美没什么可提的,但这只是人们把它当成了一个简单化的审美,我觉得美的力量大于政治和宗教,甚至大于文化,所以才有美学这样的体系。人类是猿进化的,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不再有毛了?这几乎是科学家想不通的事,我觉得可能就是审美的力量。上亿年的进化当中,物种的审美是最根深蒂固的。人最后区别于猴子,是因为他的审美过强,这已经成为我们的根,我们的基因。
  你对“老”与“旧”的理解也让我挺诧异的,为什么在你的理解里,老是一种境界?我们传统里的关于老的美学观,其实今天是不存在的。
  审老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始,中国文化人集体调头面向西方。西方真正好的东西我们没有完全学到,反而把自己的好东西丢掉了。现代艺术以后,我觉得审老与审丑都放在了审美的这个大概念里,只不过审老只在中国文化里存在,西方是没有的,他们认为老是贬义,没有那么多丰富的内涵。而在中国,虽然今天我们的文化受西方的影响很大,但这个“老”字在中国人的心理上、伦理上以及日常生活里还在,没有完全消失。所以我的绘画有审老的审美在里面,我们早已忽略了这种美,所以我才要重新提出来。我觉得审老的香火还没有完全断,今天不回去,那就没有了,二百年后这个根彻底就断掉了。按照今天的发展,老说中西方文化结合,但两种文化的融合一定是以丧失弱势文化的特点为代价。所以要复兴有些东西,就在今天。可能因为我是60后,还有使命感。
  所以我认为你的作品,对传统文化借鉴得比较深,也很温和,对文化符号的运用很微妙。
  有人说今天的艺术家用中国文化的符号过多,我觉得是好事,至少我们开始关注文化符号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有一个过程,那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符号化的东西。而我却想找到那些符号的原动力在哪里,我比较关注宋代,因为当时的皇帝赵佶不要人关心政府,不要人关心国家大事,他让大家都做艺术做文化,他主导了一个唯美的时代。因为这样最后政治变得很弱,外敌一来国家就完了。如果那个体制放在今天是特别好的,因为没有侵略的问题。历史要那样顺着过来,咱们今天就是一个艺术大国。可惜今天国家的格局那个时代没有,皇帝的想法早了一千年,他前卫了一千年。
其他文献
这些法国作家们在直面自我、人性、存在以及文明的道路上胆量十足,笔直地走下去,将各种幻觉揭穿,把可怕的现实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真实时而让我们惊惧,时而让我们坠入荒诞,然而最终我们将看清这个世界。  如果作家写一部自传,他会向读者纰漏些什么?告诉你他的日常琐事,成长经历,创作经验,或者是灵魂忏悔?作家们在讲述自己的时候向读者说了不少谎话,即便是忏悔录也未必是诚实的,他们要么是对自己心灵深处的自省不感兴趣
期刊
王颖生的这批作品以小见大,唤醒我们感受生命本身的美好。  “游历·传神——王颖生水墨人物金箔卡纸作品特展”,展出的是王颖生近几年在金箔卡纸上创作的水墨人物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的气度,是他以往多年创作思考、感悟的精华浓缩,尺幅虽小却令人回味隽永。  王颖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工笔重彩人物《唐人蹴鞠图》系列作品进入方家视野。1995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读研,追随胡勃教授继续工笔重彩人物画的
期刊
西班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文化多元的国度,曾经拥有大航海时代第一帝国的荣耀与辉煌,也饱受内忧外患的战火蹂躏,如今帝国没落洗净霸气与贪婪,百孔千疮却依旧展现伊比利亚民族骨子里的热情与友好;遍地盛开的艺术之花,是这片土地得以生生不息的灵魂所在。  选在4月去西班牙,不仅因为这是个春暖花开的旅游季节,也是因为春天是这个阳光满城、鲜花盛开的国度最美的季节。我们的行程是从巴塞罗那一路往南直达最南部的港口城市马拉
期刊
今年五一,我第一次以展商身份参加了著名的“艺术北京”,有幸目睹了4天内2万余参观人次,聆听了不下十次儿童走失广播,与超过4家以上的画廊交流过被盗心得,亲身体验过腹中空空、食品柜也空空的悲凉。展会虽已结束,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吐槽欲望。我想,应该有这样一份指南,为展商和参观者如何正确参加艺术博览会,提供有效意见。如下文所示:  一、致尊敬的展商:  1.作为展商请务必了解,参观者对展区内艺术品之外的物品
期刊
自由结社是在我国宪法上明文规定赋予人民的合法权利,而且画会是一种有利于艺术发展的组织形式。  ——江丰  3月1日,博而励画廊推出了本年度第一个展览“85 前的非官方艺术”,展览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初期在创作上具有探索性的艺术家。不得不承认,于我而言,这个展览的主题是有吸引力的,看多了时下的各种水墨、各种青年艺术家展览,我更愿意去感受一下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之初的艺术究竟是什么样。  来到画廊时已经过了展
期刊
3月底,由鲍栋策划的“积极空间”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开幕,“积极空间”这一概念源自建筑学术语,这种积极性可以理解为当人们逐渐习惯了某个空间,以至于空间本身被忽视的时候,这个空间最初的积极性也就逐渐贫弱。这种“习惯”也发生在我们所处的艺术生态,随着我国画廊、美术馆、拍卖行、批评、策展、创作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后,变得“制度化”。整个艺术生态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其在建构时期所具有的积极性,变得
期刊
法国拉斯科洞窟/ 公元前1700年前  洞窟中的动物壁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最早的作品可上溯至奥瑞纳文化晚期,即公元前1700年前。  法国拉斯科洞窟/ 1940年9月发现  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蒙尼克镇附近,是韦泽尔河谷中的一座洞窟。  罗马征服高卢,在罗马艺术影响下有规模的城市出现  阿雷拉特→阿尔勒 吕格迪尼姆→里昂 吕泰蒂亚→巴黎  罗马人首次为法国带来文明  这个时期的建筑以称颂
期刊
有人说,“文字赋予了他(沈从文)对高尚的向往,所以注定他要守着一份寂寞,一份清高。”我们遗憾沈从文先生封笔小说,却又感动于他在文物研究上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和厚重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比起来,这本收录了沈先生近50篇研究文物的论著《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似乎更能显出他独特的气质。  同大多数人知道沈从文的方式一样,我知道沈从文也是因为他的小说《边城》。然而,如果没有相关史料与知情人的讲述,我们很难
期刊
“如果你已经做过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的定制展,又办了一场在全世界最著名的十个展览馆举行的大型回顾展,那你并不需要出现在这里”,田霏宇说,“聚焦·中国要展示的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漫步在位于北京的画廊空间站的展位,得到了一张书签大小的浅绿色的“双飞幸福彩票”,被告知要刮去上面的灰条。“双飞艺术中心”是由9位中国男性艺术家组成的团体,他们将展位变成了一个嘉年华上的游戏,板墙上挂满了
期刊
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自由游走,对暴力和性的大胆表现,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这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个林奇。然而,并非仅限于此。  从一片废墟的残垣断壁中看到美,这可不是什么变废为宝的传奇,或者是矫情的臆想。废墟依旧废墟,但有些人真心觉得废墟很美。  关于废墟的美得从一个才华横溢又不辜负才华的人说起,他就是大卫·林奇,除了他众所周知的导演身份外,林奇还是一位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