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trai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以来,人们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追求生活质量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慢慢消失。对此现象我国进行了加强认知与重视,顿时电视媒体纷纷涌现各类”非遗性”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但效果并不明显。事实证明,拍好的纪录片的实例和内容虽然丰富,但共性规律总结比较少,导致“非遗性”电视纪录片没有引起更多民众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根据数据显示,如今每年将会有一两个村落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消失,他们的语言、服饰都在改变、流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 电视纪录片 问题分析 传播价值
  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媒体传播者,毋庸置疑,我们应该主动肩负起自身的使命,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留住记忆”“留住文化”。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我们电视媒体传播者责无旁贷。
  一、“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的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歌谣、谚语、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表演艺术,风俗、礼仪,传统手工技能等。“大理白族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充分体现出人类天才的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在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是传统文化表现的形式。
  (二)“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及表现内容
  在我国进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拍摄的时间并不算长,虽然时间短暂,但颇有成就,如《京剧》《颐和园》等都是成功的“非遗性”电视纪录片。
  利用电视传媒价值,我们可以让将面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留存下来。如“大理白族扎染”,最主要的就是扎染技艺的传承,由于传播的方式陈旧,导致了不能把传统的完整的扎染技艺给传承下来。但科学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拍摄“大理白族扎染”电视纪录片,利用媒体传播手段进行最广泛和最迅速的传播,让那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保存下来。
  二、“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电视专题片的传播价值是在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利用电视传媒手段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的拍摄手法来拍摄,播放中唤起观众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具有广泛的现实价值,而现实价值又表现为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1.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并传承下来,那它可能会被开发,这就是遗产价值。遗存价值越久,则经济价值越大。
  以“楚雄彝族刺绣”为例,将彝秀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经济发展,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让彝秀文化继续的传承下去。彝秀制作出来的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于一体,与现代科学、生活相结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图案花样也在创新,彝秀是手工技艺的制作的方法,手工制作出来的每一块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找到相同的第二块。因此,前景自然而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广阔。
  2.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教育来体现出价值。开展社会教育讲座,或者学校开设教育课程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传播,群众们通过教育方式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传播与传承文化,体现其教育价值。
  (二)“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的优势
  电视是以电子技术设备为物质基础的,采用音频技术和视频技术,传送的声音及图像。其优势决定具备多种信息符合传播的独特优势,给电视传媒带来了独特的优势,将原本事物的形态、情景、气氛、声音等如实地传播给受众。
  1.打破时空限制
  (1)“空间”范围无限
  生活中大多数人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围“身未动,心已远”是观众的梦想和目的,是电视纪录片出现把梦想和目的变成了可能。以大理扎染为例,部分对扎染感兴趣的观众,由于身在他乡,但非常热爱扎染,并想进行更深一层的了解,只能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查阅,得到的结果是专业化的数语解释,将无法达到自己对扎染认识的目的,对于这样的现象,观众可以通过观看“非遗性”电视纪录片来解决。
  (2)“时间”范围无限
  在社会繁荣发展的今天,人们通常在一天紧张的工作或者学习后,劳累压抑的心理会造成对“安逸”“平和”的向往。则“时间”范围无限在专题片中可以完整的记录保存下来。
  2.鲜活的影像再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数几千年传承形成的,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聚集了各个时代最优秀的部分,保留着浓缩后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的独特。通过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对于非物质文化人们生活的状态、人的情感和智慧,则这就是鲜活的影像再现拍摄手法。
  3.运用电视优势,发挥传播价值
  “非遗性”纪录片的价值是通过拍摄制作,并成功进行播放。在传播过程中,纪录片可以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加上利用电视媒体本身的优势,打破时空限制、“时间”范围无限、鲜活的影像再现和运用电视的优势,发挥传播的最大价值。
  三、“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的问题分析
  (一)“非遗性”电视纪录片普遍制约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伟大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活态流变性的特征,倾向于一种“文化记忆”。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变迁,它比其他物质文明容易被大众所忽略,导致留存的资料不全面,技艺的步骤在不断缩短,文化资源不断减少。人类精神的宝贵血脉和灿烂的文明智慧即将就此失去。因此,在“非遗性”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制约因素,其中表现为:
  1.制作工作缺乏科学规范指导
  拍摄“非遗性”电视纪录片,最主要缺乏电视纪录片规范性的制作流程,没有规范的制作流程,我们在拍摄时将一脸茫然,无从下手。缺少理性的思辨,实践指导的意义,将导致我们无法拍出一部完整的“非遗性”电视纪录片。   2.留存资料少,再现画面难
  以“云南建水土陶”为例,云南建水土陶器皿技艺传播方式的陈旧,保存文化的意识薄弱,传播文化在慢慢减少,紧靠人们的记忆是不能完整的记录下来的,资料缺少无法还原,也就造成了纪录片再现画面难的问题。
  (二)“非遗性”电视纪录片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制作经验有限,未形成行业标准
  当今我国的电视台和部分电视节目视制作的公司不谋而合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对制作规模性的“非遗性”电视纪录片制作的经验局限,拍摄的经验又少,再加上还没有形成行业的标准,拍摄一部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将面临很多的困难。
  2.传播方式陈旧,资源整合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部分文化遗产大多为是传统技艺,如宣纸、木板年画等。以大理扎染为例,扎染工艺的传播方式陈旧,步骤繁琐,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不适应,白族人民则不断在改变着扎染制作的方式,就造成了资源整合困难。部分珍贵资料流落在外,原始资料不断丢失。
  3.缺少传播载体,缺乏文化自觉
  在文化意识觉醒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了专业领域和大众的重视。对部分观众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还是一个“事不关己”的意识。
  造成这种现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传播载体,缺乏文化自觉,造成观众了解文化都停留在载体层面上。如许多少数民族“非遗”制作者自己拍摄的记录影像,缺少传播的载体,缺乏文化自觉,造就来年轻人不观看,不观看不是因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不好,而是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不了解。
  四、“非遗性”电视纪录片问题对策
  (一)拟定“非遗性”电视纪录片拍摄流程
  1.确定选题
  确定拍摄的选题,拍摄的选题是“非遗”技艺面临的情况和技艺自身的传统文化。
  2.收集资料
  “非遗”选题涉及的传统文化、手工技艺、自然环境、发展的现状等。还需要进行“前期走访”。走访的对象是“非遗”技艺的有代表性的传承者、发源地、有关联的材料、有关联的故事等等。
  3.实际拍摄
  纪录片对拍摄有着严格的标准,对拍摄质量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拍摄时,我们将根据拍摄“非遗”选题的重点方向去有针对性的分配拍摄对象,比较常拍和重要的为以下几点:
  纪实性:强调长镜头的运用,是拍摄一部完整“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的重要一步,运用长镜头拍摄,真实记录下非遗技艺的制作步骤,相关的人物、环境、物品等。
  特写镜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于它具有珍贵性和特殊性,在拍摄将要很多针对选题的强调镜头来体现选题本身非物质文化特性,但也要兼顾其他重要的镜头。
  空镜头:拍摄选题所在地,与选题相关的街巷、建筑、周边的花草树木、蓝天白云等影像素材,用于影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内容等。
  后期制作:后期剪辑制作是纪录片最后关键的一个环节,剪辑好可以提高纪录片的质量。把所有拍摄的素材经过筛选,把需要的素材组合拼接,并在后期制作里熟练的运用所学不同效果的剪辑软件、特效功能对片子进行处理和加工。
  (二)研究受众心理,提高文化修养
  电视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是“好看”。通过对一部分群众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把电视纪录片进行“故事化”,可以抓住部分观众的观看率。以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和云南电视台《手工云南》收视对比为例,如果只是一味的对饮食文化、制作方法等不停的播放,没有“故事化”,那么枯燥的电视纪录片将无法走进观众的心里。
  “以人为本、以情取胜”是讲好故事的关键。首先要让观众和拍摄专题片中的人物有认识,看到故事中矛盾存在的意义。利用这样的拍摄手法,起到了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的作用,引起观众欢笑、同情和共鸣。
  我们作为媒体传播者,毋庸置疑,应主动肩负起我们的使命,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来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情怀,让全社会都加入进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艺术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于这样的文化我们要继承并且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南手工艺,热爱云南手工艺。在继承手工艺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去改善“不好”的地方,让民族艺术不因传统的束缚,不因现代化的发展而淘汰。云南手工艺的发展是云南文化的一种特色,一种其他城市没有的文化,只有保留着这份独特的文化传承,才可以让更多的人因云南手工艺而来云南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
其他文献
即时通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计算机设备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由于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是非结构化的,因此需要数据的序列化与逆序列化方
摘要:慕课、微课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以其共享性、开放性、便捷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大学习者的追捧,掀起了在线教育的热潮。在我国,慕课、微课的开发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可以预见,慕课、微课将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时代因素,引发教育变革。本文从环境艺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角度试分析了慕课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关键词:慕课 微课 环境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 作用  慕课是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娱乐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而在诸多文化娱乐形式中,流行歌曲以其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反映人民心声的显著特点获得了社会各群体的喜爱。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歌曲在词曲创作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和特点,其中,歌词创作中出现了诗词化、生活化、民族化等多种趋势。本文旨在聚焦21世纪以来具有典型特点的流行歌曲作品,以文学视角探寻其歌词特点,探寻流行歌曲在歌词表达方面所反映的深刻社
对128例老年冠心病住院病人进行了临床分析,提出了我国老年冠心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并向低年龄段推移的趋势。目前对冠心病的诊所应更多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等确切的诊断方法以
摘要:钢琴演奏,主要是属于一种艺术性与记忆性相结合的表演,这对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要求较高。演奏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演奏技巧,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将会直接决定到演奏者的演奏效果,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促进演奏者钢琴演奏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克服各种心理困难,以此来促进自身演奏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对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状态进
随着三维设计软件应用的深入,基于底层数据对软件进行客制化二次开发的需求逐渐增多。针对主流的船舶设计软件FORAN,首先对舾装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及铁舾件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
不管你如何小心.Windows系统终有崩溃的时侯,此时我们多半是哭丧着脸向高手求教,得到的回答又往往是“重新安装系统”……唉,这可是无助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