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秘的屋主
2006年初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王昀带着学生到北山考察“洞沟”石屋,这时这里已经有了一个新名字——古崖居。王昀主要从事人类居住形态的研究。他认为,在古代居室的构造尺度里往往隐藏着古人留下的重要信息。
王昀和他的学生们一走进石屋,就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原来是石屋实在太矮,个子稍高一点的人进到屋里就不得不弯下腰来。他们在对石屋进行了测量后发现,几乎所有石屋的高度都在1.7~1.8米之间。在今天来看,这样的高度确实太低矮了,莫非当初石屋里居住的是一群小矮人?或者这些石屋原本就不是给人住的?
岁月流逝,古崖居里的文物早已所剩无几,要想了解当初的屋主人(如果这些石屋确实有人居住过的话),就必须找到尽可能多的线索。
王昀等人注意到石屋里有明显的火炕遗迹,于是想到:能不能在火炕上面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呢?因为即使在今天火炕也是我国北方农村在冬天取暖的重要设施。王昀和学生们开始着重研究石屋内的火炕遗迹。他们经过测量发现,石屋里的火炕设计巧妙,内部凿有“W”型的烟道,如果在炕上搭石板,烟则由灶台顺着烟道最后通过墙壁上的排烟孔排出,这样在做饭的同时还能取暖,可以充分利用热能。
古崖石屋的测绘图绘制出来了,经研究后发现,火炕的长度很不一致,有1米多的,也有2.4米的,但是大多数的宽度都在1.6米左右。由于我国北方火炕的设计很特别,因此其宽度往往能反映出使用者的身高。综合考虑石屋的高度与火炕的宽度可以推测,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而考古证据表明,火炕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的记录是1600年前。以此推测,石屋的建造者会不会来自东北?
堡垒还是家园
最不可思议的是,古崖居所在的整个山体都是花岗岩石结构,古人如何能使用铁制工具把这一整座石头山开凿成一幢“大楼”呢?王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找来石匠,用铁制工具在山体上模拟开凿一间同样的石屋。于是,有着40多年开石经验的石匠张明远被找来了。
张石匠开凿过数不清的山石,但在花岗岩山体上打凿洞穴对他来说还是头一遭。他带着徒弟开始工作。这活儿一点也不轻松,他们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师徒二人用了两天时间仅仅打出了一个石门的轮廓。不过,这已经足以验证一点:凭借简单的铁制工具改造花岗岩山体并非不可能,只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专家估算,这里的总开凿量有3000~4000立方米,起码需要100人不间断地开凿5年,才能把山体变成现在这般壮观的洞室群。
事实上,石屋到处都体现着建造者的智慧:屋内所有的炕、灶与墙壁和地面之间都没有接缝,说明建造者在开工前就已经做了周全的整体开凿设计。不过,有一个问题却一直让王昀感到困惑:按照传统建筑学和力学理论,如果在一面山墙上挖洞,比较合理的方案应该是挖拱顶,但古崖居挖的却是平顶。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国陕北,人们居住的窑洞也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而窑洞都是拱顶的。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以保证其稳固性。那么,为什么当初古崖居人会选择平顶而不是拱顶呢?专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土质与石质的区别:黄土虽然有直立不塌的特点,但它的稳固性肯定不能跟花岗岩之类的坚硬岩石相比。而古崖居所在的山体恰恰是粗粝花岗岩,其整体稳固性比黄土强多了。另外,古崖居的石屋是在整块石头上开凿出来的,即便是平顶其稳固性也是很好的。
还有一个问题,测量发现,所有古崖居的石屋都是方形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从整体上看,古崖居依山势而建,一排一排房子布置得非常紧密,而且间间相连。显然,人们当初把石屋造得方方正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块算不上特别大的山体。
身份之谜
最后的问题是,石屋的神秘建造者到底是谁呢?
关于这个问题,建造者在石屋中没有留下更多的线索。为了找到答案,程金龙在古崖居周围继续调查走访,终于他又有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形式相同的石屋远不止古崖居一处!在北山一带,这样的石屋群至少还有七八处,只不过它们的规模都比古崖居小,小的只有区区几间,大的也不过几十间,而且室内同样也未遗留有物证。如此大面积的分布无疑意味着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数众多,在规模上足以构成一个部族,而且是一个神秘的部族。
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玲得知程金龙的新发现后,立即开始在史料中寻找线索。有关一个曾经十分强大的民族的资料吸引了她的视线:这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没在妫州的北山附近,而妫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延庆县一带。
奚族早在唐代就已经相当强大了,所以唐代往往以幽州“压两蕃”。所谓两蕃,一个指的是契丹,另一个指的就是奚族。但是,在唐朝中期以后,奚族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使它逐渐没落。第一次是唐朝政权对它的打击,奚族的力量由此开始衰弱。第二次打击则是在契丹人的兴起也即辽国即将建立之时。
王玲了解到,在辽国建国前后,奚人对契丹人经常是时服时叛,最终还是背叛了契丹,集体迁往现在的延庆北山一带,曾在山中居住,但没人知道确切的位置。不过,奚族人以游猎为生,他们能造出这样完整的方形石屋吗?王玲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奚族的居住模式也有过相当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奚族人很有可能对汉族的房屋形式进行了创造性的借鉴,在山上凿成了石屋群——古崖居。
住在这片山崖上的人们曾在石屋里烧火做饭,在下面的马厩喂养牲畜,到“官堂子”举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规划、投入心血打造了一个家,为什么最终又抛弃了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文献提供了一条可能的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30年,之后被契丹人发现,强行遣返东北老家。
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设计巧妙的石屋;时光荏苒,有一天表层山体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奇观。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建筑学家都对古崖居的建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推断。前不久,又有专家在对古崖居进行考察之后认为,古崖居可能和建造长城有很大关系。
尽管对于“古崖居的建造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最后的结论,但是,古崖居的建造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越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状况下,人越是能把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古崖居,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我们的先人真是了不起。
(本文图片由延庆古崖居管理处吴广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