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AI智能化时代,唯一不可被超越的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那不可被复制的复杂的人类情感。如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而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金钥匙之一,其对陶冶学生品格,提升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找出能够激活音乐课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感性能力、感性素质和感性智慧,为他们的未来成功铺路。于是,音乐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应运而生。
【关键词】音乐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学习激情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开展情境的创设呢?下面笔者将以自己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收获的点滴体会,谈谈如何巧妙地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情境,以引起共鸣、情感,激发兴趣,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一、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歌曲《氹氹转》为例,见图1: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耐心观察、思考和探索,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将以《氹氹转》一课为例,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氹氹转》是一首广东方言(粤语)童谣,被收录在《顺德乡土音乐》教材中,歌曲轻快活泼,富有南国水乡生活情调,既是一首经典童谣,也是一个经典的游戏。音乐一放,无法不让你想起在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里,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玩着简单的游戏、哼着地道的童谣的情景,很值得被广为流传,让现今生于科技年代越来越发达的学生感受最淳朴的童年时光。笔者以“传口令”游戏作为新课导入。课前,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有意设计“口令”的内容,如“氹氹转(粤语)”“菊花园(粤语)”“睇龙船(粤语)”“端午节”等,并把口令提前教给每一组作为第一位传达的学生(要求是会说粤语的本地学生)。游戏玩法是第一位学生把“口令”内容按顺序悄悄地传下去,直至传到小组的最后一位学生,最后由那位学生大声说出自己听到的口令。又快又准的组别获胜。游戏过程中要注意传口令时要捂住嘴巴,不能让别人听到;传播速度要快,每人只能说一次。由于国语的普及化,不说是外地的学生,就连本地的学生都逐渐接不上自己的家乡话。因此,在传达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偏差。本地会讲粤语的学生听到内容后会特别兴奋,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因为他们特别能从这个游戏里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而外地生则会对内容存在疑问,激发起他们的好胜、好奇和求知心理。一个简单的游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音乐会随着不同地域的方言、生活的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产生差异。本环节利用游戏自身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仅仅只是在小小的范围里,“口令”便因为其中传播者语言的差异导致最后产生了变化。《氹氹转》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会出现少许偏差也因如此。
《氹氹转》歌曲与游戏的关系:歌曲描写端午节的情景,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在科技没那么发达的年代,每户人屋里几乎都有一台石磨机。每逢端午节时,老人家会用来磨米粉,制作米饼。小孩们对于石磨机充满了好奇,依稀记得这是小孩子围着老奶奶,跟随石磨“氹氹转”的温馨场景。在新课形成部分,笔者以“氹氹转”游戏作为本节课情感的升温阶段。笔者选用非洲鼓饰演“石磨”,学生们挽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跟随非洲鼓的鼓点,一边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边放开歌喉演唱歌曲《氹氹转》。圆圈中坐着一位眼蒙黑布的“听辩高手”,这位高手一边敲打着鼓点,又必须在歌声中寻找出自己的好伙伴,辨认出他到底是谁。如果猜错了,就请他来分享一下家乡童谣(方言)。学生们对非洲鼓充满好奇,围着鼓、跟随鼓点唱着童谣在嬉戏。重温情景,营造氛围,情感升温。
(2)变“个人竞争”为“团队合作”,互利共赢
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变“个人竞争”为“团队合作”。在本节课上,粤语发音是重难点,是阻碍学生演唱好歌曲的一道坎。可笔者这节课里有很多的小帮手、小老师,大大地减轻了教学负担——他们就是会讲粤语的本地生。他们用自己各种各样独特而又有效的方法,帮助外地生解决粤语发音的困难。通过这一个环节的观察,笔者发现,尽管平时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本地生,但是碰到自己熟悉的本土方言,且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表现力,提高了大家的参与度。
二、创设动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笔者积极挖掘以趣激学的方法,巧妙选用歌曲内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地“動”起来,在学习中动脑、动身、动口。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外延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情景表演,感受歌曲
(以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为例,见图2)
针对歌词有趣的情节性,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并尝试以小组的形式为歌曲编排简单的情景剧。教室里的气氛立马欢乐起来,学生们一个个争相扮演。最受欢迎的角色当然是歌曲中的三位小主角,他们就是蜗牛与两只黄鹂鸟。“可是在课室里,我们可以用到什么‘资源’来表示房子和葡萄树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想到了除了动态表演,还可以静态表演,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如“房子”:两手抬起撑开,指尖轻碰交接成钝角“”,保持静止状态。而“葡萄树”,他们想到了把两手撑开平放,给两只黄鹂鸟提供歇脚的“树杈”;五只手指“弹钢琴”的状态,并逐渐往上举(升)来表示“葡萄树在慢慢发芽”。过程中有一位饰演“蜗牛”的小可爱,他为了展示蜗牛那厚重的背壳,找到班内同学的棕色书包,并背在自己的背后。他搞笑地说道:“我太瘦了,为了演得像一点,我得背个壳呀!”这引得现场同学们哈哈大笑。以角色扮演感受歌曲情境,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2)自主学习,志在创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活泼、自信、开朗的性格。在《单簧管波尔卡》欣赏课中,笔者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伏在桌面,认真聆听音乐的变化,想象音乐情境画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地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即兴表演的意识被激活。笔者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成功举办了一场即兴舞会,有的根据旋律的线条走向,设计了“邀舞”动作,两人在音乐中牵手、跺脚、转圆圈;有的则以“贪吃蛇”的形式,广交舞友,并形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音乐的强弱调整圆圈的大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将学生的表演加以归纳,这样就将情、景、音乐交融在一起了。
三、创设问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益强大的智能化社会上,唯一不被智能化机器人超越的是人类的思维创造能力。
以内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为例(见图3),舒展的节奏和富有动感的旋律充分表现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新课形成阶段,,笔者巧设“以自己家乡的特色为方向,改编歌词”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自由创造,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图3第二段则为其中一组学生改编出来的成果。
《玩转节奏型》教学目标:了解与感受说唱音乐,学习构成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节奏,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模仿、学唱、练打、创编等教学活动,学习与感受节奏型“X
【关键词】音乐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学习激情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开展情境的创设呢?下面笔者将以自己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收获的点滴体会,谈谈如何巧妙地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情境,以引起共鸣、情感,激发兴趣,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一、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歌曲《氹氹转》为例,见图1: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耐心观察、思考和探索,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将以《氹氹转》一课为例,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氹氹转》是一首广东方言(粤语)童谣,被收录在《顺德乡土音乐》教材中,歌曲轻快活泼,富有南国水乡生活情调,既是一首经典童谣,也是一个经典的游戏。音乐一放,无法不让你想起在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里,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玩着简单的游戏、哼着地道的童谣的情景,很值得被广为流传,让现今生于科技年代越来越发达的学生感受最淳朴的童年时光。笔者以“传口令”游戏作为新课导入。课前,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有意设计“口令”的内容,如“氹氹转(粤语)”“菊花园(粤语)”“睇龙船(粤语)”“端午节”等,并把口令提前教给每一组作为第一位传达的学生(要求是会说粤语的本地学生)。游戏玩法是第一位学生把“口令”内容按顺序悄悄地传下去,直至传到小组的最后一位学生,最后由那位学生大声说出自己听到的口令。又快又准的组别获胜。游戏过程中要注意传口令时要捂住嘴巴,不能让别人听到;传播速度要快,每人只能说一次。由于国语的普及化,不说是外地的学生,就连本地的学生都逐渐接不上自己的家乡话。因此,在传达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偏差。本地会讲粤语的学生听到内容后会特别兴奋,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因为他们特别能从这个游戏里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而外地生则会对内容存在疑问,激发起他们的好胜、好奇和求知心理。一个简单的游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音乐会随着不同地域的方言、生活的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产生差异。本环节利用游戏自身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仅仅只是在小小的范围里,“口令”便因为其中传播者语言的差异导致最后产生了变化。《氹氹转》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会出现少许偏差也因如此。
《氹氹转》歌曲与游戏的关系:歌曲描写端午节的情景,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在科技没那么发达的年代,每户人屋里几乎都有一台石磨机。每逢端午节时,老人家会用来磨米粉,制作米饼。小孩们对于石磨机充满了好奇,依稀记得这是小孩子围着老奶奶,跟随石磨“氹氹转”的温馨场景。在新课形成部分,笔者以“氹氹转”游戏作为本节课情感的升温阶段。笔者选用非洲鼓饰演“石磨”,学生们挽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跟随非洲鼓的鼓点,一边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边放开歌喉演唱歌曲《氹氹转》。圆圈中坐着一位眼蒙黑布的“听辩高手”,这位高手一边敲打着鼓点,又必须在歌声中寻找出自己的好伙伴,辨认出他到底是谁。如果猜错了,就请他来分享一下家乡童谣(方言)。学生们对非洲鼓充满好奇,围着鼓、跟随鼓点唱着童谣在嬉戏。重温情景,营造氛围,情感升温。
(2)变“个人竞争”为“团队合作”,互利共赢
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变“个人竞争”为“团队合作”。在本节课上,粤语发音是重难点,是阻碍学生演唱好歌曲的一道坎。可笔者这节课里有很多的小帮手、小老师,大大地减轻了教学负担——他们就是会讲粤语的本地生。他们用自己各种各样独特而又有效的方法,帮助外地生解决粤语发音的困难。通过这一个环节的观察,笔者发现,尽管平时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本地生,但是碰到自己熟悉的本土方言,且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表现力,提高了大家的参与度。
二、创设动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笔者积极挖掘以趣激学的方法,巧妙选用歌曲内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地“動”起来,在学习中动脑、动身、动口。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外延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情景表演,感受歌曲
(以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为例,见图2)
针对歌词有趣的情节性,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并尝试以小组的形式为歌曲编排简单的情景剧。教室里的气氛立马欢乐起来,学生们一个个争相扮演。最受欢迎的角色当然是歌曲中的三位小主角,他们就是蜗牛与两只黄鹂鸟。“可是在课室里,我们可以用到什么‘资源’来表示房子和葡萄树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想到了除了动态表演,还可以静态表演,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如“房子”:两手抬起撑开,指尖轻碰交接成钝角“”,保持静止状态。而“葡萄树”,他们想到了把两手撑开平放,给两只黄鹂鸟提供歇脚的“树杈”;五只手指“弹钢琴”的状态,并逐渐往上举(升)来表示“葡萄树在慢慢发芽”。过程中有一位饰演“蜗牛”的小可爱,他为了展示蜗牛那厚重的背壳,找到班内同学的棕色书包,并背在自己的背后。他搞笑地说道:“我太瘦了,为了演得像一点,我得背个壳呀!”这引得现场同学们哈哈大笑。以角色扮演感受歌曲情境,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2)自主学习,志在创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活泼、自信、开朗的性格。在《单簧管波尔卡》欣赏课中,笔者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伏在桌面,认真聆听音乐的变化,想象音乐情境画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地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即兴表演的意识被激活。笔者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成功举办了一场即兴舞会,有的根据旋律的线条走向,设计了“邀舞”动作,两人在音乐中牵手、跺脚、转圆圈;有的则以“贪吃蛇”的形式,广交舞友,并形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音乐的强弱调整圆圈的大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将学生的表演加以归纳,这样就将情、景、音乐交融在一起了。
三、创设问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益强大的智能化社会上,唯一不被智能化机器人超越的是人类的思维创造能力。
以内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为例(见图3),舒展的节奏和富有动感的旋律充分表现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新课形成阶段,,笔者巧设“以自己家乡的特色为方向,改编歌词”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自由创造,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图3第二段则为其中一组学生改编出来的成果。
《玩转节奏型》教学目标:了解与感受说唱音乐,学习构成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节奏,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模仿、学唱、练打、创编等教学活动,学习与感受节奏型“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