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诊断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5例在我院就诊的经动脉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首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再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对两种方法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检出54例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占总数的72.0%;采用常规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检出17例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占总数的22.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前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人数较多,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可以使该病患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
在心血管内科中,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1],其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都比较高,预后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患该病的患者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和临床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该类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所谓无症状心肌缺血指的是临床上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或没有胸痛等与心肌缺血相关的表现症状,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发现,容易导致漏诊现象出现的一种疾病, 严重的患者甚至有猝死的危险[2]。为了对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诊断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使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及时,使漏诊现象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5例在我院就诊的经动脉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首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再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对两种方法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5例在我院就诊的经动脉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患者年龄在32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42.8岁;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者和42例女性患者;患者病程在1至14年之间,平均病程4.7年;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纳入标准[3]
上述抽样病例均已经排除一下情况:(1) 心脏B超诊断结果表明其患有左、右心室肥大症; (2) 患者同时患有肥厚型心肌病; (3) 患者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 (4) 患者已经服用过洋地黄类等会对ST段造成影响的药物; (5) 患者伴有心房扑动和颤动现象; (6) 患者机体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现象; (7) 患者同时患有神经系统疾病; (8) 由于伪差及体位原因所导致的ST段变化。
1.3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5例在我院就诊的经动脉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首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再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对两种方法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
1.4操作
应用我院现有的DCG分析系统和心电图机。采集患者在24h之内的12导联DCG心电信息,接受检测的患者必须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以确定ST 改变时有无症状。
1.5诊断标准
1.5.1常规心电图
1.5.1.1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ST段压低≥0.05mV~0.1mV,J点后8ms的位置压低≥0.2mV;
1.5.1.2 ST段抬高: ST段呈现出弓背向上型,并同时伴有对应ST段压低[4]。
1.5.2动态心电图
1.5.2.1J点后80ms的位置对ST段进行检测,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在0.1mV以上,原有ST段已压低者,在此基础上再压低在0.1mV以上;
1.5.2.2每次发作引起ST段明显移位时间至少持续1min以上;
1.5.2.32次发作的时间间隔在1min以上[5]。
1.6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检出54例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占总数的72.0%;采用常规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检出17例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占总数的22.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前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心脏活动一定会消耗大量的氧,但是人体心肌对氧及能量物质的储存能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如果要维持心脏的正常活动,就必须保证血液及氧的供给量时刻充足。为心脏本身供应血液的动脉是冠状动脉,在正常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可以为心脏提供比较充足的血液,再加上心肌的摄氧能力很强,这二者使心肌的氧供情况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发生SMI的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出现狭窄病变的基础上,增加了患者体力活动的负荷,从而导致患者心肌的需氧量不断增加,使得心肌氧供很难保证处于平衡状态。DCG与ECG的导联体系基本相同,但前者采集的心电信息更加全面,记录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应用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检测较ECG更有优势。DCG不仅能检测出有症状心肌缺血,对冠心病患者SMI 具有独到的特殊价值[6]。
在冠心病患者中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人数较多,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可以使该病患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永麟.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J].心电学杂志,2008 ,21(2):94-95.
[2]杨新春.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总负荷[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2(1):628.
[3]张兆国.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检测[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2(1):574.
[4]钱春丽,刘东亮,刘燕,等.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4):307-308.
[5]王士雯,毛松岩.无症状心肌缺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81-182.
[6]May O , Anldsen H , Damsgaard E M , et al . Prevalence and prediction of silent ischemia in diabetes mellitus :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Cardiovasc Res,2007,34(1):241-247.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
在心血管内科中,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1],其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都比较高,预后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患该病的患者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和临床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该类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所谓无症状心肌缺血指的是临床上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或没有胸痛等与心肌缺血相关的表现症状,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发现,容易导致漏诊现象出现的一种疾病, 严重的患者甚至有猝死的危险[2]。为了对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诊断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使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及时,使漏诊现象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5例在我院就诊的经动脉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首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再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对两种方法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5例在我院就诊的经动脉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患者年龄在32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42.8岁;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者和42例女性患者;患者病程在1至14年之间,平均病程4.7年;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纳入标准[3]
上述抽样病例均已经排除一下情况:(1) 心脏B超诊断结果表明其患有左、右心室肥大症; (2) 患者同时患有肥厚型心肌病; (3) 患者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 (4) 患者已经服用过洋地黄类等会对ST段造成影响的药物; (5) 患者伴有心房扑动和颤动现象; (6) 患者机体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现象; (7) 患者同时患有神经系统疾病; (8) 由于伪差及体位原因所导致的ST段变化。
1.3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5例在我院就诊的经动脉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首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再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对两种方法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
1.4操作
应用我院现有的DCG分析系统和心电图机。采集患者在24h之内的12导联DCG心电信息,接受检测的患者必须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以确定ST 改变时有无症状。
1.5诊断标准
1.5.1常规心电图
1.5.1.1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ST段压低≥0.05mV~0.1mV,J点后8ms的位置压低≥0.2mV;
1.5.1.2 ST段抬高: ST段呈现出弓背向上型,并同时伴有对应ST段压低[4]。
1.5.2动态心电图
1.5.2.1J点后80ms的位置对ST段进行检测,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在0.1mV以上,原有ST段已压低者,在此基础上再压低在0.1mV以上;
1.5.2.2每次发作引起ST段明显移位时间至少持续1min以上;
1.5.2.32次发作的时间间隔在1min以上[5]。
1.6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检出54例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占总数的72.0%;采用常规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检出17例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占总数的22.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前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心脏活动一定会消耗大量的氧,但是人体心肌对氧及能量物质的储存能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如果要维持心脏的正常活动,就必须保证血液及氧的供给量时刻充足。为心脏本身供应血液的动脉是冠状动脉,在正常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可以为心脏提供比较充足的血液,再加上心肌的摄氧能力很强,这二者使心肌的氧供情况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发生SMI的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出现狭窄病变的基础上,增加了患者体力活动的负荷,从而导致患者心肌的需氧量不断增加,使得心肌氧供很难保证处于平衡状态。DCG与ECG的导联体系基本相同,但前者采集的心电信息更加全面,记录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应用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检测较ECG更有优势。DCG不仅能检测出有症状心肌缺血,对冠心病患者SMI 具有独到的特殊价值[6]。
在冠心病患者中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人数较多,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可以使该病患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永麟.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J].心电学杂志,2008 ,21(2):94-95.
[2]杨新春.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总负荷[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2(1):628.
[3]张兆国.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检测[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2(1):574.
[4]钱春丽,刘东亮,刘燕,等.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4):307-308.
[5]王士雯,毛松岩.无症状心肌缺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81-182.
[6]May O , Anldsen H , Damsgaard E M , et al . Prevalence and prediction of silent ischemia in diabetes mellitus :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Cardiovasc Res,2007,34(1):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