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27日,中国美院毕业展正式开幕,连续的大雨天气并没有阻挡看展游客的脚步,展馆的电闸都还没有通上就已经有好多迫不及待的观众入场先睹为快了。络绎不绝的观众,对一组名为“曲趣”的作品赞不绝口,这组作品是由三位女生龚巧林、邱煜钐、王唯佳共同完成的,利用竹资源天然、环保的优势,对竹子的制造工艺进行进一步挖掘,发扬竹材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把中国结等传统文化特色设计跟竹子这种传统
材料结合,彰显中国风。
结缘弯竹
龚巧林出生在中国竹子之乡福建建瓯,一出生便与竹结缘,竟没有想到这段缘分在大学期间还有了新的进展。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手竹知青”竹艺活动,在台湾的训练营里认识了台湾竹工艺家陈高明老师。初次与陈老师见面竟是在台湾竹山上,老师的教学很特别,第一节课就是进竹林深入了解竹子,对着竹海讲课。两小时的课,就让龚巧林爱上了竹艺,“玩竹”的日子就从那时开始了。
龚巧林喜欢自然材,喜欢手作,喜欢慢生活带来的舒适感,希望毕业设计依然是竹,于是“怂恿”另外两名组员一起玩竹子。于是这三位女汉子一起玩竹,曲趣小组,由此而来。
龚巧林生长在竹乡,从小家中许多用具都是竹子做的,但台湾训练营之后她越来越觉得这些见惯了的竹产品,其实并没有体现出竹子本有的柔韧易弯的特性,往往是竹子能做,木材也能做。于是小组沟通认为,必须还原竹子的特殊美,要把竹子原有的特性和美感尽最大程度保留,用艺术的曲线把它体现出来。
工厂调研后,她们清楚地认识到,类似设计基本找不到可以帮忙打样的工匠或是工厂。于是有了大胆的念头,毕业设计自己动手做,尝试做竹的设计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当认真地去钻研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时,你会更加爱上这件事并持续做得更好。”龚巧林说。
很幸运的是,大四第一学期,中国美术学院邀请台湾竹工艺家陈高明老师和台湾设计师骆毓芬老师一起做了个竹工艺的 workshop,借着这样的机会他们蹭了两周的竹艺课程,学习巩固了竹子烤弯工艺等竹子加工的基本功,三位小姑娘有了做竹子的底气。
吃饭、睡觉、玩竹子!
她们的毕设主题是“竹片材热弯技术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是带有研究性质与实验性质的,在竹工艺 workshop上学完了竹弯曲的基本工艺后,她们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与设计实践。
制作毕设作品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三位女汉子的作息直接变成了吃饭、睡觉、玩竹子!因为目前竹片材在大陆还没有像台湾那样完善的材料处理,选材就成了一件困难又重要的事。“‘手竹知青’活动的章老师帮助我们顺利找到了愿意配合我们的材料工厂,但其实他们的材料都是用来做竹地板的,对材质的要求并不高,所以我们的后期材料处理很繁琐。”龚巧林说。
竹子的自由生长决定了每一根竹条都会有独特的地方,一些局部我们要认真地矫正,让它们尽量保持一致。因为没有规整合适的竹片规格,所以每一片都要用压刨机重新加工。
竹材准备完毕,一把热风枪,一双手组装后是表面处理工作,关键的连接点需要打竹钉加固,增强作品稳定性,并在竹钉上滴速干胶加固后,对组好的组件进行打磨,然后进行保护与美化措施——上木蜡油。油能渗透进竹材内部;蜡能与竹材纤维紧密结合,防水防污,增强表面硬度。后期还要多次打磨抛光,打蜡增强表面质感。
套,她们就开始工艺的精髓部分烤弯的实践了。然而,烤弯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尝试屡试屡败,败到开始怀疑人生”。
“起初的烤弯要完成完整的单元件几乎不可能,一整天可能都烤不出几个满意的单元,一个月后,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组可以组装的零件,果然熟能生巧。”龚巧林说。第一次组装,相当于曲趣1.0版本,主要是体验完整的竹弯曲工艺,由于对竹材的认识不足,做出来的样品和预期建模的效果相差很多。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加方式的变换,对 1.0版进行了造型上的简化与提炼。龚巧林超喜欢的一组曲线造型太打动她了,可惜结构不稳定不适合做坐具。于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加固的结构,但遗憾的是轻盈的曲线造型也因此弱化了不少。这就需要在稳固性和曲线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这个也是又一个难点。
龚巧林说:“每一根竹子握在手里烤弯,感受它的韧性,感受它的温度以及气味。那握在手心,却与心相亲的‘竹感’总让人与自然,与山水,与洒洒落落的竹山竹海相望而居,又紧紧相连。”她们怀着无比朴素、踏实的心情做手艺,这大概就是手艺人的美妙之处吧。
流畅的曲线和交错的编织,由台湾孟宗竹特有的柔韧性加上精湛的技艺得以展现。椅面以层层相扣的“万字节”的编织方式作为单元结构,“万字节”也属于中国结一部分。“万”也常写作“.”, “.”原为梵文,被视为吉祥万福之意。以“.”字向四端纵横延伸互相连锁作为椅面,椅腿即是编织后的流利的收尾,意味着永恒连绵不断,繁与简的巧妙结合让整张椅子松弛有度,落落大方。
材料结合,彰显中国风。
结缘弯竹
龚巧林出生在中国竹子之乡福建建瓯,一出生便与竹结缘,竟没有想到这段缘分在大学期间还有了新的进展。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手竹知青”竹艺活动,在台湾的训练营里认识了台湾竹工艺家陈高明老师。初次与陈老师见面竟是在台湾竹山上,老师的教学很特别,第一节课就是进竹林深入了解竹子,对着竹海讲课。两小时的课,就让龚巧林爱上了竹艺,“玩竹”的日子就从那时开始了。
龚巧林喜欢自然材,喜欢手作,喜欢慢生活带来的舒适感,希望毕业设计依然是竹,于是“怂恿”另外两名组员一起玩竹子。于是这三位女汉子一起玩竹,曲趣小组,由此而来。
龚巧林生长在竹乡,从小家中许多用具都是竹子做的,但台湾训练营之后她越来越觉得这些见惯了的竹产品,其实并没有体现出竹子本有的柔韧易弯的特性,往往是竹子能做,木材也能做。于是小组沟通认为,必须还原竹子的特殊美,要把竹子原有的特性和美感尽最大程度保留,用艺术的曲线把它体现出来。
工厂调研后,她们清楚地认识到,类似设计基本找不到可以帮忙打样的工匠或是工厂。于是有了大胆的念头,毕业设计自己动手做,尝试做竹的设计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当认真地去钻研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时,你会更加爱上这件事并持续做得更好。”龚巧林说。
很幸运的是,大四第一学期,中国美术学院邀请台湾竹工艺家陈高明老师和台湾设计师骆毓芬老师一起做了个竹工艺的 workshop,借着这样的机会他们蹭了两周的竹艺课程,学习巩固了竹子烤弯工艺等竹子加工的基本功,三位小姑娘有了做竹子的底气。
吃饭、睡觉、玩竹子!
她们的毕设主题是“竹片材热弯技术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是带有研究性质与实验性质的,在竹工艺 workshop上学完了竹弯曲的基本工艺后,她们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与设计实践。
制作毕设作品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三位女汉子的作息直接变成了吃饭、睡觉、玩竹子!因为目前竹片材在大陆还没有像台湾那样完善的材料处理,选材就成了一件困难又重要的事。“‘手竹知青’活动的章老师帮助我们顺利找到了愿意配合我们的材料工厂,但其实他们的材料都是用来做竹地板的,对材质的要求并不高,所以我们的后期材料处理很繁琐。”龚巧林说。
竹子的自由生长决定了每一根竹条都会有独特的地方,一些局部我们要认真地矫正,让它们尽量保持一致。因为没有规整合适的竹片规格,所以每一片都要用压刨机重新加工。
竹材准备完毕,一把热风枪,一双手组装后是表面处理工作,关键的连接点需要打竹钉加固,增强作品稳定性,并在竹钉上滴速干胶加固后,对组好的组件进行打磨,然后进行保护与美化措施——上木蜡油。油能渗透进竹材内部;蜡能与竹材纤维紧密结合,防水防污,增强表面硬度。后期还要多次打磨抛光,打蜡增强表面质感。
套,她们就开始工艺的精髓部分烤弯的实践了。然而,烤弯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尝试屡试屡败,败到开始怀疑人生”。
“起初的烤弯要完成完整的单元件几乎不可能,一整天可能都烤不出几个满意的单元,一个月后,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组可以组装的零件,果然熟能生巧。”龚巧林说。第一次组装,相当于曲趣1.0版本,主要是体验完整的竹弯曲工艺,由于对竹材的认识不足,做出来的样品和预期建模的效果相差很多。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加方式的变换,对 1.0版进行了造型上的简化与提炼。龚巧林超喜欢的一组曲线造型太打动她了,可惜结构不稳定不适合做坐具。于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加固的结构,但遗憾的是轻盈的曲线造型也因此弱化了不少。这就需要在稳固性和曲线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这个也是又一个难点。
龚巧林说:“每一根竹子握在手里烤弯,感受它的韧性,感受它的温度以及气味。那握在手心,却与心相亲的‘竹感’总让人与自然,与山水,与洒洒落落的竹山竹海相望而居,又紧紧相连。”她们怀着无比朴素、踏实的心情做手艺,这大概就是手艺人的美妙之处吧。
流畅的曲线和交错的编织,由台湾孟宗竹特有的柔韧性加上精湛的技艺得以展现。椅面以层层相扣的“万字节”的编织方式作为单元结构,“万字节”也属于中国结一部分。“万”也常写作“.”, “.”原为梵文,被视为吉祥万福之意。以“.”字向四端纵横延伸互相连锁作为椅面,椅腿即是编织后的流利的收尾,意味着永恒连绵不断,繁与简的巧妙结合让整张椅子松弛有度,落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