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主题歌剧中群像的戏剧功能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红色主题歌剧迎来了创演的新趋势,表现为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众多经典歌剧的复排和《红色娘子军》《长征》等大量新剧目的涌现.在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个艺术现象的转变,即群像在红色主题歌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与中国歌剧音乐戏剧性观念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红色歌剧中,群像的表现较少,一方面源于传统观念下,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塑造是最主要的戏剧任务;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歌剧对西方歌剧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戏曲板腔体的音乐技法与群像塑造的不相适应,导致合唱发展较少,群像的典型性不强.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随着图像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急剧膨胀,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了视觉文化繁荣有加的历史时期.诚如“图像转向”的提出者米歇尔所说的那样:“21世纪的问题是形象的问题.我们生活在由图像、视觉类像、脸谱、幻觉、拷贝、复制、模仿和幻象所控制的文化当中.”(1)艾尔雅维茨说得更直接:“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当今已处于视觉成为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
期刊
现代文学创作动机丰富又复杂,是一个多方面作用合力的过程,可以为消遣、宣泄,也可以是言志、立言,可以是功利诉求,也可以为自得其乐.所有动机,或多或少都与两个字有关——寂寞!“文学发源于人的传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文明社会,个体与集体对立,人际交流受到现实关系的障碍,这就产生了人的孤独感.”在寂寞的情境下,人们“渴望恢复”原始世界里“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理解别人,也让别人理解自己”.
期刊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是怎样的呢?从古代的文献和话语中体现出来,也从类书中体现出来.类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收集汇编同类资料,征引、检索、传播原著文献为目的的参考型工具书,同样也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学人关于知识的体系性观念.艺术是怎样的,在类书中自然会有典型的体现.古代的类书,自三国魏文帝敕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以来,代有编撰,繁衍有续.据张涤华先生《类书流别·存佚》统计,我国古代编纂类书有一千一百多种.(1)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在类书中是怎样的呢,本文选取类书编撰进入成熟期的唐代以来,在唐、宋、明、清、
期刊
南朝萧齐时,有个来自天竺的法师叫作求那毗地的,翻译了一本古代印度的智者僧伽斯那的书,书中有上百个故事,讲的都是佛学义理.其中有一则几近家喻户晓,叫作《盲人摸象》.原文说:“昔印度有瞽者四,相友善.然各自命为智者,人亦因以智者目之.一日,四瞽者立谈道左,有声跫然而至,询诸人,知其为象也.其一人曰:\'象之形究何若,吾辈向者徒事臆测,今日可实验而知矣.\'众皆曰:\'善.\'于是相继而至象前,扪其体以测其形.”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妇孺皆知,故原文吾就不具了.
期刊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发生巨变,民众的媒介习惯同样发生巨变.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不仅对传统的语言符号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吸引了多元化的主体广泛参与.新媒体愈发成为凝聚社会文化共识和传播信息能量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发展为话语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场景与契机.话语主体之间、话语主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话语实践、文化信息传播和符号信息传递,形成了特定的话语结构和话语主体多样性.语言、符号和文化创新推动了话语空间的重构,话语主体的重建和话语实践的变革.
期刊
我们现在的“艺术”观念,主要是来自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形成的“美的艺术”观念,这与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有所不同.那么,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是怎样的呢?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来看“艺术”观念的基本流脉.古代图书分类的文献,有两个脉络:一是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二是正史之外专门的目录学著作.本文结合这两个方面的文献,来探寻由之反映出来的艺术观念.
期刊
当我们把“盛唐气象”与一个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盛唐气象”,其盛“象”在唐,“盛”之根却孕育在南北朝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在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其“盛”,盛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协同发展所拥有的经济体量上,盛在南北文化相互接纳所积淀的文化厚度上,盛在诗歌继往开来所展示的创新上.闻一多先生说“我们所要谈的五十年(唐开国后约略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1)正可为此说之证.
期刊
我们只探讨表达的意义而不探讨表达的真理.rn——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rn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自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康德的主体认识能力论,再到海德格尔的“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如何理解和阐释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人类面向自我和探索世界的双向认识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文学艺术尤其如此,神话创造了宇宙,诗歌猜测神思,小说试探人性……无论这是出于人类的好奇心,还是生存的必要行动,在认识领域的已知与未知之界,那片近似于认知盲区的模糊地带,是认识论刺激了阐释学的发展.
期刊
周小燕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被誉为“中国的夜莺”.她为了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的声乐教学思想及歌唱的民族精神亟须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不断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周小燕生于工商世家,从小在湖北武汉长大,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班卓、吉他、琵琶.小学毕业后学习英语、意大利语等课程.
期刊
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一直是艺术家和研究者们所热切关注的课题.其中,对于中国画的“色彩”现代性创新,是中国画现代性探索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秉承“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理念的著名现代画家林风眠(1900-1992),是创新中国画色彩表现的先驱之一.在其大量的艺术创作中,皆可见其对传统色彩的探索性解构与重组.
期刊