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耕织图碑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耕织图碑结缘
  大家知道颐和园东堤有个造型精美的铜牛,以昆明湖为天河,西堤有一组建筑叫织女,寓意中国古代美丽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七七相会。只是织女一组建筑已被英法联军焚毁。
  我从事圆明园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写成《圆明园景观志略》一书。圆明园四十景中有映水兰香景观,此景观之中一景为贵织山堂,乾隆时期存《元·程棨所绘耕织图》手卷,是乾隆皇帝心爱之物。1750年乾隆在建清漪园时,将《元·程棨所绘耕织图》镌刻在清漪园西堤附近的延赏斋,将耕自漫种至入仓21图。织自浴蚕至剪帛24图嵌于延赏斋廊壁之上,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体现。它真实地记载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壮况,是反映我国男耕女织劳动生活之画卷。
  乾隆皇帝曾题诗咏赞耕织图:
  图非柳绿与花红,耕织勤劳体验中。
  石板嵌廊摹程棨,重民本务古今同。
  镌石后,《元·程棨所绘耕织图》储存在圆明园多稼轩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劫焚西郊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时,耕织图景区被毁。《元·程棨所绘耕织图》被英法联军掠走,几经辗转现存美国。耕织图刻石民国间被徐世昌攫为己有,镶嵌在东四六条私家园林的墙壁上。1960年此宅被拆,残余石刻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时仅剩23图,其中耕13块、织7块,另有三块破损。耕织图被毁后,地面已没有任何建筑,仅存乾隆御制耕织图碑一通,慈禧重修清漪园(后改颐和园)将耕织图原址划在园墙之外。因此,耕织图景区逐渐地为人们所遗忘。
  第一次见到耕织图碑之照片
  本人有逛地摊的嗜好,二十年前无意中在地摊购到《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一书,此书汇集清漪园所有景点,有1512首御制诗歌,有些景点乾隆歌咏的诗达十数首之多,并配有该景点的图片。其中有乾隆歌咏耕织图的诗歌七题九首,配有一张乾隆御制耕织图碑的照片,照片虽不是彩色照片,仍然可以看出耕织图碑矗立在一排破旧不堪的房子前。此碑为昆仑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石座,碑上阴刻乾隆亲题“耕织图”三个碗口大字及五首咏赞耕织图风景的御制诗,是耕织图景区的点题之作,查资料得知此碑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看到此碑的照片,心中涌动着查看此碑的愿望,昆仑石碑北京很少,圆明园里原有另一座昆仑石碑,依稀记得在福海西岸的望瀛洲方亭之侧。北京图书馆(文津街)建馆时,将此碑移至北图大殿东侧的草坪上,我曾拍过此碑。
  寻觅耕织图碑
  记得90年代中期为了寻觅这块劫后仅存的乾隆御制碑,我带上相机,几乎绕颐和园一圈骑车来到玉泉山脚下,打听了数位70岁以上的老人,都说附近没有石碑。因自行车被扎,推车数百米来到公路旁补胎,并询问此碑。旁一长髯长者告知,玉带桥西北,围墙之外倘若有碑则在长河入昆明湖河口处的绅士衬衫厂内。于是告别长者,按照老人指示的方向,终于在该厂内找到了此碑,经厂内同意,我特拍了两张此碑的照片。耕织图碑保存得极好,只是后边的房屋又重新修建,已然不是《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书中碑后残破的房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昆仑石碑造型独特,“耕织图”三字的凹槽之中涂有天蓝色的颜料,让人过目难忘。后来我写了一篇《被人遗忘了的织女》一文,发表在中国档案报周末版的“档案大观”上,留下美好的希冀——远在昆明湖东堤的牛郎,它正回首企盼着何时才能与西堤的织女相会。我在另一篇《话说耕织图》中强调:我们期待着这处与《元·程棨所绘耕织图》有关的建筑顺利复建,以衬托出泱泱农业大国之风范。
  耕织图复建
  2001年底,我在报纸上看到颐和园要复建耕织图景区的消息,异常兴奋。颐和园为恢复这一重要景区,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在2003年将该景区复制完成。一直没有时间去目睹,正值采访慈禧太后的曾侄孙那根正先生之后,才得成行。虽然天公不作美,有些阴沉,影响拍摄,我还是拍了耕织图多张照片,橙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耕织图一系列建筑映入眼帘。看到中外游客在该景区散步、品茶、休憩,体会着我国农耕时代的辉煌,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游人们无不对先人们的聪明与智慧肃然起敬。当然不会忘记与我结缘的耕织图石碑,此碑在蚕神庙的西侧,应该是在原址,只是它周围的环境大大改变了,没有破旧不堪的房屋,取而代之的是苍翠欲滴的柏树,干净整洁的甬路,平坦青绿的草坪。只是乾隆御笔“耕织图”三字,字的凹槽的蓝色或有或无,不知是人为,还是自然的漫泐?我的相机忠实地记下了它的现状。
  圆明园文物展上有一耕织图拓本,标题为“乾隆多稼轩后拓本”“古芬楼珍藏”。估计为贵织山堂藏卷在清漪园延赏斋镌石后的原拓本,后放置于多稼轩(称为多稼轩拓本),愿与专家探讨。
  三张不同时期的耕织图石碑相片,记录了耕织图不同时期的状况。饱经沧桑的耕织图碑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劫焚我国皇家园林的罪恶;它也曾在废墟上目睹了民国时期政客将耕织图残余刻石攫为己有,镶嵌在自己的私家园林之中;它也曾高兴地目睹了改革开放给古老的皇家园林带来的无限生机。耕织图的复建,为中外游人提供了一处休闲的胜地。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其他文献
由北京京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制作的新编历史京剧《正考父》,于12月18日-22日在国家大剧院迎来首演。这部讲述孔子七世祖正考父严以修身、清廉从政、恭勤为民、忠义传家故事的新编历史京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著名戏曲导演陈霖苍共同执导,京剧名家杜镇杰、李宏图、张慧芳与著名青年京剧演员张建峰、杨少彭领衔出演,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作曲,并有舞美设计章抗美、服装设计宋立、灯光设计孟彬等业内知名人
期刊
201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由此,北京电影学院的65周年校庆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张会军院长说,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应该是北京电影学院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一次,也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和里程碑。校庆不仅有系列学术活动、校友返校、校庆晚会,还举办了2015年世界电影院校校长的高峰论坛,以及党和国家原领导人李岚清“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讲座等诸多活动。
期刊
客机追着太阳飞了10来个小时之后,降落在了柏林机场,开始了我们自驾游的第一站。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柏林是东德的首都。上个世纪9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解体后,加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世界人称“两德统一”,其首都由波恩迁到柏林。二战后期,盟军将柏林轰炸得几乎成了废墟,现存的老建筑墙壁上仍可见到70多年前的累累弹孔,恶魔阿道夫·希特勒的总理府和他的官邸被夷为平地。战后官邸原址建起了一
期刊
俗话说:“相逢不如偶遇”。我想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听笔者细细道来:一年前,我与朋友相约小聚,路过金融街时,忽然发现高耸的写字楼中间,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拔地而起,本想下车仔细观看,但由于时间紧迫只得放弃。说来也巧,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描写旧京城隍庙的文章,十分有趣,信手查阅了其中的一座城隍庙,没想到竟然就是我曾看到过的那座宫殿,这不得不说既是重逢又是再一次的偶遇。为此,我想那就来讲
期刊
“失桥夺桥战正酣,撤军军令重如山。妄说和平未绝望,欲将仁义化凶顽。元戎已订约,将士仍喋血。敌酋暗指挥,贼兵大集结。一夜鼙鼓渔阳震,虏骑长驱风雷迅。疲兵再战勇绝伦,十荡十决挥白刃。滚滚贼头落如驶,纷纷贼众来不止。孤军力尽可奈何,白虹贯日将军死。将军战死举国哭,平津沦陷何时复?玉池金水污虾腥,琼殿瑶宫变贼窟!将军者谁赵与佟,名悬日月警愚朦。呜呼,安得军民四亿尽学将军勇,一举歼敌清亚东!”  这是著名古
期刊
在1949年之后的30年中,京剧《四郎探母》的命运是颇具传奇性的,生和死瞬间变换,飘忽不定……掌控着全国各京剧院团存在和殒灭的文化领导部门,以及那些有着绝对话语权的为数不多的京剧评论家、京剧史研究家们也对之阴晴不定,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忽而阳光灿烂,忽而风雨雷电。在上千出京剧传统剧目中,如《四郎探母》般命运多舛者恐怕不多。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需先从《四郎探母》的故事情节说起:宋辽交战,宋将杨继
期刊
走进房山区蒲洼乡,是目光的蜿蜒飘移,是视觉的绿色享受,是听觉泉鸣鸟啭的盛宴。从喧嚣的城市中来,我慢慢体味,慢慢感受,最终抵达的是心灵的桃源。  蒲洼的风景是美的。自打上午10时30分汽车进入风景区,虽然山路十八弯,但一路山清水秀,一路鸟语花香。久居城里的我,面对满眼绿色,使劲儿睁大着双眼。偶尔,我也打开车窗,深深呼吸着山里的清新空气。  临来时,我已听说蒲洼海拔高,植被茂密,空气新鲜。尤其盛夏,“
期刊
说话要对脸儿  所谓说话对脸儿,就是别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相互看着对方,不能说话的时候神不守舍,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别的地方。北京人管这叫“思想开小差儿”。  按北京的老规矩,跟人说话要“视不移”。什么叫“视不移”?就是说话的时候,别转移视线。不转移视线,并不是目不转睛,而是眼睛别乱看。  一个人要做到目不转睛,必须全神贯注,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功夫。不信,您可以试试,让您盯着一个东
期刊
2015年10月20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创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作品音乐会《燕落花枝》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金秋收获时节,国家大剧院奏响气势恢宏的“北京声音”。此次演出,是应国家大剧院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优秀作品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汇集了9所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的12台剧节目。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的一所艺术高职学院与其同台,展现了现代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和水平。
期刊
2008年,刘世彬被任命为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  在此之前,她在美术学科取得的成绩已经相当令人瞩目:她是全国美术教材的最年轻编者、国培的导师、国家美术教育协会的秘书长。她获过很多奖项,在全国各地讲学,指导过很多老师、学生。她希望在小学美术这块土壤上继续耕耘下去。做校长,实非她心之所愿。  勉强度过了最初几个月的适应期后,她意识到,一名校长的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大范围地惠及教师和学生。于是她要求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