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仍然有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笔者在分析孔子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对现今的教育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138-02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这样才算是好学。[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2]
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在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再学习,达到“教学相长”。
第三,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成为君子最重要的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他认为没有知识学问为基础,行为上就要出现偏向,好的道德品质就难以形成和提高。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他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要点如下:(1)人应当先有高远的志向和人生理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以志向和理想为目标努力奋斗,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2)人应当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的规范。只有克己的人能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只有克己的人能以同情心待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能克制自己的非分欲望不损害他人利益不危害社会,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才能使道德达到仁的这一要求。(3)“言必行,行必果”。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表明人的道德水平。(4)人的行为不是每次都能合乎道德标准的,常常会有过分或者做得不够的地方,他认为那样都是不好的,最好就是做到恰到好处,也就是“中庸”。孔子认为,“中庸”是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道德品质。(5)无论在认识还是实践过程中,自己都需要有积极的思想活动,也就是内省,经常自我思想检查,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规范。(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不犯错误的圣人,但是有错误认真改正并且不再第二次重犯就是很好的。[4]
二、孔子教学思想的特点
首先,孔子推行的是全面的教育,他以“六艺”为教学内容,通过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教育,使人态度温和、明辨是非、通晓历史、做事有节制、心胸豁达,品行善良、明白事物之理的精微却不会伤人害物、与人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人事都有原则,却不会犯上作乱。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对君子的要求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的教育目的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个人而言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是对于个人本性的改良或者说是提高;二是对社会而言,道德教育则可以改造国家、改良社会。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必须培养出一批能安邦治国的统治人才,即“学而优则仕”,以实现其“仁政”,达到“爱人”这一社会功效,进而达到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5]
其次,孔子倡导大众教育,即“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指不论贫贱富贵,也不论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而且应该受教育。孔子曾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上十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也就可以成为他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众多,来自各个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有出身于贵族的孟懿子,也有穷困的十年没穿一件新衣服的曾参,有人曾质疑孔子的门下为什么那么混杂?可是,门下人品混乱,节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恰恰说明孔子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高明善化。[7]平民教育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并且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次,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天赋是相同的,没有贵贱之分,即“性相近,习相远”。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上认为贵族比平民优越、聪慧的思想。“性”就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习”就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里仁为美”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生活环境,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要争取有尽可能多的积极因素 ,尽量避免消极的因素。从“就有道而正焉”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朋友对个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影响,所以对朋友的选择也需要谨慎。
最后,孔子强调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反对机械式灌输,认为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将它表述出来,这样才能切实的领会到知识。“学而知之”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段。学习不仅是要“博学于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得到间接的经验,更要“多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也就是多听、多看、多问来学直接的经验,他认为两种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孔子认为人不光要学习,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把学习与思考联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学习了、思考了并没有完结,更应该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样才能巩固知识,并学习到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为孔子开办的私学提倡的是大众教育,这其中的学生情况非常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诸侯国,无论是文化背景、道德素养、性格差异、年纪差距都很大,社会成分也是各式各样,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所以因材施教是最好的办法。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了他从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角度来看待教育,其教育内容“六艺”与从政所需要的“才”一致,所以教育思想突出德育和人的政治品质的培养,这对后世东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材施教”是孔子思想教育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套设备都无法跟上这种趋势,导致设施陈旧,课程设置跟不上大众化的脚步,众多的学生与单薄的师资力量形成鲜明对比,因材施教更是无从谈起,这怎么能培养“七十二贤士”呢?
孔子最早使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机的自觉需要上,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切实领会到知识。
孔子的“重德诚信”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弊病是一帖良药。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太多名利的诱惑,使大家心情浮躁,丧失了静心思考,专注学问的耐心。最近一些高校、科研机构传出学术腐败的丑闻,就是不良风气的体现。如果我们学习孔子,重诚信,重德行,平心静气地做学问,学术腐败又从何谈起?
孔子所提倡的“六艺”教育,是我国最早提倡全面教育的思想,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六艺”提示我们在制定教育方针时要注重教育的全面性,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参考文献:
[1][3][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0页,第46页,第32页。
[2]宋本成,邓永凯.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价[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5.
[4]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138-02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这样才算是好学。[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2]
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在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再学习,达到“教学相长”。
第三,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成为君子最重要的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他认为没有知识学问为基础,行为上就要出现偏向,好的道德品质就难以形成和提高。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他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要点如下:(1)人应当先有高远的志向和人生理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以志向和理想为目标努力奋斗,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2)人应当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的规范。只有克己的人能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只有克己的人能以同情心待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能克制自己的非分欲望不损害他人利益不危害社会,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才能使道德达到仁的这一要求。(3)“言必行,行必果”。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表明人的道德水平。(4)人的行为不是每次都能合乎道德标准的,常常会有过分或者做得不够的地方,他认为那样都是不好的,最好就是做到恰到好处,也就是“中庸”。孔子认为,“中庸”是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道德品质。(5)无论在认识还是实践过程中,自己都需要有积极的思想活动,也就是内省,经常自我思想检查,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规范。(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不犯错误的圣人,但是有错误认真改正并且不再第二次重犯就是很好的。[4]
二、孔子教学思想的特点
首先,孔子推行的是全面的教育,他以“六艺”为教学内容,通过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教育,使人态度温和、明辨是非、通晓历史、做事有节制、心胸豁达,品行善良、明白事物之理的精微却不会伤人害物、与人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人事都有原则,却不会犯上作乱。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对君子的要求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的教育目的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个人而言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是对于个人本性的改良或者说是提高;二是对社会而言,道德教育则可以改造国家、改良社会。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必须培养出一批能安邦治国的统治人才,即“学而优则仕”,以实现其“仁政”,达到“爱人”这一社会功效,进而达到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5]
其次,孔子倡导大众教育,即“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指不论贫贱富贵,也不论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而且应该受教育。孔子曾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上十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也就可以成为他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众多,来自各个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有出身于贵族的孟懿子,也有穷困的十年没穿一件新衣服的曾参,有人曾质疑孔子的门下为什么那么混杂?可是,门下人品混乱,节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恰恰说明孔子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高明善化。[7]平民教育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并且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次,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天赋是相同的,没有贵贱之分,即“性相近,习相远”。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上认为贵族比平民优越、聪慧的思想。“性”就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习”就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里仁为美”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生活环境,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要争取有尽可能多的积极因素 ,尽量避免消极的因素。从“就有道而正焉”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朋友对个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影响,所以对朋友的选择也需要谨慎。
最后,孔子强调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反对机械式灌输,认为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将它表述出来,这样才能切实的领会到知识。“学而知之”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段。学习不仅是要“博学于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得到间接的经验,更要“多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也就是多听、多看、多问来学直接的经验,他认为两种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孔子认为人不光要学习,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把学习与思考联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学习了、思考了并没有完结,更应该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样才能巩固知识,并学习到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为孔子开办的私学提倡的是大众教育,这其中的学生情况非常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诸侯国,无论是文化背景、道德素养、性格差异、年纪差距都很大,社会成分也是各式各样,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所以因材施教是最好的办法。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了他从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角度来看待教育,其教育内容“六艺”与从政所需要的“才”一致,所以教育思想突出德育和人的政治品质的培养,这对后世东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材施教”是孔子思想教育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套设备都无法跟上这种趋势,导致设施陈旧,课程设置跟不上大众化的脚步,众多的学生与单薄的师资力量形成鲜明对比,因材施教更是无从谈起,这怎么能培养“七十二贤士”呢?
孔子最早使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机的自觉需要上,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切实领会到知识。
孔子的“重德诚信”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弊病是一帖良药。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太多名利的诱惑,使大家心情浮躁,丧失了静心思考,专注学问的耐心。最近一些高校、科研机构传出学术腐败的丑闻,就是不良风气的体现。如果我们学习孔子,重诚信,重德行,平心静气地做学问,学术腐败又从何谈起?
孔子所提倡的“六艺”教育,是我国最早提倡全面教育的思想,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六艺”提示我们在制定教育方针时要注重教育的全面性,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参考文献:
[1][3][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0页,第46页,第32页。
[2]宋本成,邓永凯.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价[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5.
[4]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