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现代演绎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l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昆曲作为中国的“百戏之祖”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更是受到多方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旧时的戏曲舞台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各种《牡丹亭》改编本应运而生。“游园惊梦”历来是《牡丹亭》舞台上的保留曲目,文章从2011年电视剧与白先勇的改编入手,分析这一曲目的现代演绎。
  关键词: 游园惊梦 《牡丹亭》 电视剧 白先勇改编
  引言
  昆曲作为中国的“百戏之祖”,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之一,《牡丹亭》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汤本《牡丹亭》自问世以来,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引得无数观众为之伤心、为之神摇。
  然而,如今“快餐文化”正压挤着传统的娱乐与消费方式。戏曲,作为旧时娱乐的主要方式,同样有此遭遇。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生机,成了众多大家思考与争议的热点。
  一、“经典热”带来改编热潮
  在“经典热”的背景之下,众多传统名著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一阵又一阵的改编热潮随之兴起。
  (一)戏曲舞台式微与影视舞台的推广
  随着电子产品与互联网的不断推广与更新,人们拥有很多较之过去没有的娱乐方式。戏曲依靠戏院的生存方式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同时夸张的语言、动作、妆容及失真的舞美也与时下的审美方式不符。尽管戏曲在民间依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观众的断层是致命伤。不可否认,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资深“票友”,但年轻一代对于戏曲艺术更多的是“无感”。戏曲不断脱离普罗大众的日常审美,戏曲舞台难逃式微。
  19世纪末,当电影作为新兴事物出现在大众眼前时,引起了人们高度的注意和极大的好奇心。不可否认,电影、电视剧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戏曲舞台难以媲美。那种直观的视觉爆炸,多种高新科技手段的融合和应用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欲望。随着电影、电视剧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革新,影视舞台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二)《牡丹亭》契合改编热潮
  伴随影视文化的不断推广及当代影视剧创作的多元化需求,创作型剧本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将目光放在文学经典的改编上,甚至某些导演表示钟情于拍摄改编剧。
  我国的传统戏曲与影视剧作为中国不同时代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两者拥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虽然呈现方式不同,但都需依据一定的文学剧本形成故事,感染观众。其次,戏曲来自民间、兴盛于民间,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及对最普通的市民阶层的叙写细致传神。而且,传统戏曲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这些都符合当今影视剧改编的需求。何况,《牡丹亭》作为传统戏剧的佼佼者,流传至今,其广泛的影响力及深厚的文学内涵,对影视剧改编要求的契合程度可想而知。
  二、“游园惊梦”的改编分析
  在《牡丹亭》不断赢得世界关注的同时,“游园惊梦”作为其中的重要曲目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自1957年苏雪安的改编本起,国内戏曲舞台上的改本已有三十余部。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改编者心中都一本自己的《牡丹亭》,其中对于“游园惊梦”这一经典曲目的的改编一直有所争议。本文选择的是2011年电视剧版《牡丹亭》和白先勇的改编本,试图通过对这两个较近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改编,从影视剧舞台和戏曲舞台两个角度对“游园惊梦”的现代呈现进行分析。
  (一)故事情节设置变化
  1.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归纳
  白先勇先生的改本,号称是“青春版”的《牡丹亭》。他将原著的55折删节成了27折,分为了“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的上、中、下三个本子。“游园惊梦”本就是对《牡丹亭》、《游园》和《惊梦》两折的合称,在白本中属于“梦中情”这一板块。总体上说,白本《惊梦》的故事情节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
  《惊梦》一折在原著和白本中篇幅都很长,叙述语言精美细致,情节信息丰富跌宕,故事离奇可谓是《牡丹亭》的全剧经典。两个版本都不遗余力地极力展现游园之景,于美好精致的环境中酝酿柳、杜二人的浪漫情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园林和春色,意味着的自然是接踵而至的梦中爱情对丽娘内心的满足与冲击。
  白本首先通过对汤本《惊梦》两处【隔尾】的删减,将汤本中对杜丽娘对爱情的急切向往与春心荡漾的露骨展现进行了调整。原本虽然展现了一个渴望爱情、迫切希望冲破世俗婚恋观的丽娘形象,但与现代普遍认知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受到了破坏,同样也耽搁了故事情节的递进。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易于从普遍认知的角度理解故事与人物。同时,他们也容易对汤本渐进的情节递进产生催促。此外,白本还删去了原著【山桃红】中“花神”一角所言“因知杜府小姐丽娘,与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的预告,将悬念保留。最后是收尾部分,白本将原著《惊梦》【棉搭絮】、【尾声】缩减成了“(送旦作睡介)正是‘行来春色三分雨’。(旦)秀……(生)在。妙啊!‘睡去巫山一片云。’(花神拥下,贴上)(贴)小姐。(旦)呵,秀……(贴)小姐。(旦作掩泪介)【尾声】(旦)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春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虽然简洁,但是对于杜丽娘梦会梦梅后内心情感的展现不比原本细缓延展,而且娇怯柔美的丽娘形象有所减损。
  还有就是对于《惊梦》的背景介绍,汤本《牡丹亭》中《惊梦》是第十折,而白本将其放在第三折。将原本介绍柳梦梅家世、内心怀才不遇的第二折《言怀》与表现柳梦梅奋发图强志愿的第九折《肃苑》合为第四折《言怀》,从而更改了柳梦梅的出场顺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其次,柳梦梅的介绍紧跟在游园之后,形成了合理的介紹关系,衔接紧密。
  最后,从受众的角度看,观众大多知晓柳杜爱情,最起码熟知柳梦梅其名,浓墨重彩的介绍,反显赘余。这一背景介绍的调整,很别出心裁。   2.电视剧改本《牡丹亭》归纳
  相比白先勇先生的版本,电视剧版的《牡丹亭》对于汤本牡丹亭的改编显得不那么忠实于原著。剧本更像是在旧有的“游园惊梦”的框架之下,往里面不断填充新的物什,从而形成一个几近全新的爱情故事,远非对原著的增删调整。
  剧本之下的“游园惊梦”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丽娘和春香一同在上陈最良的课,可是陈老夫子却因昨夜骤雨无法入眠而不断打盹,丽娘便让他先回去睡下。之后,就是丽娘镜前梳妆,细细描绘只为不负如许春光。打定主意一探家中后院的丽娘带着春香来到了牡丹园(杜宝因为出任地方官有功,百姓因知其喜爱牡丹,每年都会寻来各种牡丹相送。恰巧今年,有人送了一株七色牡丹,杜宝喜爱不过将其放于自家后院,将后院改名牡丹園。同时,为免打扰,禁止府中人物在外宣扬讨论)。牡丹园看管花郎不让丽娘进,丽娘出言威胁,最终如愿游园,游园途中看到了幼时所玩的秋千,开心嬉戏,后又见湖边柳树,移步至七色牡丹,动手临摹,借花感慨青春易逝。参差花影间忽见一株春夏之计依然花朵盛放的梅树,耳边传来男声,回忆两人上次梦中相遇及之前捡折扇的巧合。互通姓名,互送礼物,刘生折柳言情,两人情投意合。突然丽娘听到春香喊她,才惊觉自己在梅树下睡着,才发现刚刚不过是一场梦,不过手中却留有一节折柳。之后,七色牡丹中幻化出一牡丹仙子,自语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负她有意撮合。最后便是丽娘回屋,几日后春香发现她面色一日不如一日。
  这一版的“游园惊梦”呈现出的是一个完全现代意义的爱情故事,不同于舞台剧受到时长限制的压缩,电视剧将这个原本就已经十分丰满的故事,呈现出异常饱满的状态。虽然不至于累赘烦冗,但将原本丽娘哀叹春逝的寂寞及被严格管束的憋闷淡化到肤浅的程度。没有了环境的对比,丽娘的反叛之心难以得到展现。而且,丽娘进院之词市侩多于伶俐,不像一个闺中小姐之词。满目艳艳,春光四处乍泄,在此时感慨时光短暂易逝,比起真心,更像是有意攀附,借此暗示丽娘闺中寂寞无趣、内心渴望爱情。两人此前多次遇而未见,暗埋伏笔。七色牡丹,作为剧中线索,连接起了柳杜二人的正式会面与情根深种。尾声的处理,也是十分仓促与随意的。另一方面,增加的幼年回忆及即兴作画,确实表现出了丽娘的纯真可爱及才华不俗。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剧中对丽娘女性主义思想的塑造确实超过了汤本和白本。
  总的来说,白先勇先生的版本精细而别出心裁,情节推进有缓有急、跌宕有致,故事性强,有意无意间柳杜二人形象尽得显现,展现原著传神而有新意。电视剧版的牡丹亭,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产物,为了一个故事而刻意填充上几个别的故事。整体呈现流于表面,剧情节奏虽有缓急,却是为了说完整个故事,而非展现人物。丽娘、柳生形象与同题材电视剧中的男女主角形象差别最大的就在于二人的名字。
  (二)人物主题变化
  明朝王思任曾这样评价汤本《牡丹亭》中的人物:“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妇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劳也,无不从筋节灵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由此可见,原著中人物形象之鲜明独特。对人物形象的改编和塑造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想见。不同的演绎方式对丽娘、柳生两人的塑造,自然也不尽相同。
  1.人物形象变化
  首先是杜丽娘。丽娘作为全剧的第一主角,汤显祖叹她云:“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游园惊梦”这一折最重要的就是展现杜丽娘的反叛与哀情。杜丽娘的反叛在《惊梦》中自不必说,但杜丽娘的哀情不仅表现在对男女情爱的领悟上,而且体现在对景色的善感上。这两点,两个版本的“游园惊梦”都有做到,差别只在表现的优劣。
  在“青春版”《牡丹亭》中,白先勇在塑造反叛与哀情之外,刻意强化了杜丽娘的纯美形象。汤本“游园惊梦”中夹杂了不少情色描写,为的是利用杜丽娘妖艳的形象诠释人性解放,表现对程朱理学“灭人欲”的不满。虽然这些情节噱头十足,但正是它们扼杀了昆曲之雅。白本在柳杜两人相遇后,将浪漫春色化为图画背景,让“情趣产生于一种重叠之中”,将此时的姣好景象、高雅情致与丽娘的纯美心性合而为一,仅用“斜视不语介”、“作含笑不行”、“低问”、“作羞”让观众将专注点放在丽娘用情之柔、用心之纯,而脱离原本的“淫词艳曲”,让情爱之美与志趣之雅花开并蒂。
  电视剧版《牡丹亭》则重点强调了丽娘的女性主义意识,弱化了她的其他特点。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她的所有行为皆出于本意,并没有受到别人太多的引导、鼓励与暗示。她不想学那些四书之词,向往“关关雎鸠”,便借口让先生回屋休息;她想去观园,便让春香帮她整理云鬓,要挟家丁;她与柳生暗生情愫,哪怕是在梦中,也能共赴云雨。她就是她自己,她也只做她自己。丽娘身上的主动精神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让她的形象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却也失了几分娇俏矜持的古典韵味。
  其次是柳梦梅。汤本“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是一个独立的形象,但缺乏光彩,更像是杜丽娘精神的附庸。他像是一个为杜丽娘圆梦的而有意打造的“理想夫婿”,是一个完美的配角。他的痴、才、俗,乃至是他的色,都与杜丽娘的追求相匹配。两个改编的版本都赋予了柳梦梅专情、情痴的特点,使得其脱离杜丽娘而具有个人特色。
  在“青春版”的“游园惊梦”中,柳梦梅因梦中见梅,梅下立一美人而改名“梦梅”。因心爱丽娘而改名,非“情种”不得为之。同时,他也“口口声声唤杜丽娘‘姐姐’,可见其‘专情’另含一种‘尊重女性’的进步思想”。
  电视剧版的“游园惊梦”借由柳梦梅之口表现其专情与情痴。梦中相会之时,两人说起此前相约,柳梦梅以“若得一见,柳生愿夜夜相守”回丽娘“让柳公子空等一夜,我这心里甚是难安”。柳生虽只得见丽娘背影,心中便已然难忘,其情专、情痴可见一斑。
  最后是一些次要人物。《牡丹亭》原本中的人物还有春香和花神。春香,是丽娘爱情的“领路人”,总是在关键时期帮主人把爱情之门推开。没有春香,杜丽娘便不会游园。而“花神”则是两人爱情的守护者,在两人浓情蜜意之时,默默守护她们。   在“青春版”“游园惊梦”中,春香和花神的形象基本一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各自展现特点。而电视剧版的牡丹亭中,春香则沦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随侍丫鬟,她并没有起到“领路人”的左右,丽娘的成长都靠的是她个体意识的觉醒。花神,反而成了柳杜两人梦中相见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成了放在明面上的一个专门守护两人的爱情使者。她会在丽娘命不久矣时帮她续命、告诫她安排后事,也会为了成全两人爱情而和鬼使大打出手。在次要人物的设置上,电视剧版的“游园惊梦”改动颇大。
  2.主题变化
  汤本《牡丹亭》“至情”的主题,在其题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者,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展露无遗。当然,表现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渴望美好爱情、渴望自由婚姻、自由恋爱的呼声的同时,也暴露了传统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对广大群众美好生活与追求的遏制和摧残。一本《牡丹亭》是时代的缩影,“游园惊梦”自然力在表现青年男女对于黑暗现实的强烈反叛。
  “青春版”“游园惊梦”虽然保留了原有的主题,但是也极力渲染了“青春与爱情”这一主题。反理学主题,在当代已经没有刻意宣传的必要,保留原来的剧情,很可能会让作品内涵过于古朴,致使曲高和寡。相反,唯美的爱情故事始终是吸引观众的最佳主题,广泛的情感共鸣会让观众更易理解也更易接受。同时,满满的青春气息容易唤起人们“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从而引发人们内心对于“青春”注意的无限缅怀。
  电视剧版“游园惊梦”正如此前对于丽娘形象的分析中所言,她充满了新时期女性的特点,带有浓郁的女性主义特色。所有的情节、对白,都是为了凸显她的主动精神及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从这一点看,“青春版”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展现不如电视剧版来得直接、彻底。然而,这意味着,电视剧版中的丽娘形象是一个完全现代意义的女性,可见,“青春版”承古、现古,做得更为优异,毕竟则是改编而不是重写。
  三、古今对比下的改编反思
  对于名著本身的尊重,是改编的前提。《牡丹亭》电视剧版本更多的是对于剧情的杜撰与填充,虽然保留了原有的故事背景、人物、重要情节,但是不难发现,留下的也只是这些故事中无法改变的东西,人物性格、作用、情节推进的缓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总给人一种换几个名字,就是一出新戏的感觉。同时,对于原著的展现都流于表面,并没有对其较为深刻的挖掘与呈现。“青春版”、“游园惊梦”也不愧是大家之作,用现代的手法重构了这个古老的故事,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内涵与故事。白先勇先生的手法,很值得如今“流水线”生产上的影视剧制作的借鉴。毕竟,好剧真的太少,不要既浪费了成本,又空误了名著。
  结语
  “游园惊梦”作为昆曲名篇,对于国人的意义远非书上的经典与教科文组织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七个字这么简单,它应是我们的骄傲。如今“快餐文化”的盛行,使得这份骄傲被不断呈现、呈现、再呈现。我们应该做的或许是先去弄懂,为什么它是我们的骄傲,为什么我们会拥有这份骄傲,而不是干干地说这是我们的骄傲。改编之前,请先解读,对于原著的尊重,是每一个改编者应有的觉悟,因为这是对于自己的尊重。
  參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白先勇.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思任.汤显祖全集[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25-72.
  [4]汤显祖.牡丹亭[M].山东:齐鲁书社,2007.
  [5]袁学群.《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审美分析[J].群文天地,2010(10):120-121.
  [6]于丹.游园惊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曾创创.《牡丹亭》原著与“青春版”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8]相彬.浅析当代影视中的戏曲名著改编——以《西厢记》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邻邦日本也激起了种种反响。中国及荷兰贸易船的来航、来自朝鲜和琉球使节的汇报,以及中国书籍的传入等,都为日本带去了丰富的太平天国情报。基于这些情报,短时间内日本民间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以太平天国为题材的小说。但为“非史实内容”而未引起重视。本文以其中率先出版的《清明军谈》和其续篇《鞑靼胜败记》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日本幕末庶民是如何认识这场太平天国运
摘 要: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对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展开调查,利用网站调查法对河北省10所高校和沪宁杭8所高校在生态建设能动性方面展开调查、比较和分析,找出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在能动性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基于其他高校先进建设经验,提出切合我省高校实际情况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 高校生态文化建设 能动性 沪宁杭  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中国的热门话题,环绕首都的河北省问题尤为严重,其环境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战略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摘 要: 课表编排涉及的教学资源有课程、教师、学生、时间等,各系部编排课表时在遵循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多方位思考且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合理人性化地解决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存在问题 教学资源 合理排课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形式变化,办学层次专业不断更新,对民办高校课表编排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排课时
摘 要: MOOC是一种新兴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当下,传统美术课堂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慕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美术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及角色转换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美术教师可通过合理选择内容、设置学习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成果、改革学习评价等方式,探索利用慕课平台的美术课程资源,推动美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 MOOC 中小学美术 课堂变革  一、基于MOOC对中小学传统美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显然高智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情商已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22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EXCEL数据透视表描述性统计和SPSS软件关联性统计的研究方法分析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情况和情商情况,探究先进性和情商是否具有关联性,据此得出相关结论及党建活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 先进性 情商  一、引
摘 要: 长期以来,知识导向的“先教后学”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弱化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此教学方式极不适应当今以素养为核心的能力立意高考。因此,面向高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必须促进教学方式变为能力导向的“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性基础上的,因此,落实“先学后教”的基本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自主“预学”。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预学”,必须坚持“学”“考”一致
摘 要: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贺秀莲突兀地死于癌症的结局使我们十分费解,从表面上看,可以说贺秀莲的死对整个小说的艺术主旨、人物的艺术刻画都没有任何意义,这纯粹是“作家的特权”的产物。为什么极重视结尾的路遥却为《平凡的世界》写出了一个似乎没有意义的结尾?通过对路遥思想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正是因为作家思想深处由来已久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深刻矛盾导致了《平凡的世界》两个主人公的两条人生奋斗道路及矛
摘 要: 新形势下,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问题。同时,高校事业发展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从大学生记者团的组建、宣传路径、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对艺术院校学生宣传队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艺术院校 宣传工作 大学生记者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摘 要: 蒙拉查翁·克立·巴莫是泰国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四朝代》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记录了泰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达了忠于王室的思想主题,蕴含着深刻的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是文学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作者语言流畅、文笔巧妙,被称为泰国第一位文学艺术家。本文从主流思想和文学艺术两方面展开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四朝代》这部小说。  关键词: 四朝代 主流思想 文学艺术  《四朝代》是泰国作家蒙拉查
摘 要: MOOC是新技术发展条件下出现的新的学习教育模式,针对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可以尝试利用MOOC平台,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针对性、学习便利性、交流开放性等方面加以尝试,出台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引导,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实效。  关键词: MOOC 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