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阊,以多种角度和形式遇见运河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运河对我们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象征着奔腾的民族力量,激励着我们努力奋发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也无限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在今天,我们更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线,金阊街道也从多方入手,致力于将金阊段打造成展示江南文化最优美的运河沿线。
  品读运河诗韵  寻找运河记忆
  第一届“枫桥夜泊”大运河文化诗会2020年10月在枫桥景区以一曲古诗新唱《枫桥夜泊》拉开序幕。夜幕下,璀璨灯光将枫桥、铁铃关和古运河装扮得异常迷人,水上舞台如梦如幻,烘托出枫桥“江南第一诗境”。朗诵、昆剧、姑苏叫卖、古琴弦歌等一系列经典和原创节目轮番上演,对应着苏州和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诗词的形式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浓郁的运河魂、苏州韵和江南风。
  今年,立足地缘优势,金阊街道以品读运河诗韵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将挖掘“江南第一诗境”资源优势,深度参与“枫桥夜泊”大运河文化诗会,全方位演绎独具魅力的江南诗词文化。同时,街道将组织开展运河诗歌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延伸服务触角,要让更多人感受运河的文化魅力。
  事实上,姑苏古城与大运河关系紧密,相依相生。“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往今来,大运河见证了苏州的沧桑巨变,运河人家也保存着关于运河的独家记忆。
  在金阊街道联合媒体启动的“寻运河记忆 展时代新颜”运河人家老物件征集行动上,就征集到了为数不少的反映运河人家生活的老物件、老照片。比如文史爱好者沈兰生展示的自己多年前从旧货地摊上发现的百多年前寒山寺的珍贵影像,可以瞬间把人们的思绪推到100多年前运河沿岸的寒山寺大门口。
  运河记忆及背后的桩桩故事,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与运河人家不断提升的幸福生活。
  续写运河文脉  赏评运河乐章
  中街路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如今成了古城区的一处网红打卡地。服务中心打造时,融入了姑苏文化元素,一楼也是常规设置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社区助餐点、网格化联动工作站等办公服务场地以外,在二楼特别设置了“中街记忆”展示区域。
  在那里,苏灯、苏扇、苏式剪纸、棕草编等一批非遗、民俗作品被集中展示。这些手工艺作品不仅精美别致,还充满浓浓的姑苏文化特色,成为驱动市民、游客走入苏州古巷、了解苏州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
  中街路社区党委书记戴艳颖介绍,社区党委顺势而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具有街巷标识、中街印记的“中街向心力,汇聚巷能量”先锋党建品牌,制定一人一艺一方案,开展静态观展、动手实作、沉浸体悟等活动,聚合民心民力一起来推动民俗技艺的活态传承。
  延续运河文脉,不仅通过展览、论坛、演出等形式集中展示运河沿岸的非遗项目、民间手工艺,还围绕“非遗进社区”等项目,组织辖区非遗传承人全年常态化开展各类非遗讲座、非遗手工体验,实现“家门口的非遗学堂”。
  运河文化的阵地,室内有党群服务中心,户外有枫桥景区内的古戏台、小广场等。街道将打造金阊文化品牌活动——“运河四季音乐会”,每季度通过民乐、交响乐、合唱、音乐剧等不同种类的音乐表现形式,演绎运河四季变化,让市民、游客领略江南音乐文化之美,欣赏大运河沿岸在新时代为新生活奏出的华彩乐章。
  展现运河新颜
  尝食运河滋味  秀出运河魅力
  走进如今的沿河街巷,常常眼前一亮。学士社区对梵门桥弄旧墙进行了翻新、粉刷、上色,给居民打造了整洁干净的环境。阊门社区正着手对官宰弄靠近泰伯庙东侧68米长的墙体进行整体修复,绘制的“彩绘墙”将全新亮相,成为背街小巷中的靓丽风景。
  街道的运河新颜以“绿意街巷”“诗意街巷”“记忆街巷”“创意街巷”来打造展现。“绿意街巷”联合各社区开展植绿、造绿行动,拓宽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诗意街巷”根植辖区街巷历史文化,將与街巷相关的古诗、古画绘至墙上,彰显文化自信;“记忆街巷”走访街巷原住民,听老苏州人讲述街巷故事,为年轻一代留住更多宝贵的文化记忆;“创意街巷”则把具有金阊特质的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设计、创意涂鸦,为老街巷注入现代艺术活力。
  在枫桥景区,街道与其携手在假日以“品尝运河美食”活动请市民、游客品尝领略特色美食,加深对运河枫桥段乡土乡情乡俗的了解;在辖区内的社区,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的运河美食文化活动,让居民深度品味江南文化的雅味;在辖区内的南新路、西中市等美食街区,苏州传统美食店铺成为网红小吃、网红店铺之际,也对外宣传着传统的饮食文化。
  如果这些“浮光掠影”都还嫌不够,那么去看人们围绕运河展现出的种种魅力。
  新时代群众文化繁荣的新面貌以“百团千秀”文化惠民工程的形式秀出;大运河金阊段文化的前世今生,联合“喜马拉雅·有声社区”,以有声读物的形式融合运河历史、运河故事、运河诗歌等被加载到了线上电台;千年运河的古韵今风立足“非遗+创新”的理念,正联合苏绣、戏服制作等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文化企业共同“绣”出。
其他文献
32号街坊的保护更新项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江南丰沛的春雨则明显有点儿“搅局”。从2019年启动的街坊邻里适度搬迁、动态调整,到陆续有文控保单位修缮后启动活化再利用,再到今年街坊里开启的信息采集、文物建筑3D建模,这个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苏州古城内的试点项目之一已经初具未来古城苏式生活体验街区的相貌。  修缮一代名医的纪念祠  曹滄洲祠位于瓣莲巷4 号,建于清末民初,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这座坐北朝南
期刊
三月芳菲,江南春早,地处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的树山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赏花季。通过多年打造,一树莹白梨花已成为江南春景的独特名片。  创新载体平台,提亮文旅产业“显示度”  在3月22日举办的“2021苏州树山梨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众多全新文商旅IP集中亮相,树山梨花也因为文化的重塑与注入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年初,苏州市启动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以这一行动计划为指引,苏州高新区重点
期刊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及制造业发展的推动,我国正步入质检行业的“世界大国”,广大检验检测机构作为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行业的末端服务供应商,对相关主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苏州旭博检测实验室从全国检测的几十家优质企业中脱颖而出,其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均达到行业内较高水准。  国内首个服务中心落户浒墅关  位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经开区的苏州旭博检测实验室获中国中车大连电牵公司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
期刊
市民的眼界提高了,对菜市场有了全新、更高的要求;政府也对全市的农贸市场系统发出了升级改造的要求。围绕下属的7家菜市场,苏州市吴中国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今年以新龙农贸市场、月浜农贸市场、水香农贸市场为试点,将实施首轮提升改造。  这7家菜市场的定位相似,都为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买菜民生需求。其中,月浜农贸市场、水香农贸市场面积较小,新龙农贸市场、碧波农贸市场、苏苑农贸市场面积较大。而碧波农贸市场已在几年
期刊
2500年吴文化发源地,20年撤市建区建设加速期。  从2001年到2021年,吴中从苏州城南逐渐变成了苏州市区的重要板块。  20年,吴中越来越美丽宜居。  20年,大城质感,吴中越来越高端  20年日新月异,吴中大城质感清晰可触。  20年,吴中建筑海拔越来越高。2006年,曾经的吴中第一高度——168米的东吴塔,由埃菲尔铁塔灯光设计师帕吉克亲自操刀点亮。东吴塔在夜晚愈发靓丽,身影出现在无数摄
期刊
朱耕原先生七十多岁了,一个人,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临摹、编撰了《芥子园画谱新传》《历代树谱》等课稿,万分辛劳。  先生也曾是“潮人”,走在过市场大潮前排先锋之人。  但他爱画画。“解甲归田”,居于太湖之畔,澄怀静心以观山水。  为学画的人绘制课稿  《历代树谱》是一套课稿,第一卷临近出版。  学习中国画,传统的方法以师徒传承为主,老师亲自绘制专门的范本供学生临摹,这就叫课稿或课徒稿。学生一多或在条
期刊
每到“六一”,很多小学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相城区东桥中心小学“千名学生下象棋”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场活动的背后,凝聚着学校办学的一种创新思路,那就是从“棋道”中获取智慧,推进学校核心教育不断走向深入,形成鲜明特色。  目前,东桥中心小学已完成原地重建,全校共有1476名学生。学校在办学中积极弘扬“象棋文化”,要求学生能在弈棋中悟道,走好人生每一步,以培养睿智勇敢、有规则意识、
期刊
一台机器人可以顶5名工人,并且它不喊苦叫累,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它不仅能稳定高效完成工作,减少不良率,还不怕工伤……  技术垄断遭长期“卡脖子”  日前,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企业祺芯(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台智能芯片封测机器人正式在国内某芯片封测大厂上线。  据了解,这个全能机器人为芯片封测提供了全方位解决方案,以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优势,不仅打破国外垄断,也将引发国内芯片封测行业技术革命。目前业
期刊
今年新学期之初,相城区举行了一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交流现场会,春申中学代表初中学校作了精彩的交流发言。该校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学案”的实践经验,得到与会人员高度认可,特别是学校追求有效教学的一系列举措,给大家以很大的启发。  近年来,春申中学非常重视教育的创新探索。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提出了“想在深处,站在高处,做在细处,落在实处”的目标,这16个字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养
期刊
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解上的矛盾,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就提到“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因此,一所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就称不上优秀的现代学校。为此,吴中区城西中学努力构建家校双向“进入”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学校与家庭双向沟通与合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品格提升、素养提升。  城西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